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81-先哲医话 >

第4章

381-先哲医话-第4章

小说: 381-先哲医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嗽面赤。因与越婢加术苓汤顿愈。 
病者目赤眼睛不转如鱼目者,为难治之候。 
病患不论缓急,将诊之。宜隔床望见其形气,形气缩小,神彩枯瘁者,死候,不必持脉 
而知之。 
脱证误与攻击药,则爪甲忽失光泽,不可不知。 
神阙脉亦为治诸病要诀。按之沉小不移者,形体虽虚,为实候,宜攻之。若浮芤无力者 
,为虚候,如水分之动亦同之。 
伤寒舌圆浓者,又薄小者,皆为恶候。又始终白胎不变者,亦为难治候。又浓者赤者, 
皆为虚也。(卢不远曰∶伤寒可以神舌识病。则风暑燥湿,恐亦有定法。此言诚为隅反矣。) 
脐下悸,按之与呼吸相应者,病患虽危笃,其死有间。香港脚、劳瘵、湿毒三病,当脐上 
五六分任脉外各一寸许,不拘左右必有动气。香港脚则弦急,劳瘵则虚数,毒则无定形。 
凡大病眼中爽者恶候,不了了者反有生意。劳瘵及杂病眼神与病相应者为佳。 
诊大病鼻梁亦为要诀。医书徒论明堂而不及此,为阙典。 
腹胀攻下无效者,有漫游散气。则顿愈者,此因心下素有积为胀满也。(按《灵枢》云 
∶夫 
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东郭所论,盖斥此等之证而言 
也。)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故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其他石膏诸方,其量过于平剂。世医不知 
此意 
,为小剂用之,譬如一杯水救一车薪火,宜乎无效也。(拙轩曰∶此言甚好,伤寒诸方之石 
膏,则剂可大,而服数不可多焉。至杂病,则非大剂决不能奏效,放胆用之而益可,况今医 
人恐石膏殆如蛇蝎噫。) 
感风寒咽喉肿塞,药汁难通者,作驱风解毒汤加桔梗、石膏冷服,极效。(拙轩曰∶此 
证小柴胡加桔梗、石膏,亦奇中,青洲翁曾用之。) 
伤寒大热烦渴谵语,欲饮水数升者,固为白虎汤、承气汤的证。而又有假热者,有水邪 
者,故真武汤或犀角、生 类。有时为市医者,宜审脉证谛腹诊以决真假矣。 
伤寒面合赤色者,升阳散火汤、犀角汤(《医学纲目》)间效。若服之二三日不愈者,多 
为戴阳难治。 
治疗有先后之序,紊之则无效。一病患足心至胯间烦热,日夜数十发,殆如有火往来 
。医以 
为香港脚,治之不差。余诊之,脐右以至少腹磊块应手,此属燥屎,因问其大便曰不通。乃作 
调胃承气汤与之,燥屎悉出而后治其香港脚,诸证全愈。是其明征。 
疝阴囊肿大与治疝诸方不愈者,与半夏浓朴汤加犀角速效。又经闭与逐瘀诸剂不治者, 
与安中散、抑肝散等得效。是皆欲得南风,必发北牖之理。医不可不知此活手段。 
小儿慢惊风及中暑者,其口为如笑者必死。 
因毒瓦斯而声哑者,加喘气则多死。 
吴氏所论疫京师十年前大行,其后绝无。盖疫者年年异其证,而发于柴胡者多。则募原 
说不为无理。(仙台工藤周庵着救瘟袖历论,因时运异证。亦可参考。) 
霉毒家口中烂、耳鸣、咽喉腐蚀、头痛、肩背痛、声哑、吐沫、齿断强直,八证者,皆 
系轻粉毒,宜详之。 
天庭色衰者为虚,色盛者为吉,色痿有皱纹者为难治,日月额凹陷者死,失色者为难治 
,无 
生气或羸脱者死,耳痿失色者死,发际有白点者死,面冷或鼻冷或少商穴冷者死,额上冷者 
死,此皆望色决死生之要诀也。(按∶《医学正传》小儿门汤氏说云∶山根若见脉横者,知 
两度惊。相书鼻为山根,山根有疾,尤非佳兆矣。然东晋谢安、北宋刘贡父俱有是疾,一则 
德望盖世,一则博识该览。居一代诸贤之右,亦不可拘物理小识云∶小儿乳哺时母有孕,辄 
眉心黑泄泻,据之则眉间亦可精察。) 
胁下引背脊痛者,多属畜血,不可概为悬饮。 
世所称脓淋者非淋,即《外科正宗》蚀疳也,宜解毒剂。 
急喉痹秘寒不能饮下者,与苦酒汤效,或平素患咽肿者亦效。一男患咽痛,后元气衰乏 
