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66-诊脉三十二辨 >

第2章

266-诊脉三十二辨-第2章

小说: 266-诊脉三十二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虚见阳也。阴虚阳战于内。动脉即现。多于关部见之。主痛主泄痢。见于寸为阳。阳动为惊为汗。见于尺为阴。阴动 
则发热形冷。 


七·辨涩脉
属性:涩。阴金也。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往来极难曰涩。涩为气有余。气盈则血少。荣卫不相随。故脉来蹇滞。肺则宜 
此。病之所主。复中气结。内则血痹痛。外则中雾露毒。浮涩表恶寒。沉涩里燥涸。寸涩液不足。关涩血不足。尺涩精 
不足。必艰于嗣。又女人有孕。为胎痛不安。或胎漏。无胎为败血。 


八·辨肺大肠脉
属性:手太阴肺经。为一身之华盖。统十二经。十五络。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皆于此决。盖肺居脏腑最上。脏腑之气。 
无不上熏乎肺也。以其位高。辅君主行荣卫。故曰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居右手寸口。与手阳明大肠为表里。肺 
脏大肠腑。言其体。属西方辛金。言其用。肺主气。多言则伤气。咳嗽由此而作。肺又藏魄。并精出入谓之魄。精气之 
臣 
佐也。其窍通于鼻。肺和则鼻知香臭。言其性情之杂着。肺主声。自入为哭。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声。其 
为各脏所传者。心主臭。入肺为腥。脾主味。入肺为辛。肝主色。入肺为白。肾主液。入肺为涕。其为六淫所中。肺宜 
温润。燥则病。寒亦病。其为七情亦害。忧或悲。则魄户不闭。金气郁塞。心火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叫呼损 
气。则伤肺也。脉起于中焦中焦者。中脘也。在脐上四寸。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胃口有上下。上口在脐上五寸 
上脘穴分。下口在脐上四寸下脘穴分。膈,隔也。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所以遮隔 
浊气。不使上熏心肺。肺脉贯膈。布胸中。故病为咳。为上气。为喘。为渴。为烦心。为胸满。从膈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 内。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肺系喉咙也。故肺病缺盆痛甚。臂 
下胁上曰腋。膊下对腋处曰 。 尽处为肘。肘以下为臂。臂以下为脘廉隅也。鱼谓掌骨之前。大指本节之后。肥肉隆 
起处。统为之鱼。故肺病为 臂内前廉痛。为掌中热。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诊脉如三菽。 
重浮于三菽者。大肠脉也。按之于皮毛相得曰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此其平脉。若 
鼓急病太过。萧索病不及。洪大则金受火克。谓之贼邪。主中风气壅。鼻燥痫疾。芤亦属火。主积血在胸。气 
伤而血凝也。弦则金不足而火乘之。是为微邪。主大肠结。气急膈中疼痛。紧则头痛。缓漫乃脾邪所致为虚邪。主风湿。 
沉濡而滑。则肾邪相干为实邪。有寒有风有痰。沉细病在骨。主骨蒸。单沉主气胀。又胸中留滞化为痰。 
单滑痰塞气壅。作呕逆。单濡主气乏冷胀。又有正邪。浮本肺脉。然浮濡而实。谓之阳结。肺络循咽。大肠为腑。咽门 
燥。大肠结皆坐此。浮甚或三部俱浮。恶寒壮热。热能伤气。气伤不能卫。金反亏而木反盛。咳嗽气促。痰唾稠 
浓。双目流泪。皆坐此。肺之积名曰息奔。左右胁下。 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盖心邪传肺。肺当传肝。肝旺不受 
邪。 
肺欲复还心。心不受。故留结为积。肺气实梦兵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若肺绝而真脏脉见。大而虚。如风 
吹毛。又如以毛羽中人肤。其见于外者。气出不还。绝汗如珠。转出不流。又气喘两肩动曰肩息。或发直如麻。丙日笃。 
丁日死。死于巳午时。肺之大略如此。 

