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15-银海指南 >

第3章

315-银海指南-第3章

小说: 315-银海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甚缓,秋冬之间,目赤肿痛,亦宜仍用清暑之剂。临症细辨,不患治丝之棼也。 

卷一六气总论
湿
属性:《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热 
穴论曰 
∶肾何以主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太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肾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头面,中四肢, 
下腰脚,外皮肤,中肌肉,内筋骨。盖脾胃者土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下输于脾,脾气 
散精,上归于肺,肺者土之子也。肺气盛则清肃令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肾者肺之子 
,胃之关也。肾气化则二阴通。而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肝肾二经之相火,游行于五 
者之间,上承天道之施化,下佐地道之生发,与手厥阴心包为表里,以行诸水,岂有泛溢停 
滞之患。若脾胃虚弱,肺无禀受,而气道不通,由是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日久熏蒸,郁为 
湿病。然此为内伤之湿。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雾之湿,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湿,饮食有 
酒浆之湿,衣被有汗液之湿,阳盛则火旺,湿且化热,阴盛则水旺,湿又化寒,风可祛湿, 
湿更挟风,燥可除湿,湿还胜燥,内因外因,随经触发,上攻头目,症现各殊。脾湿则多眼 
癣眼菌,肺湿则多黄膜,心经湿则多 肉如脂,肝经湿则多星障,黑珠如雾混浊,肾经湿则 
瞳神呆钝,色淡昏 无光。治法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 
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即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 
燥之。至于脾肾俱虚,水溢为病,则须培土填精,标本兼治,此东垣脾胃论,所以谆谆于后 
天补救也。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内经》论四时主病之原,独遗燥症。喻嘉言以秋伤于湿一语,正其误为秋伤于燥,而 
千古 
疑义晰矣。盖燥为金气,秋时为阳明燥金司令,其气肃杀,故草木黄落。《素问》天元纪大 
论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又曰∶诸涩枯涸,干劲 
皴揭,皆属于燥。至真要大论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喻嘉言谓属于肺之燥也。又曰∶诸 
痿喘呕,皆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或因蓄热胜湿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阳 
气郁于外而燥,或恣食生冷,阳气郁于内而燥,或因于湿,湿化热而燥,或因于风,风胜湿 
而燥。王好古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李时珍曰∶枯者燥也。上燥则渴,下燥则结,筋燥 
则强,皮燥则揭,肉燥则裂,骨燥则枯,肺燥则痿,肾燥则消。目之白珠肺也,燥则眵干作 
痒。目之黑珠肝也,燥则翳障模糊。目之瞳子肾也,燥则睛光昏 。心为火,燥则心阳上浮 
,红丝系绊。脾为土,燥则脾阴涩缩,黄膜牵遮。治法宜养营润燥,补肺清金。至于阴分素 
亏,胆汁不充,或胆经焦耗,则一点神膏,涸可立待,亟宜滋补真阴,使水液自生,则光华 
渐复矣。 

卷一六气总论

属性:朱丹溪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动而合,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 
火有二∶曰君火属心,相火属肝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又病 
机十九条,属火者五。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人身肺为生水之源,肾 
为盛水之府。火性妄行,元气受伤,水源易涸。逆调论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者此也。又有厥 
阳脏腑之火,根于五志之内,六欲七情激之,其火随起,故忿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 
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矣。解精微论所谓一水不能胜 
五火者此也。有脏腑相移者,肝移热于胆,心移热于小肠之类也。有盛衰克制者,心火盛克 
肺金,肝火盛克脾土之类也。张子和曰∶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 
,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盛也。此即五志之火,由内 
而生。若天行时热,乃外来之邪火,有感其令气者,其目红肿痒痛,泪如脓水,畏热羞明, 
舌红口渴。五志之火,宜降其虚阳,滋其肺肾,水旺则火自平。外来之火,宜升阳以散之, 
苦寒以泻之,火郁发之之义也。其有阳虚阴胜,火不归源,目虽赤肿,而脉转软弱者,治宜 
温补扶阳。王太仆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也。又有水衰火盛,心肾不交,目光昏 ,脉 
象浮洪者,治宜养阴滋水。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是也。 

卷一
七情总论
属性: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为七情。然七情不越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 
,肺 
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悲属心包,附于心,惊属胆,附于肝,此七情之生于五志也。心怵 
惕思虑则伤神,脾忧愁不解则伤意,肝悲哀恸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不止则 
伤志,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此五志之伤于七情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此七情本经之形证也。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 
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七情相胜之次第也。喜与悲忧相反,怒 
与惊恐相反,思则无有所反,乃土位建极于中州也。喜与怒相因,悲忧与惊恐相因,思则各 
有所因,乃土德寄旺于四时也。东垣云∶治目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其亦有鉴于此欤。但目 
之为病,由于六淫者易治,由于七情者难治。盖喜太过,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 
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一经自具一气,一经又各兼五气,五五二十五气 
,变化难穷,苟不得其要,终难获效。然七情中悲伤心胞,惊伤胆者,间或有之。喜伤心, 
忧伤肺者,绝少也。惟思伤脾,恐伤肾,怒伤肝者,最多。诚能存养此心,使志意和平,精 
神澹定,悲怒不起,惊忧不扰,则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勿药有喜,何必乞灵于草根树 
皮哉。 

