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5-证治准绳·幼科 >

第101章

635-证治准绳·幼科-第101章

小说: 635-证治准绳·幼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炒) 木香 
白术 肉豆蔻(各一分)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x地榆散x 治水谷利,日夜不止。 
地榆(微炙,锉)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阿 
胶(半两,捣碎,炒令黄色)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半钱。量大小加减。 
x《医局》胃风汤x 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满,肠鸣 痛。 
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芎 桂皮(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各等分)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食前,小儿量减。 
小儿大便青瓣飧泄,脉大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集之七·脾脏部(上)
赤白痢
属性:汤氏云∶小儿痢疾,皆因饮食无节,或餐果食肉,不知厌足,乃脾胃尚弱,不 
能克化,停积于脏,故成痢也,热搏则赤。风寒之气入于肠胃,致令津液凝滞则成白。痢或夹青者,有惊 
积,或如鱼脑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热赤白,药性虽有不同,治法不相远矣。又有赤白相杂者, 
当先去其热积,须用大黄、枳实、朴硝之类,以去其热毒,然后黄连、黄芩、黄柏解其热,痢自止,疼自 
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则用地榆熟艾等剂调理,自然平复。脾虚者,不可轻用罂粟涩滞等剂,必致危 
困,须用没石子、黄连、阿胶、地榆以止之,方为尽善,其枳壳、芍药皆要药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莲 
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风汤主之。脾毒痢,脏热,当服香连丸、黄连香薷 
散去桂、五苓散(惊)、茅花汤,当归、芍药、枳壳、地榆、川芎等剂,先与解毒退热,却与开胃进食,分 
利水谷,宽肠定痛,先与水浸丹、《局方》败毒散(痘初热)、地榆饮、宽肠枳壳散。有热而痢不止者, 
三黄熟艾汤主之。积滞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热甚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解之(烦躁),泼火散亦效。〔曾〕 
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至于调治,若以冷热之剂互进,或投 
去积之药,必难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疗。且四时八风之中人,五运六气之相胜,夏秋人多痢疾,《内 
经》曰∶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论》曰∶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于无积不成痢之说,若专以积为 
论,岂一岁之中,独于夏秋人皆有积,春冬不然。盖风邪入胃,木能胜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白交杂,此为阴 
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五苓散以导其逆,理中汤以温其胃,使色归一,然后施治。若一分之后,仍赤白同 
下,则当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后赤,乃内伤生冷,失于盖覆,由元气感于暑热,治法先救其里,次解暑毒。若 
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后失盖感冷,先宜解热,后治其痢。有夹热而痢者,则下纯鲜血,此风能动血,宜冷 
服黄连香薷散(吐泻)川草散、及当归散(潮热)加醋炒蒸柏叶,水姜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汤,水姜仓米煎。 
有挟冷而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证,盖血得寒则凝涩故也,先用 咀 
五苓散加守中汤(泻)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汤带凉服,或固真汤(慢惊)。倘不辨其虚实冷热,妄行施治, 
必致脾胃愈虚,不能乳食,成噤口痢者则难疗矣。又有里急后重,盖里急为阳,后重为阴,未圊前腹痛为里急, 
已圊后腹痛为后重,故里急者大肠涩也,先以大顺饮加宽气饮(急惊)和解,及羌活散水姜仓米煎服,次下宽肠 
丸。后重为气虚,用 咀五苓散加人参、水姜煎服,并投香连丸。若二证俱作,前 
二丸子并进,或双金饮、金粟丸亦佳。然泻痢二字,自是两证,粪夹水,来多而顺者曰泻,带血冻白冻, 
来三五点而痛者曰痢,轻重阴阳,于此而分,斯为治法。有脓血交杂,经久不止,昼轻夜重,或昼夜频数, 
食减痛多,并用万金散、神效散、主之。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脏蕴热,日久不散,故有是证,盖五脏受热, 
荣卫不调,五谷不化,熏腐脏腑,神气昏沉,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刺痛,儿小者无治法,盖五色者,乃 
五脏之色皆见于外,儿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来复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疗,若投药如故,不 
可为也。又有风痢,多是黄褐色,与疳泻颇同,但不臭为异耳,此风毒停滞于脾,宜去脾经风毒,泻黄散 
主之,若见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涩痛热并作,唇裂眼赤,气促心烦,坐卧不安,狂渴饮水,谷道 
倾陷,时复面容如妆,饮食不进者难治。〔薛〕钱仲阳云∶泻痢黄赤黑,皆热也。泻痢青白,米谷不化, 
皆冷也。东垣云∶白者湿热伤于气分,赤者湿热伤于血分,赤白相杂,气血俱伤也。海藏用四君、芎、 
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愚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冷冻饮料热者,为 
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用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 
用五苓散。若湿热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倍加升麻、柴胡。泻痢兼呕,或腹中作痛者, 
脾胃虚寒也,用异功散加炮姜、木香。或变而为疟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钓藤钩。若积滞已 
去,痢仍不止者,脾气虚也,用四君子送下香连丸。若因乳母膏粱浓味,六淫七情,致儿为患者,当各推 
其因,仍兼治其母,并参冷热泻及积滞腹痛等证览之。 

