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姚贞白医桉-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中寒
张××,女,四十岁,四川省人。1939年冬。
初诊:患者系卖饼小商贩,平素操劳过度,身体虚弱。
时值冬令严寒,又兼雨雪,因外出营业受寒。上午发病,下午即不能行动,由家属背来就诊。
症见脉象沉细而紧,舌质淡,苔薄白。恶寒发热,神倦纳呆,头疼身痛,四肢厥冷,咳嗽不宣。此属寒入少阴,兼肺胃不清,治宜温经散寒,和胃化痰。拟麻辛附子汤加味治之: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麻茸6克 细辛2.4克 法半夏6克
广皮6克 炒厚朴9克 生甘草3克 生姜2片 小枣9枚
鸡内金1枚(烧)
二诊:上方服后,夜得微汗,身痛顿减,四肢温暖,烧热恶寒已罢。天明时能进稀粥,咳嗽有痰,咳时胸胁牵痛。
自汗,头眩。脉转缓滑稍弦,舌淡苔白。此少阴寒邪散后,营卫未和,肝,肺气滞,伏风未净,脾胃不足。拟方: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法夏9克 广皮6克 桂枝木6克
茯神12克 炒杭芍9克 炙麻根4.5克 甘草3克 烧姜2片
大枣3枚
三诊:诸症渐愈,脉缓和,舌粉润。饮食增加,惟感睡眠欠安,神疲。乃阳虚脾弱,心神不足之候,以下方调理;
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 白术12克 炒杭芍9克 茯苓12克
法半夏9克 广皮6克炙远志6克炙甘草3克烧姜2片
大枣3枚
'按'少阴中寒,麻辛附子汤疗效甚捷。此案兼见肺胃不清,故加和中化痰之品,标本相须,是使用经方灵活化裁突出之点。
少阴中寒伏湿化热(急性肾炎)
丁××,男,二十一岁,高温操作工。1957年6月。
初诊:患者因劳累过度,大汗淋漓,适天气炎热,骤行冷水淋浴,当晚即感身疼,恶冷发烧。次日腰痛尤甚,无汗咳嗽,面足浮,溺短黄。脉沉细而紧,苔白腻。症属汗出水激,邪中少阴,寒湿相搏,玄府郁闭,膀胱气化失司。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处方:
川附片18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2.4克 生麻黄6克 川独
活6克 桑寄生15克 生甘草3克 生姜2片 小枣7枚
二诊;上方服后,得微汗,烧退,恶寒已罢。腰痛,不能转侧,仍咳,纳呆,溺短,便秘。西医诊断:“急性肾炎”。脉弦滑,舌质红,苔黄腻。此寒邪已解,湿气化热。
法当清热祛湿,通利三焦。处方:
汉防己6克 白茯苓15克 川独活6克桑寄生15克猪苓
片9克 炒泽泻9克川秦艽12克炒续断9克法半夏9克
光杏仁9克木通片9克焦黄柏2.4克伸筋草15克
三诊:上方连服四剂后,咳减,大便通畅,小便清长,腰背肢体困重减轻,思饮食。脉滑缓,苔薄黄。湿热渐化,仍宗上方加减。
生苡仁15克 光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汉防己6克 自茯
苓15克怀牛夕9克川续断9克木通片6克 桑寄生12克
青木香3克芦根12克生甘草3克
四诊:上方连服四剂,食神俱增。咳止,颜面足部浮肿消失,腰痛大减。脉细缓,舌粉润,苔退。湿热已化,肾气未复。拟下方调理:
细生地12克淮山药12克 自茯苓15克粉丹皮6克炒泽
泻9克 山萸肉6克 怀牛夕9克 车前仁9克(布包煨) 桑
寄生12克
上方服将十剂,经西医尿常规复查,全部正常。一月后恢复工作。
'按'高温劳动,消耗汗津,气阴素虚,又兼伏湿,当外寒直中,搏于肾府,投麻辛附子汤,先散其寒,而后阴亏湿气化热。随即顺风转鸵,改行淡渗通利,湿热尽。再拟六味以复肾阴,病旋霍然。
伤寒误治邪陷少阴
杨××,女,十三岁,住昆明市青龙巷。1946年4月。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曾服双解散、小柴胡汤、银翘散、加味白虎汤等方药,病势愈趋严重。家属惶恐,深夜冒雨前来约余往诊。
