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5-证治准绳·幼科 >

第56章

635-证治准绳·幼科-第56章

小说: 635-证治准绳·幼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避风,能食童子,专令老成耐事人时时管顾,虽然,事亦贵得其平,或者以失饥、 
冒风寒为戒,遂致过饱极温,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疮痘之家,宜备知之。陈氏 
云,痘疮发热,口干烦渴不止者,切不可与水吃,亦不宜与蜜、红柿、西瓜、橘 
子等冷物食之。(若脉实,中有实热者,不必忌生冷。)痘疮欲靥已靥之间,忽不能靥,腹胀烦 
渴,不可与水、蜜等冷物食之,或头温足指冷,或泻渴气促,亦不可与之。十 
二日十三日,疮痂已落,其瘢犹黯,或凹或凸,肌肉尚嫩,不可澡浴,亦不宜食炙 
爆物,酸辣五辛有毒之物,恐热毒熏膈,眼目多生翳障。海藏云∶世人徒知怜惜 
过爱,信其俗而不药,病已成而方忧,摩抚从容,无所不从,岂知爱之适足以害之, 
惜之适足以弃之,始不早治,治不全终,卒之殒毙,劳而无功,至是咎医,呜呼, 
其计亦缪矣!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汗下
属性:钱氏云∶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活人书》云∶小儿疮 
疹与伤寒相类,头痛身热,足冷脉数,疑似之间,只与升麻汤解肌,兼治疮子,已 
发未发皆可服,但不可疏转,此为大戒。伤寒身热,固不可下,疮疹发热在表,尤 
不可转,世人不学,乃云初觉以药利之,宣其毒也,误矣。(海藏云,此论虽当,在经则可,若 
热甚过极足冷,或内伤腹热足冷,宜以寒药如洗心、调胃,及化食药通膈之类主之, 
然当求责脏腑秘与不秘,脉道何如耳。许氏云,上热下冷,伤食也, 疹初热,手足亦冷, 
惟伤寒一身尽热,不与足冷相类,此伤食,非伤冷也,若伤冷不宜用。王德孚用感应丸治之。) 
痘疮已出,不可疏转,出得已定,脓血太盛,却用疏利、亦非也。(海藏云,此言若在经而出 
不尽者为当,若腹胃有垢腻,便时后重如痢疾,及脉滑在里者,亦当微下。)大抵疮疹首 
尾皆不可下。(海藏云,脏府有凝滞者,不可拘此。)小儿身耳尻冷,咳嗽,辄用利药,即害人。 
(海藏云,此言里和而少阳之气,在经热者,故用化毒犀角汤,为气出里,若气未出,里未尽,求责疏利,亦可。) 
凡治疹痘,才泻则令内陷,决不可轻易转下,惟大小便多日不利,宜微微利之,及痘已靥, 
尚有余热停留,或作热,或作疮痍,或成痈,宜四顺饮下之,不特消余毒,亦免生 
他证,累试累验。每见疹痘者服发表麻黄药出汗,阳气尽出肤表,遂至 烂脏虚, 
虚则腹痛自利,或作寒战,或作阴痫,死者多矣。凡疮疹证见及 点既生,若 
无内外寒热虚实者,但安养之,任其自然,则非惟不生他证,亦易于调理,今人则才 
见点,罔顾所蕴轻重,惟恐不出,用药表之,服以紫草、蝉蜕,副以人齿、猴梨, 
并与酒曲芫荽,无所不试,曾不知毒瓦斯遇发,则一倍变为十倍,十疮合为一疮,名 
为烂,五内七窍,至于皆有,则重者不救,轻者为声哑,为目疾,为 烂,为闭 
耳塞鼻之患。又有过用表药,里无阳气以应之,为虚脱者多矣,此妄表之过也。大 
抵疮疹已出,正赖胃气运其毒瓦斯,善攻其热者,热甚则利小便,盖小便利,则心火 
有所导引,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矣。热轻则解其热,盖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小 
热而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当解热也。利小便之药导赤散为上,解毒之剂如玳 
瑁汤、独胜散、安 散、如圣散、紫草汤、犀角饮皆可选用。昧者但言疮疹是热, 
时进凉剂,致胃气转虚,令儿胸满腹胀,又且下之,内虚毒入,则杀人甚速,此不 
