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 >

第4章

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第4章

小说: 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之间保持张力,这些因素终于成为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特质。            
然而,中国的传统士大夫却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的金科玉律,一直以服务政治为己任,知识分子从来不曾作为一个整体谋求过价值
追求的独立。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先驱,虽然在五四运动前期以及其它少数几个时期有过独立
的精神探索,但是,它的前身便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两千余年的太学,而且1898年京师大学
堂的成立也不过是政治的产物。后来北大也一再试图投入政治的怀抱,从解放以后主动请
求昔日自己的图书馆助理管理员题词,到后来文化大革命扮演革命先锋的角色,都无不证
明这所大学距离学术独立还任重道远。现在北大有一些学者已经在反思这个问题了,但是
从目前中国大学的整体来看,学术独立之路还远未开始。 
上面这些话看起来好像非常宏观非常抽象,但是,对于一个立志走上学术之路的人来说,
却是不能不考虑的。当你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并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你的学术良知到底是
服从理性还是服从政治?虽然说理论上理性和政治可能统一,但现实却在很多时候会让你
必须做出抉择。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说得更多,只希望你如果真要选择学术之路,一定
要有足够的勇气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准则走下去。同时,祝你一路走好! 
商场:一切皆有可能 
几年前,大学生就业时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一流人才去机关,二流人才去外企,三流人才
去民企。可是,随着中国日益从一个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转变成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
,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命题正在被时代逐渐修正为“经
济地位决定发言权”。 
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便意味着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商界相对于政界而言是第一位而不
是第二位的。换句话说,盖茨和克林顿这两个比尔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里,前者比后者
拥有更多的资源以及更大的话语权。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没有理由告诉别人:你因为不
具备什么素质,所以不适合进入商界。因为在这一个时代,商业应该是足以包容一切的。
 
在研究自己的性格并规划自己的大学乃至人生时,如果觉得自己并不适合从事学术或者进
入政界,并决心在商界寻求发展,那么,请不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是否适合进入
商界?我有没有可能在写字楼争取一席之地?我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商人的潜力吗?你需要
考虑的只是: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要成为一个商场精英,我还需要在哪些方
面继续努力? 
世界上或许真的有商业天才,但是绝对没有天生不适合从事商业的人。我因为从小生活在
一个缺乏商业气氛的环境里,加上后来受到了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影响,对于商业一直比
较排斥,高考和考研的时候也从来不曾考虑过经济类专业。可是,造化弄人,我毕业以后
却偏偏不得不从事了商业。在深圳工作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更何况我在大学里从来不曾学
过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所以,我只能不断地学习,甚至连上下班坐公交车上
的时间也不放过。而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原本排斥商业的我竟然喜欢并习惯了商业的游
戏规则。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乡下一所中学的老师,后来在我的煽动之下来了深圳。他原本很不愿
意从事与商业有关的职业,还想做一名老师或者干类似的工作。可是,在深圳想不下海都
会被海水卷下去,这个朋友后来还是做了一名业务员。可是,他或许是典型的不具有商业
天赋的人,大半年下来不但毫无工作成绩,而且为了工作倒贴了一大把钱进去,欠了一屁
股债。 
有一次,他心灰意冷得对我说:“我真希望某次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算了!”我一时间
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好说:“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就算被车撞死也要被奔驰宝马撞
死,不能被桑塔纳撞死。而深圳的奔驰宝马那么多,就算被奔驰600或者宝马760撞死也亏
大了啊!你就算真想被撞死,至少也得瞅个机会逮着一辆倒霉的劳斯莱斯或者加长林肯。
”朋友一阵无奈的苦笑。 
可是,他的苦笑在不久以后变成了最灿烂的欢笑。他的一个客户一次性订购了他400万的
产品,而老板付给他的提成亦有20万。局外人或许会说是因为他时来运转了,可是我作为
一个目睹了他整个奋斗过程的朋友,我知道这个结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并且理所当然。或许
这中间确实有运气的因素,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年代。用娱乐天王吴宗
宪的话来说: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然而,我这位朋友的成功更多的应该
归因于他从一个不适合也不善于经商的人转变成为了一个商业精英。 
商场不忌讳任何神话。只要你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并且朝着目标不断地努力,相信你也完
全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在商界大展身手,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可
以为此做准备了。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有必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经济、经营和市场等方
面的知识,并通过《中国经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之类的大众报刊杂志大致
了解目前中国各个行业的情况,还需要对身边的经济现象勤于思考,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
商业思维。 
商机无限,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不管你现在是大学几年级,请从现在开始准备吧
。我期待着你用睿智和毅力缔造商业时代的奇迹! 