症见神识昏蒙,唇干齿焦。腹泻,下利清谷,小便短少。干呕,肢冷,自汗。脉象沉细而数,舌质淡苔黑润。乃伤寒失于汗下,由表传里,邪陷少阴,症现表热里寒,真阳欲绝之象。急为拟下方救治:
川附片60克(开水先煨透) 川干姜12克 大葱白2个 法半
夏9克 砂仁9克 茯苓12克 上肉桂3克(开水冲兑) 甘
草3克
二诊:上方服后,神识较清,发热渐退,手足转温,仍肠鸣,下利清谷,小便稍长。时作干呕,自汗。脉沉细,舌黑苔减退,此阳回寒散之兆。续用下方:
川附片45克(开水先煨透) 干姜12克 白茯苓12克 上肉桂
3克(开水冲兑) 砂仁6克 甘草3克 烧鸡金6克 大葱
白2个
三诊:上方服二剂,烧热全退,汗收厥回,神识清楚。
干呕、下利已止,思饮食。舌转粉润,脉和缓无力。此少阴寒邪散后,阳气已回,脾胃虚弱。再拟下方调理:
米炒党参15克 焦白术12克 茯神15克 砂仁6克 川附
片30克(开水先煨透) 上肉桂3克 广陈皮6克 炙甘草6克
烧生姜2片 大枣3枚
'按'伤寒误治,失其汗下之机,反以凉遏,无异雪上加霜,乃见邪陷少阴,表热里寒之危候!本例执仲景法,投白通化裁,拨霾回阳,反掌收效。
伤寒少阴热化证
李××,男,十八岁,学生,昆明市人。1938年秋初。
初诊:患者烧热月余不退,初期烦渴饮水,继则神识昏蒙,住某医院,诊断为肠伤寒症。经治疗无效,病危笃。家属惶恐,延余诊治。症见高烧、神昏、谵语,溺赤失禁,便下黑色清水,腹部硬满灼热。脉细弱欲绝,舌绛,苔干黄,中心乌黑有裂纹。
此伤寒失于汗下,病入少阴,邪从热化,热结旁流,阴液耗伤,病情危殆!因家属求治情殷,余又详诊其脉,但觉其脉根未绝,尚有生机,考虑再三,勉拟仲景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昧,希图挽救。症属重险,慎防不测。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炒黄芩6克炒黄连2.4克 生杭芍30克
焦栀子6克 生大黄9克 生甘草3克 玄明粉9克 鲜鸡
子黄1枚(分三次兑服)
二诊:上方服后,效果不显,家属焦虑,于深夜邀余再往复诊。脉仍微细,舌苔黑裂稍减,但黄厚而干。壮热,神昏,谵语,烦乱不休,循衣摸床,扬手掷足。此仍属黄连阿胶鸡子黄症,邪热未除,故病势不减。续用下方,背水一战。处方:
东阿胶30克(化服) 生地黄30克 生杭芍30克 野黄连3克
焦栀子6克炒黄芩6克生大黄9克生甘草3克玄明
粉9克 细枳实4.5克(炒冲) 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三诊:上方服后,便下乌黑,中有硬结燥屎多枚,小便有知。神识稍清,谵语烦乱较平,壮热略减。脉转细弦而数,舌苔黄厚而干,中心乌黑逐退。此腑积得通,阴液渐回,心神较安,病趋好转,仍守原意出入。处方:
东阿胶1 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15克 野黄连2.4克 焦栀子6克 炒黄芩4.5克 生
甘草3克鲜鸡子黄1枚(三次兑服) 自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四诊:上方服后,壮热烦渴轻减,下利已止,神识渐苏,脉弦数,舌红,苔黄厚退薄,有津。但耳听不聪,此病已脱险,真阴未复,续用下方二剂,滋养调理。处方,
东阿胶18克(化服) 大生地15克 京元参9克 大寸冬9克
生杭芍12克 野黄连2.4克 鲜石斛9克 生甘草3克 鲜鸡
子黄1枚(三次兑服) 白粳米30克(煎汤代水煨药)
五诊;脉缓和,舌润,苔退。神识清楚,热净身凉,可纳薄粥,夜能静卧,并可起坐。听觉仍差,形体消瘦,此病已脱险,势趋稳定。仍宜滋养调理。处方:
干地黄18克 京元参9克 生杭芍9克 白茯神15克 金石
斛9克 生苡仁15克 大寸冬9克 生甘草3克 野黄连2.4克
东阿胶15克(化服)
六诊:上方连服三剂,食眠增加,二便正常。已能行走,肌肤润泽,脉缓舌润,病已全瘥,再拟下方调理善后。
干地黄12克 淮山药12克 白茯苓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