善下之过也。若小儿鼻塞唇焦,内伏热也。脉细,面色痿黄或青色,皮肤慢,口吐 
青涎者,此误下证也,或里无蕴热,亦何可下?要之,治热以温,凉而行之,未至 
于冷。治寒以温,未至于热。当从其渐而已。洁古云∶大凡 疹首尾皆不可下, 
恐动则生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里解毒,次微发之,解毒须安五脏, 
防风汤是也。如大便不秘者,须微发之,药宜钱氏方中选而用之。如大便过秘,宜 
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初知 疹,若使之并出,小儿难禁,是以别 
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既吐利,安可下,便宜安里。 
若不吐泻者,先与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而大便秘结内实者,宜疏利之。若内虚而 
利者,宜用安里药一二服,末后一服调以微发之药,要之,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 
少,秘则微疏之,令邪气勿壅并,而能作番次出,使儿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 
逆,二者,宜多服防风汤和之。(防风汤方见大法。)海藏云∶假令五日已里,诸病与 疹 
不能别辨者,不可疑作 疹,必须发之,但各从其所伤应见治之,皆不妨 出,若 
强发之,其变不可胜数矣。前人言首尾俱不可下者,为 未显于表,下则邪气不得 
伸越,此脉证有表而无里,故禁首可下也。尾不可下者为 毒已显于外,内无根 
蒂,大便不实,无一切里证,下之则 气逆陷,故禁尾不可下也。又言温暖盖覆, 
不令通风,以 未出,或身表凉而恶寒,或天令寒而恶冷,温暖盖覆,不令通风也, 
若已出,身热天暄,何必用盖覆而不使之通风乎,后人执此二句,首尾俱不敢下, 
温燠不令通风,不知天令之所加,人身之所盛,致使误人多矣。大抵前人之言,随 
时应变,后之人不知其变,故常执而不移也。噫、首尾俱不可下者,以其始终脏腑 
元无凝滞也,若有一切里证,及大便结者,安得不下。温暖不使之通风,以其发在 
冬时,故如此也,若发在夏时, 虽未出,亦不用此也。 之用药,大率以脉为主, 
浮中沉之诊,平举按之,候察其虚实,定其中外,则可以万全矣。〔万〕今之治痘 
者曰首尾不可汗下,听者和之,曰痘宜温补,汗下,不可也。此亦喜补恶攻之遗弊。 
殊不知治痘之法,莫要于解毒,或攻或补,务使毒瓦斯得解而已,如其气血和畅,荣 
卫流通,表里无邪,其出则尽,其发则透,其收则时,非但不可汗下,虽温补亦不 
可用也。设使外感风寒,约束皮肤,闭密腠理,疮出不快,此当汗之,令阴阳和, 
荣卫通,而疮易出,毒得解散可也,苟不汗之,则毒无从得出,留伏于内,未免闭 
门留寇之祸矣。如大热不退,烦渴转增,谵妄昏沉,便溺阻塞,此毒蓄于肠胃之间, 
与谷气并,宜急下之,使脏腑疏通,陈 涤去可也,苟不下之,则藏污蓄毒, 
煎熬于中,宁无养虎遗患之悔乎。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 
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集之四·心脏部二痘疮上
证治大法
属性:〔钱氏法〕疮疹惟用温平药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海藏云∶温平者、 
非热剂,如荆芥、薄荷、防风、牛蒡子、甘草之类。《活人》鼠粘子汤,与洁古解毒防风 
汤相兼选用是也。丹溪云∶鼠粘子、连翘、山楂、甘草,此四味,痘疮始终必用之药。)诊睦 
亲宫中十大王疮疹云∶疮疹始终出,未有他证不可下,但当用平和药,频与乳食,不受风冷 
可也。如疮疹三日不出,或出不快,即微发之(鼠粘子汤之类),如疮发后不多出,即加药(如一 
日一帖即加至二帖),加药不出, 