八·辨肺大肠脉
大肠脉
属性:手阳明大肠。传导不洁之物。变化物之形。故曰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大肠下接直肠。直 
肠下为肛门谷道。传送不洁之物。必待肺气下行。故与肺为表里。属西方庚金。体用性情等。皆不外乎肺。其脉 
即受肺交。肺脉出次指。大肠脉遂起于食指之端。循指上掌。出合谷两骨间。合谷虎口也。上循臂。入肘外廉。上 外 
前廉。上肩出肩端两骨。名 骨之前廉。上出于肩HT 上际。名天柱骨。会于大椎。大椎肩上高骨也。下入缺 
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返出两吻。各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其邪气有余而实。则脉所经过之处。皆热肿而痛。其正气不足而虚。则为寒栗。大肠之大略如此。 


九·辨心小肠脉
属性:手少阴心经。为一身之君主。神明出焉。居左手寸口。与手太阳小肠为表里。心脏小肠腑。言其体。属南方丁火。 
言其用。心主血。其窍荣于舌。故舌为心苗。心和则舌音嘹亮。心又藏神。血气两全谓之神。精气之化成也。心平 
则神明不测。言其性情之杂着。心主臭。心属火。火化物。五味出焉。火炎盛。则生焦苦。故自入为焦。其传五脏者。 
亦各自有臭。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心为言。脾主味。入心为苦。肝主色。入心为赤。肾主液。入心为汗。其 
为六淫所中。伤暑之病。必心先得。其为七情所害。喜则神庭融泄。火气赫曦。肾水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养心 
莫善于寡欲。荣神役虑。则神疲而心受伤。心脉受足太阴脾脉之交。脾脉终于心。故心脉起于心中。心附脊 
第五椎。出属心系。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通。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贯通五脏 
系。从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故心病嗌干。系目。故心病目黄。其直者。复从心系上肺。出腋下。 
循内 
后廉。下肘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出其端。故心病 臂痛。掌中热。诊脉如六菽之重。浮 
于六菽者。小肠脉也。按之与血脉相得曰洪。稍稍加力。脉道觉粗曰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曰散。此平脉也。若飞急 
病太过。如水中浮萍动病不及。沉濡而滑。水来克火。是为贼邪。然汗通则肾水准。火不受水贼矣。单沉主中寒。心气 
刺痛。单濡。烦躁冷汗。单滑主心热上焦满。痰壅吐逆渴。浮短涩。乃肺脉为微邪。火金相合。火来克金。金虚则木盛 
主风热。又心浮头旋目暗。心涩精血俱败。胸痹心痛。弦则病因肝木而致。为病虚邪。火中有木。木能御土。无土则 
水至。又木挟火而欲侮金。金木交战于胸中。能致胸中急痛。若脉紧亦自作痛。缓大乃脾之本形为实邪。火中有土。水 
不能制火。是谓子能制鬼。然火邪愈甚。热极生风。能令舌不活动。心中惊惕。又有正邪。曰芤曰数。皆属 
火。芤主血凝不流。心脉芤。积血在胸中。气上则吐衄。气陷则痢数。为邪热太过。数甚能令舌生风。而唇破裂。狂言 
目见鬼神。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以秋庚辛日得之。盖肾邪传心。心当传肺。肺旺不受 
邪。心复欲返肾。肾不受。故留结为积。心脏有余。梦见忧惊怪异之事。心脏不足。梦烟火光明。若心绝而真脏脉见。 
坚而博。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如转豆。脉又前曲后踞。如操带钩。前曲者。轻取则坚强不柔。后踞者。重取则牢。 
实不动。全失冲和之气。其见于外者。发必焦枯。面黧黑。掌肿无文。壬日笃。癸日死。死于亥子时。心之大略如此。 

