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5-证治准绳·幼科 >

第93章

635-证治准绳·幼科-第93章

小说: 635-证治准绳·幼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退场门鼻,摆手摇头,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者,皆不可治也。 
x门冬清肺汤x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知母 贝母 桔梗 款冬花 甘草 牛蒡子 杏仁(去 
皮尖,研) 马兜苓 桑白皮 地骨皮(各等分) 
上锉细。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疹出之时,曾作泄利,未经清解。至疹退之后,变为休息痢,不问赤白里急后重,日夜无度,此余毒在大肠也, 
以黄芩汤送下香连丸。虚者、加人参。滑者、加椿根白皮。俱于丸药内加之,勿入煎药。 
疹子既收,其毒不解,邪火拂郁,浑身发热,昼夜不退,发枯肤瘁,渐成疳瘵, 
以清热除疳丸主之。若不早治,以致睡则扬睛,口鼻气冷,手足厥逆,微微螈 ,变为慢风,不救者多矣。 
x清热除疳丸x 
黄连 当归(各二钱) 龙胆草 青皮 陈皮 芦荟(各一钱五分) 川芎 干蟾头(烧,各一钱) 
使君子(一钱二分) 
共为末。神曲糊为丸。米汤下。 
如浑身壮热,未至羸瘦,但多搐掣,烦躁不宁。此热在心脾二经也,以当归养 
血汤、黄连安神丸、间而服之。 
x当归养血汤x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木通 甘草 淡竹叶 山栀仁 灯心 
便秘,少加大黄。 
x黄连安神丸x 
黄连 当归 龙胆草(各二钱) 石菖蒲 茯神(各一钱五分) 全蝎(七个) 
共为细末,汤浸蒸饼杵猪心血丸,朱砂为衣。灯草汤下。 
几见疹子收完之后,出入动止如常,忽然心腹绞痛而死者,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之气,外虽无病,里 
实亏损,所以一发而死也,谓之中恶。间有用人参汤研苏合香丸而苏者。 
【禁忌】疹家禁忌,比痘家禁忌尤甚,若误食鸡鱼,则终身但遇天行之时,又令重出也。盐醋食之,令咳 
不止。五辛食之,令生惊热。所以通禁,必待四十九日之后,方无禁也。大热未退,不可与食,与伤寒同。 
一发之时,既表之后,切戒 
风寒、冷水、瓜果之类,如一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紫黑而死矣。如极渴欲水,只宜少与葱白,以 
滋其渴耳。必须使皮窍中常微汗润泽可也。又忌梅、桃、鱼、蜂蜜、香鲜之物,恐惹疳虫上行。 

集之七·脾脏部(上)

属性:〔钱〕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胃虚寒则面 白, 
目无精光,口鼻气冷,肌体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黄散。下利用调中丸。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先 
用益黄散补脾,后用大青膏发散。脾病见四季,皆放余四脏治之,顺者易治,逆者难治。脾怯当面赤目黄。 
五脏相反,随证治之。〔洁〕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 
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泄泻色白,睡露睛,白术散主之。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呕,茯苓半夏汤主之。心乘 
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苍术甘草汤主之。肺乘脾,实邪,能食,不大便而呕吐,嗽,煎 
槟榔、大黄汤下葶苈丸。肾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主之。〔刘〕凡 
脾之得病,必察肝心两脏之虚实,根其源之所起,然后救疗,盖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气盛则鬼胜, 
心气亏则脾家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气、益心气两药。诊其脉,肝心两脏俱和,则是 
脾自生疾,察其虚实而治之。〔薛〕前证实者,病气实而形气虚也,若面色 白,吐泻腹痛,口鼻气冷, 
属寒水侮土,宜用益黄散。若面青唇黯,吐泻,手足并冷,此脾土虚寒,用干姜理中汤。若面色痿黄,手足不冷, 
此脾土虚弱,用人参理中汤。若伤风手足并冷,吐痰咳嗽,吐泻腹胀,此脾肺气虚,用五味异功散实脾气, 
加防风、升麻散外邪。若发于寅卯之时,用六君、柴胡、升麻补脾土,平肝木。然面黄者脾之本色也, 
面赤者火生土为顺,面青者木克土为逆,当平其所胜,以补元气为善。〔海〕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脾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如无他证,以钱 
氏益黄散补之。虚则补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盐补心。 
x益黄散x〔钱氏〕 又名x补脾散x 治脾胃虚寒。 
陈橘皮(一两) 青橘皮 诃子肉 甘草(各半两,锉、炒) 丁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东垣云∶阎孝忠编集钱氏方,以益黄散补土,又言风旺必克脾土,当先实其脾,昧者不审脾中寒热,一 
例用补脾药,又不审药中有丁香、青皮,辛热大泻肺金,脾虚之证,岂可反泻其子,为寒水反来侮土,中寒呕 
吐腹痛,泻痢青白,口鼻中气冷,益黄散神治之药也。如因服热药巴豆之类过剂、损其脾胃,或因暑天伤 
热积热、损其脾胃,而成吐泻,口鼻中气热,而成慢惊者,不可服之。今立一方治胃中风热,名人参安胃散。薛 
氏云∶脾土虚寒,寒水侮之,如东垣所云诸证,宜用此方。若因脾土虚弱吐泻者,用六君子汤加柴胡,如不应 
或手足俱冷,属虚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虚肝侮,必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 
证,母服加味归脾汤。 
x人参安胃散x 治脾胃虚热 
黄 (二钱) 人参 陈皮(去白各一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半钱) 白芍药(七分) 白茯苓(四分 
)黄连(少许)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水煎五沸,去滓温服。 
x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x(二方见吐泻) 
〔海〕脾实,以枳实泻之,如无他证,以钱氏泻黄散泻之,实则泻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泻肺。 
x泻黄散x〔钱氏〕 又名x泻脾散x 
藿香叶(七钱) 山栀子仁(一两) 石膏(半两) 甘草(三两) 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薛〕前证,若作渴饮冷,卧不露睛,手足热甚,或遍身发黄,属胃经实热,宜用泻黄散。若作渴饮汤, 
卧而露睛,手足并冷,属胃经虚热,宜用异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补脾汤。若面赤惊 
悸,身热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体倦怠,肺乘脾也,用补中益气汤。若唇黑 
泄泻,手足指冷,肾乘脾也,用益黄散。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宜用七味白术散。若乳母膏粱浓味,七情 
郁火所致,当审其因而治其母。 