即大发之,(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麻黄桂枝之类。)如发后不多,及脉平无证,即疮本稀, 
不可更发也。有大热者当利小便,小热者当解毒。(利小便、四圣散之类。)若不快,勿发,勿 
下攻,止用抱龙丸治之。疮疹若起,能食者大黄丸下一二行即止。有大热者当利小便。有 
小热者宜解毒。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身热烦躁,腹满而 
喘,大小便涩,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也。若五七日痂 
不焦,是内发热气,蒸于皮中,故疮不得焦痂也,宜宣风散导之,用生犀角磨汁解 
之,使热不生,必着痂矣。 
〔东垣师弟法〕〔洁〕论曰∶ 疹之病,其为证各异。疮发 肿于外,属少阳三 
焦相火也,谓之 。小红靥行皮肤中不出者,属少阴君火也,谓之疹。凡显 疹, 
若自吐泻者,不可妄治而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 疹首尾皆不可下。(云云, 
详前汗下条。) 
安里x解毒防风汤x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 芍药 荆芥 枳壳 鼠粘子(各等分) 
上为末。水煎四五钱服。若能食而大便实,宜当归丸微利之。 
x当归丸 枣变百祥丸x(并大便秘) 
〔垣〕x消毒救苦汤x 治 证悉具,消化便令不出,若已出,稀者再不生 。十一月立 
此方,随四时加减,惟通造化、明药性者能之。 
麻黄根 羌活 防风 升麻 黄柏(酒炒。各五分) 柴胡 川芎 细辛 本 葛根 
黄芩(酒炒) 苍术(各二分) 黄连 归身(各三分) 苏木 白术 甘草(生) 橘皮(各一分) 
吴茱萸(半分) 红花(少许) 连翘(半钱,初出者减,出大者加) 生地黄(五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 疹者,因内伤必 
出, 乃荣气逆故也,大禁牵牛、巴豆、峻药,宜半夏、枳实、大黄、益智仁、 
之类去泻止吐,若耳尖冷、呵欠、睡惊、嚏喷、眼涩,知必出 也,宜∶ 
升麻 葛根 白芍药 甘草 归身 连翘(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此定法也,后、随证加减∶ 
如肺出脓 ,先显喘嗽,或气高而喘促,少加人参黄芩以泻伏火,而补元气。 
如心出小红 ,必先见嗌干惊悸,身热肌肉肿,脉弦洪,少加黄连。如命门出瘾 
疹,必先骨痛身热,其疼痛不敢动摇,少加生地、黄柏。诸 疹皆为阴证疮,皆 
因内伤乳食,脾胃不足,荣气逆行,虽火势内炽,阴覆其外,故钱氏制四物升麻 
汤发之,如有传变证,根据加减法服之。 
〔世〕如疹痘,则发于脾,宜陈氏人参清膈散。(疹者皮肤隐隐如麻名曰麻子。) 
水者,多因伤寒热毒而发,宜升麻散及羌活散。 
〔丹溪分气血虚实〕〔丹〕小儿痘疹,分气血虚实,以四君、四物、酒炒芩、连等 
服之。气虚,参术加解毒药。血虚,四物加解毒药。〔娄〕加解毒药者,酒炒 
芩连是也。海藏云∶解毒者,三黄汤、金花丸之类。 
痘疹分人之清浊,就形气上取勇怯。痘疮紫,属血热,凉血为主。白,属气 
虚,补气为主。中黑陷而外白色、起迟者,则补气中略带凉血药。 
〔万〕痘疮主治,解表、和中、解毒三法也。解表,兼发散之义,使邪气尽出 
于外,不使留伏于中,如防风、白芷、荆芥穗、升麻、葛根、柴胡、桂枝之属。 
和中,专主脾胃,兼助血气,使里气常实,血气不亏,助养痘疮而待其成,不致痒 
塌倒陷,如黄 、人参、白芍药、当归、木香、陈皮之属。解毒,只泻火凉血清 
气,使毒邪有制,不为正害,如山豆根、大力子、紫草、连翘、芩、连、栀子 
之属。 
〔翁〕〔仲仁分气虚血热热壅三证〕(辨法详虚实条)凡气虚之证,初发身热手足厥冷, 
乍凉乍热,精神倦怠,肌肉 白,饮食减少,四肢倦而睡卧安静,便清自调,虚证无 
疑。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