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挟表证宜发表
属性:x羌活散x 治伤风时气,头痛发热,身体烦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声重。及解时行下痢赤白。 
人参(去芦)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芦) 前胡(去芦) 川芎 独活 桔梗(锉炒) 
枳壳(去瓤,麸炒微黄色)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锉片,炒至微黄色) 甘草(各一两)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薄荷三叶,煎七分,无时温服。发散风邪, 
入葱白同煎。痢证,姜、仓米煎。 

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有积宜下之
属性:〔汤〕治痢之法,若欲取积,只用《官局》进食丸(痞)甚稳,虽取积,又能治痢,万无一失。积以下, 
急以四君子汤加豆蔻、诃子补之,次服浓肠香连丸得效。 
〔丹〕治小儿痢疾。 
黄连 黄芩 大黄 甘草 
上煎服。赤痢,加红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治小儿赤白痢,多体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为末,每服一钱匕,蜜浆水和服,效。 
x水浸丹x 治泻痢,先锋之药。 
黄丹(研细,一两) 巴豆(大者、二十五个,去皮膜研细、出油。或黄丹二两半) 
上研匀,用黄蜡半两,熔作汁拌匀,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汤使更临病随意用。一方,黄丹一两,巴 
豆四十九粒,乳香二钱,麻油二钱,蜡半两熔汁和丸,名顿止丹。又,冷证,加木香二钱半。 
x宽肠丸x 治痢后里急,大腑闭涩不通。 
枳壳(水浸,去穣,锉片,麦麸、炒微黄,仍用清油浸透,一两、焙干五钱) 麻仁(去壳) 木通(去 
皮节) 大黄(半生半炮) 槟榔 大腹皮(净洗,焙干。各二钱半) 
上,除麻仁用乳钵极细杵,外五味,槟榔不过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钵中与麻仁再杵匀,炼蜜丸,绿 
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枳壳、甘草煎汤,空心送下。一二岁婴孩,温蜜汤下。 

集之七·脾脏部(上)赤白痢
热痢用凉药
属性: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药、当归,入粟米少许同煎。 
x黄连解毒汤x 治时疾三日,已汗解,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亦治热痢。 
黄连(三钱) 黄柏(半两) 栀子(四个,擘) 黄芩(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 
x泼火散x 治中暑烦躁,发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药 黄连(去须) 地榆(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水调下。如蓄热而气血妄行,加甘草。 
x芍药柏皮丸x 治一切恶痢,窘痛脓血。 
芍药 黄柏(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壳。 
x宽肠枳壳散x 顺气止痢。 
甘草(六钱,炙) 枳壳(去穣、炒,二两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点服。 
x三黄熟艾汤x 治积,脏腑下痢赤白,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下热痢,服诸药多不止,宜服之。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七钱半) 熟艾(半鸡子大)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x地榆散x 治泻痢血痢。 
地榆 诃子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盐米汤调下。有热,加黄芩。 
又方 
地榆 诃子 浓朴(姜制。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服。 
x地榆饮x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 甘草 芍药 枳壳(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二钱,白水煎。加黄连妙。 
又方 
地榆 乌梅 柏皮 甘草 当归(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煎服。 
x川草散x 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远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钱) 赤芍 当归(酒洗) 净黄连(各五钱) 
上,锉焙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白痢,白姜汤调。赤痢,甘草汤调。赤白痢,温米清汤调。并空心服。 
治热痢备急方 
用井花水调腊茶蜜,磨生姜,渴则饮之。 
《本事》治小儿赤痢。 
捣青蓝汁二升,分四服。(《圣惠方》治小儿中蛊下血) 
治小儿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 
x钱氏黄柏丸x 治小儿热痢下血。 
黄柏(去皮,半两) 赤芍药(四钱) 
上为末,饭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量儿加减。 
x栀子丸x 治少小热痢不止。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x《外台》子芩汤x 疗小儿热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叶(切八分) 黄柏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x《圣惠》栀子仁散x 治小儿热痢腹痛,心烦口干,小便赤黄,不欲饮食。 
栀子仁 当归(锉、微炒。各半两) 黄柏 地榆(微炙,锉。各三分) 黄连(一两,去须,微炒)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 
x乌梅散x 治小儿热痢,但壮热多渴,而痢不止。 
乌梅(二枚,微炒,去核) 黄连(去须,微炒) 蓝叶(各一分) 犀角(屑) 阿胶(捣碎, 
炒令黄燥)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形证》治赤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