集之七·脾脏部(上)
不乳食
属性:〔薛〕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气血腑脏,俱由胃气而生,故东垣之法,一以脾胃为主, 
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此意也。在小儿虽得乳食,水谷之气未全,尤仗胃气,胃气一虚,则四脏俱失所养矣, 
故丹溪谓小儿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 白,目无晴光,口中气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气虚寒之证,用五 
味异功散或六君子汤主之。若大便不实,兼脾虚也,加干姜温之。中满不利,脾不运也,加木香开之。喜冷 
便秘,胃实热也,用泻黄散凉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补之。禀赋胃气不足,亦用此丸。盖下焦真 
阳充盛,则上生脾元,自能温蒸水谷矣。 
x平胃散x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胀痛,口苦短气,恶心嗳气吞酸,面黄体瘦,嗜卧体痛,霍乱 
吐泻等证。 
浓朴(姜汁,五两) 陈皮 甘草(炙。各一两) 苍术(米泔浸,焙,八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水煎,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四时不正之气。 
愚按∶前证,若乳食停滞,嗳腐吞酸,呕哕恶心者,宜服是方。若饮食既消, 
脾胃虚弱,呕吐恶心者,则宜四君子汤。 
x调中丸x 治脾胃虚寒。 
白术 人参 甘草(炒。各五分) 
x八味地黄丸x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治禀赋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虚寒,或饮 
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脐疼痛,夜多漩溺等证,《内经》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药也。 
x钱氏益黄散x(一名补脾散) 治脾胃虚冷吐泻。(方见前) 
愚按∶前方若脾土虚寒,或寒水侮土,而呕吐泄泻,手足并冷,或痰涎上涌,睡而露睛,不思乳食者,宜 
用此方。若脾土虚弱吐泻者,用六君柴胡。如不应或手足俱冷者,属虚寒,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虚肝侮,亦 
治以前药。若乳母郁怒,致儿患前症者,其母、兼服加味归脾汤。 
x参苓白术散x 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气,中满痞噫呕吐逆,此药不寒不热, 
性味和平,常服调脾悦色,顺正去邪。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术 白扁豆(炒,去壳) 山药(去黑皮) 缩砂仁 薏苡 
仁桔梗(锉、炒。九味各一两) 莲子肉(去心)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用枣汤空心调服,或温米汤亦可。 
x健脾饮x 建脾养胃,理呕吐,治泻痢,及诸病后气色虚弱,有痰恶心,腹中微痛,饮食减,精神慢,并宜服之。 
浓朴(去粗皮,锉碎,姜汁浸一宿,慢火炒干,再入醇醋、淬透,仍以慢火炒) 人参(去芦。各一两 
)白茯苓(去皮) 肉豆蔻 半夏(汤者透滤,仍锉、焙干) 益智仁 净香附 良姜(锉片,东壁土炒) 诃子 
肉(各二钱半) 甘草(炙,五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无时服。 
x藿香饮x 理虚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饮食少进,正气除邪。 
人参(去芦) 半夏(汤煮透滤,锉片、焙干)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苍术(去粗皮,米泔水 
浸一宿,滤干,锉片,用火炒至微黄色,二两) 陈皮(去白) 藿香(去梗。各七钱半) 浓朴(去粗皮,制,一 
两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温服,或入烧盐同煎。 
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少进。 
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盐汤点服。一方,加陈皮、缩砂。 
治胃虚气逆,吮乳不食。 
用人参一钱,丁香、藿香叶、各半钱,水半盏煎熟,入乳汁少许煎服。 
治胃弱吐逆,手足心热,不进乳食。 
用陈红曲三钱半,白术一钱半麸炒,甘草炙一钱,为末。每服半钱,枣汤米饮下。 
治脾胃不和,呕逆恶心,乳食不进。 
用浓朴姜制一钱,白术半钱,干姜炮、甘草炙各三分,水一盏,姜二片煎,空心热服。 
治宿食伤脾,消食快膈。 
用缩砂仁、橘皮、三棱、莪术、神曲、麦 各半两,香附子一两,各炒, 
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食后白汤下。随大小加减丸数。 
x〔茅先生〕匀气散x 
桔梗(五两) 甘草(炙,二两) 白姜(一分) 缩砂仁 陈橘皮 茴香(洗。各一两) 
为末。半钱或一钱,霜木瓜煎汤调服,紫苏盐汤亦得。(《宝童》多浓朴、苍术、良姜、桂、 
乌梅,名养脾汤。) 
x调理众病醒脾散x 
木香 白术(并湿纸、裹煨) 人参 茯苓 草果子 甘草(炙) 陈橘皮 浓朴(纲砂水煮 
)紫苏子 
上等分,为末。一钱,水六分,姜一片,枣半个,煎四分,通口服。 
x健脾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