卷一七情总论

属性:《素问》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心则喜。阴阳应象大论曰∶在藏为心,在声为笑,在 
志为 
喜。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然乐不可极,极则终凶。《灵枢》本神篇曰∶喜 
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又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曰∶少阴所至为语 
笑。五常政大论曰∶火太过为赫曦,赫曦之纪,其病笑狂妄。河间云∶笑者,犹燔烁太甚而 
鸣,笑之象也。盖喜则气散,心阳大动,百脉沸腾,所谓暴喜伤阳,其病为笑不休,为毛革 
焦,为内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且心火过炽,上先刑肺,下反克肾,金水受伤,病必 
及目。经曰∶心合诸脉。五脏生成篇曰∶诸脉者,皆属于目。凡人五脏六腑之精液,尽上注 
于目,阳亢阴微,炎蒸空窍,遂有 肉攀睛等症。其起于大 者,属心为实火。其起于小 
者,属心胞为虚火。甚则 肉双斗,蚀及神水,乃心火克肾所致,治以清补为主。清则心火 
不升,心阳得静,补则心气得宁,心血不耗。或通利小肠,使火气由水道而泄,以心与小肠 
为表里也。或凉解心胞,以心胞为心之外廓也。至于变端不一,又当活治,不可执一也。 

卷一七情总论

属性:《素问》五营运大论曰∶东方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在志为怒。调经论曰∶肝藏血 
,血 
有余则怒。宣明五气篇曰∶胆为怒,以肝胆相为表里,肝气虽强,取决于胆也。调经论曰∶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以阳为阴胜,病及于心也。《灵枢》本神篇曰∶肾盛怒 
而不止则伤志。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无过大怒,以怒发于阴而侵乎肾也。是 
肝胆心肾四脏,皆能病怒,所为多阴者多怒,亦曰阴出之阳则怒也。五常政大论曰∶木太过 
曰发生,其病怒。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甚则善怒。又曰∶岁土不及,风反 
大行,民病善怒,其证餐泄,薄厥呕血,胸胁痛,气逆不下,喘渴烦心,消瘅肥气,以及外 
发痈疽等症。况目为肝窍,尤易受伤。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渐空中有黑花,久则神光不收 
,胆汁不应,则内急外干,睹物成歧。种种皆怒之贻戚也。盖怒必因内动而起,但动由于内 
,邪每乘之,当各从其所动之因而治之。因热而动者治其热,因风而动者治其风,因厥逆逼 
上者,则治所厥之邪。因阴虚而动者,补其阴,抑其阳,按而收之。因阳虚而气浮上者,则 
补其阳,敛其浮游之气。因五志而动者,各安其脏气以平之。因郁而发者,治其所郁之邪, 
开之达之。因精血不足者补之,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因胜克而动者,从盛衰之气而补泻之 
。中气虚衰而动者,补土以安之。上焦清明之气,不能主持而动者,亦当补中焦之谷气,推 
而扬之。因五脏六腑上注之精气不足而动者,察其何者之虚而补之。总以疏肝解郁为先,兼 
养精液,使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自然视物明朗,但木能克土,胃当其冲,肝病则胃病 
,切不可再加劳倦,以伤其脾。医者不察,以为目病皆热所致,竟以凉药投之,又伤其胃, 
肝胃俱伤,真元难复,终不免有失明之叹矣。 

卷一七情总论

属性:《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之变动为忧。《 
灵枢 
》口问篇曰∶思忧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本脏篇曰∶心小则易伤 
以忧。盖忧则伤神,故伤心也。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胜而侮脾也。《灵枢 
》 
本神篇曰∶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脾主中气,中气受抑,则生意不伸,故郁而为忧。是心 
肺脾肝四脏,皆能病忧也。戴复庵云∶七气致病,虽本一气,而所以为气者,随症而变。如 
忧伤肝,肝属木,忧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忧伤心,心属火,忧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 
邪。忧伤肺,肺属金,忧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凡人忧多则气机不利,胸胁痛。忧多则 
水湿凝滞,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忧多则热蓄不散,目瞀,小便赤。忧多则气 
虚不能摄涎,动则喘。忧多则血脉蹇滞,四肢无力,能食便红。忧多则食物不化,嗳酸腹满 
不能食。目之白睛属于肺,肺忧郁太过,则肺气不舒,结成翳障,视物模糊。复有忧极而悲 
者,伤及心胞之相火。有忧极而恐者,伤及肾中之真水,火不足则光华不能发越于外,水不 
足则膏液不能充满于中,轻则昏 羞涩,重则鱼胞鹘眼,补肺安神,最为要法,再令素所亲 
信之人,好言慰劝,使心阳转动,即喜胜忧之意也。 

卷一七情总论

属性:《灵枢》本神篇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阴阳应象 
大论 
曰∶中央生湿,在志为思。举痛论曰∶思则气结。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 
而不行,故气结矣。本神篇曰∶怵惕思虑则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