九·辨心小肠脉
小肠脉
属性:手太阳小肠。为受盛之官。承奉胃司受糟粕。化物而传入大肠。故化物出焉。与心为表里。属南方丙火。用与性情 
等。皆不外乎心脉。受心交。心脉终于小指。小肠脉即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脘出踝中。腕下兑骨为踝。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廉。故 肘臂痛属小肠。出肩解。膂上两角。为绕肩脾。肩解下成片 
骨为肩解。交肩上。入缺盆。故小肠病。肩似拔而痛。络心循咽为嗌痛。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 
循颈上颊。为颈肿不可以顾。又为颊肿。至目兑 。入耳中。故为目黄。为耳聋。其支者。别颊上 。目下曰 。抵鼻 
至目内 。出目内角曰内 。外角曰兑 。小肠之大略如此。 


十·辨脾胃脉
属性:足太阴脾经。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居右手关上。与足阳明胃经为表里。脾脏胃腑。言其体。属中央己土。言其用。 
已化物为水谷之海。胃戊化火。火热土湿。其气相通。推磨万物。变化糟粕。其华在唇四白。其窍通于口。故脾和 
则口知五味。又上朝肺金。下按命门。心主血。肝藏血。脾则裹血。藉胃气运入命门。男子化而为精。女子盈而为月事。 
由是播敷各脏。长养骨髓。荣于一身。肌肉肥泽。故又曰脾主肌肉。脾藏意智。能思记曰意智。血气之主持 
也。故又曰谏议出焉。言其性情之杂着。脾主味。自入为甘。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味。其为各脏所传者。脾主声。 
入脾为歌。心主臭。入脾为香。肝主色。入脾为黄。肾主液。入脾为涎。其为六淫所中。湿病必起于脾。如五泄皆 
湿也。其为七情所害。思虑则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饮食劳倦。则伤脾也。大抵土爱 
暖。热则伤胃。寒则伤脾。不寒不热。则脾胃和平。脾脉受胃之交。胃脉终于足大指。脾脉即起于足大指之 
端。故脾病为足大指不能举用。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即孤拐骨也。上内踝前廉。循胫骨。上膝股内前廉。入腹 
属脾络胃。故强立膝股内肿。腹胀呕食溏泄。胃脘痛。客寒于胃。为善噫。皆脾病。从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 
舌下。为舌本强。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诊脉如九菽之重浮于九菽者。胃脉也。按至肌肉阿阿缓漫。如微风 
轻柳梢之状曰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曰大。此平脉也。弦紧则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贼邪。主疼 
痛。然土衰则木失培养。亦主筋拘急而作呕逆。若沉濡而滑为微邪。沉主积冷气块。忧结中满吞酸。濡则中脘冷痛。滑 
则脾家热。主风寒久停。渐成霍乱。实而洪。心火相乘为虚邪。土中有火。火能化物消中。而脾胃皆虚。或 
口干。或翻胃。太实主心痛。芤则血在中焦。主大肠成痈。浮涩属金为实邪。浮主风热。热则金不能克木。木来克土。 
金乃有病之子。不能顾母。主胃中。空虚。肢体胀满。涩则损食气痞上逆。又有正邪。缓者脾脉。缓甚则病痿厥。 
若三部皆缓。土能制水。水衰则火必独炎。亦主脾胃热。口臭翻胃。齿肉浮肿。心力损少。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 
大如 
盘。以冬壬癸日得之。盖肝邪传脾。脾当传肾。肾旺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受。故留结为积。脾气实梦 
歌欢乐。虚则梦争饮食。若脾绝而真藏脉见。如雀之啄。筋肉间连三五下。且坚且锐。忽来顿去。良久复来。如屋之漏。 
筋肉间良久一滴。溅起无力。如釜之沸。皮肤间有出无入。涌涌如羹之上沸。其见于形者。鱼口涎不收。唇 
青反。人中满。甲日笃。乙日死。死于寅卯时。脾之大略如此。 

十·辨脾胃脉
胃脉
属性:足阳明胃经。与脾为表里。上通咽喉。胃下口即小肠。上口属中央戊土。戊化火。故土性爱暖。热则伤胃。但忌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