三、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既然是概率,就存在不止一种可能性……如果是选择学术,冷门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容易获
得成就……跨专业几乎早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大学之间的实力之争到了考研考场
和人才市场原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在这个现实的社会,
蓝领还是白领其实跟面子毫无关系……要想知道需要学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意招聘信
息……很多专业因为不具备专长的有效性,所以成为了屠龙之术……专业技能好比是鸟的
身体,而专业以外的特长就是鸟的翅膀……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无法逃离这样一个问题的拷问: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十
个百分之十和一个百分之百,究竟哪一个在社会上更受欢迎? 
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前,很多大学已经为学生做出了选择。继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少数高
校率先开始实行通才教育以来,通才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找到知音,只按院系不按专
业招生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及。甚至有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强加给完全不相关专业
的学生,譬如铁道学院让外语系的学铁路交通,地质大学让法学院的学地质构造,似乎这
样一来自己的学生就全部是通才了。 
可是,什么才是通才呢?要通晓多少个领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
晓一切,尽管李敖自称“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
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个限度的。但这个限度是什么呢?任何一所实
行通才教育的大学都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很多大学在做出实施通才教育这一决定的时候未必经过了审慎的考虑,也可能他们
考虑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很多大学决策层的人根本没有过校园围墙以外
的工作经历,对于别人的这种经历又未必感兴趣,所以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什
么样的人才,只是突然发现“通才教育”这个词语非常流行也非常适合用来捞取政绩,于
是争先恐后地出台了通才教育的相关措施。至于什么是通才、学生能不能成为通才,这是
他们来不及去考虑的。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学生究竟应该按部就班地等着被学校培养成所谓的通才,还是应该
自主地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选择后者,那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
路呢? 
几乎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专才”和“通才”这两个关键词,都能找出一大堆论述二
者关系的文章,很多场大学生辩论赛也曾将这个命题作为辩论的主题。可是,这一切都并
不能给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具体性的指导和建议。辩论赛基本上都是一个极端的错误对
垒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无甚指导意义自不待言。而很多专门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却过于中
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的毛病,说一大堆专才和通才各有什么优势又各有什么劣势
,长篇累牍却只能让人云里雾里,看到最后发现什么具体性的结论都没有。 
我不是身怀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更不是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所以我无法动用五花
八门的理论来长篇大论,我只能基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提出一点建议,难
免浅薄,但也明确。 
术业必有专攻 
一个萝卜一个坑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也因此而越来越“退化”成一个工具。工厂
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都不过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对于流水线上的其它环节,他
无从可知。一个鞋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年或许也不知道一双鞋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果说工厂是一台大机器,每个工人就只是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而已,至于其它零件是
如何运转的,他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写字楼里的白领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们却照样被精细的社
会分工定格在非常有限的工作领域里。做产品的往往没有机会接触市场,做市场的则很难
知道产品的策划和推广,做技术的更难有机会接触到技术以外的工作。在部门内部仍然存
在细致的分工,做产品的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类产品,并且只负责前期策划、品牌包装或其
它某一个环节。 
我原来曾经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职。这家公司采取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每个事业部独立负责
一块业务范围。我当时在其中一个事业部担任产品经理,负责几个省份产品的开发和维护
。我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包括产品策划、文案、美工、音乐制作人等。这几个人都独当一
面,每个人的工作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分工非常清楚。文案不可能为美工设计图片,
美工也不可能去为音乐制作人编几曲手机铃声。而我同样受到了分工的制约,不清楚其它
部门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推广细节,因为这已经是市场部的事情了。对
于公司的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除非公开,否则更是无从可知。 
在这样一个跟流水线毫无区别的工作环境中,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最首要的只可能是
他能否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美工就算没有任何文字功底,而且对于音律一窍
不通,只要他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设计方案,他就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美工。相反,就算一
个美工既能帮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