肉4.5克 炒泽泻9克 金石斛9克 建莲子15克(去心)
上方连进多剂,体力日增,听觉恢复。患者至今健在,与余往来未绝。
'按'少阴热化症,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育阴清热,正法也。本案又兼热结旁流,能于一派危象之中,察其脉根禾绝,而加入承气,急下救阴,逆流挽舟。
厥阴伤寒
陈××,女,三十四岁,昆明市人。1940年3月。
初诊:始因伤食感寒,发热恶冷身痛,经服发散消导之药两剂,虽得微汗不彻,后即气冲上逆撞心,疼痛甚剧,昼夜烦躁不宁。颜面潮红,咽干喉痛,呕吐痰涎甚多,吐甚气即上冲,四肢厥冷,昏厥不省人事,已十余日。屡更数医,或谓汗出未彻,病仍在表,当以汗解,或谓气逆呕吐,此里寒积滞,当再消导宽中和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延余往诊,脉弦细微浮,舌苔黑,边尖俱红。根据临床症状,此系伤寒厥阴症,阴盛格阳,兼有太阳未净表邪,治则当平肝和胃,回厥止呕,急以仲景原方乌梅丸三丸,加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煎化分次灌服。
二诊:昨方服后,呕吐渐止,气撞心痛较平,仍不时烦躁。肢冷,厥逆,面赤,咽干。脉舌如前。此肝胃稍安,冲气渐平,厥阴伏寒尚盛,格阳于外,改用下方:
当归15克 炒杭芍12克 桂枝9克 附片24克(开水先煨透)
细辛3克 甘草3克 通草3克 法夏9克 云连2.4克 吴
萸3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每服点清酒十余滴为g1)
三诊:上方连服两剂后,呕止厥回,心中冲气疼热由缓解而逐渐消失,烦躁及痰涎亦减,面转黄瘦,稍能饮食。脉转缓和,舌黑全退,苔薄白。此厥阴寒邪已散,肝胃渐调,患者唯感头昏神倦,嗜卧。拟方仍守原意出入;
桂枝9克 当归12克 杭芍9克炒云连3克吴萸3克 党
参9克 法夏9克 砂仁6克 茯神15克 甘草3克 乌
梅3枚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上方服十余剂而愈。
'姚按'本证是伤寒,误用发表消导,病入厥阴,势已垂危。若因咽痛面赤烦躁,再服清凉,必致于死,即用一般普通方剂或纯用辛温助阳,亦恐难于挽救。余在诊治本病时,根据临床脉症,认为是病入厥阴,势已危殆,急以仲景乌梅丸原方调和肝胃,安中止呕。继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回阳救逆。后以当归建中加人参左金等药加减,使病转危为安,遂获全愈。
蛔 厥
张××,女,四十三岁,昆明市郊区。1939年秋末。
初诊:患者烧热十余日,胸腹胀满疼痛,呕逆不食,泄泻,耳聋。数日前,服汗下剂后,吐蛔三条,泄利更甚,日廿余行,病转剧,深夜约余前往诊治。
症见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苔白夹黄、中心干黑。神识昏迷,呼之不应。发热,肢厥,吐蛔,下利清谷。审因辨证,此伤寒,病入厥阴,误服汗下,上热未退,下寒弥增,中焦不运,蛔无阳温,与呕俱出,症属烷厥。急拟乌梅丸方煎服。
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3克 桂枝木9克 川干姜
9克炒川椒2.4克炒云连2.4克焦黄柏2.4克全当归12克
上党参12克 烧乌梅lO+
二诊:上方服一剂,神识较清,肢厥转温,吐蛔已止。
但发热,呕逆,不能进食,胸腹时作胀痛,下利清谷仍频。
诊脉虚数,苔黑渐退,仍宗原方加减。
黑附片30克(开水先煨透) 北细辛3克 川干姜9克 甘草
3克 桂枝木9克 炒杭芍9克 白茯苓15克 当归12克
炒云连2.4克 炙吴萸4.5克 烧乌梅10个
三诊:上方进二剂,烧热减,下利日仅二、三行。神清,纳少,呕逆及胸腹疼痛已止。脉细而弦,苔黑全退,呈现薄自。此蛔厥已平,土虚木克,再拟温运,扶正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