,下利咽肿而燥,难言语者,与苦酒汤,初痛楚不能咽,后快通愈。 
病患绝脉者,暴出为恶候,微续为佳兆,不止脉如厥逆亦然。 
治病求本为要。譬如鼻痛、耳痛、耳聋,徒为耳鼻之治,此即舍本执末也。为医者宜认 
其所以然而治之。 
用方以活变为主,某方治脱肛,某药主下血,概用之者,不知活变也。一方以应万病, 
万病以归一方,是谓活变也。 
心胸痞塞,用芍药、甘草类不应者,半夏浓朴汤加芎 ,轻其剂量而服之则效。(拙轩 
曰∶如此条所言东郭翁极得意手段,玩味有余,下条亦然。) 
泄利与附子剂不止者,钱氏白术散奏效。此理可玩。 
一妇人羸瘦盗汗,下利十余行,腹中拘急如摸罗网,不欲饮食时喘者,与真武汤愈。 
伤寒与下剂,以其脉沉实沉紧为的也。(此语非大有见识,大明脉理者不能道,诚与仲 
师用承气之旨符合。) 
病患有心下痞硬,腹中拘急而遗精或漏精者,概为下元虚治之,则痞硬益甚。先治其痞 
,则遗精亦随愈。 
病咳血心下有水,左肋及胁下拘急动悸者,与柴胡姜桂汤加吴茱萸、茯苓愈。此治腹而 
血自 
治也。(拙轩曰∶翁之用四逆散、柴胡姜桂汤、八味丸等,纵横颠倒,变化无方,实极得心 
应手之妙,他人不可及也。然精思求之,岂不得其仿佛乎。) 
诸疮内攻,及香港脚上冲,与木瓜、吴茱萸、犀角等无效者,四物加黄柏、山栀子,或四 
物加浮萍能治之。盖不制水湿而治血虚,最是上乘法。 
生地黄能治心下痞硬,干地黄亦然,但其效不如生耳。 
京师一时咳嗽大行,有人患之,诸药无验。荻野台州以为下元虚,与八味丸不应。诊之 
左肋拘急,因与四逆散加吴茱萸、牡蛎速愈。 
一妇人数日自汗不食,脚挛急,脐下有块而痛,其状颇似蓐劳,众医治之不愈。余以块 
为主证,与安中散,块渐消,汗随止,全愈。 
久腹痛者,徒禁浓粱而不减饮食,则虽方证相对,更无效。 
腹痛发呕吐者,不详其因而治之,则误人不浅鲜,因者何?曰积聚,曰停食,曰蛔虫, 
曰水饮 
,曰瘀血,曰肠痈是也。积聚心下痞硬,按之则反胀。停食心下濡,按之如空,蛔虫按之指 
下有气筑筑然。瘀血多在脐旁及少腹,按其痛处块应手。水饮其痛游走不定,按之则鸣动。 
肠痈多右腹,按之左右异状。且手足痛处则必觉润泽,右足挛急,小便淋沥。余多年潜心辨 
此六者,无有差忒。 
风眼痛剧者,与紫圆六七分大下之即效。(拙轩曰∶专门眼科曾有此快活手段耶。) 
霉毒热甚者,以清解为主。若解发不彻,则多为沉痼废疾。此法医书未说及,为可深惜 
矣。 
偏枯证有治不治之辨,病者握手者决不治。试使握手仰卧,则其手必开,复起之则如故 
,是为恶候。 
禁口痢者,胃口至胃中多畜水饮,故水分动气甚。附子理中汤加粳米,或加薯蓣、生 
效,又将生鸡肝入酱煮熟取汁服之。 
掘河丸太街一富商女年十八,患麻疹,其状细小,欲发不能发,隐隐于皮肉,大热如火 
,呕 
逆,水药不能纳口。余以为热毒内攻所致,乃与调胃承气汤,病阻不能服。因延田中信藏诊 
之曰∶余有浴法试之,家人疑议。余曰∶药不能下,施之而可。信藏乃以清酒和热汤盛之于 
盘内,使病者沐浴其中,须臾出之,温覆取汗,则呕吐忽止,疹悉发。(拙轩曰∶魏氏博爱 
心鉴水杨汤浴痘儿之法,与此条同巧异曲。)治痘法以辨胃强弱为要,虽有下利、烦渴、 
寒战、切牙等证,胃气强者可治。补泻之分,全在此一途。 
老人顽癣,多因血液干燥,湿热熏肌表。故温清饮为的治,或加浮萍佳。 
香港脚动气甚者,四物汤或效,盖以水分动为标准也。 
哕逆属胸中者,主橘皮、竹茹、丁香。其属腹中者,主附子粳米汤,合甘草干姜汤。若 
有水饮中气虚者,主香砂六君子加芍药也。 
产前后口舌赤烂 痛者,实者以麦门加石膏汤,三黄加石膏汤为主。在虚实间者,以加 
味逍 
遥散为主。极虚者,以附子汤加当归为主。若赤烂生白点者,为恶候。加下利者,为不治。 
诸病其脉时时变易者,属痫也。 
余曾谓芍药缓肝,当归润肝,川芎疏肝,生地黄泻肝。其能各异,而要之不能出肝分。 
卒厥人趺阳脉应手者,为恶候,何者?胃气脱则趺阳反鼓动。宜审其神气有无,吐与利 
证异而因同,医当晓其理。 
诸病凝结心下者,多属肝气。疫证亦多挟肝气,宜察焉。 
赤游丹毒不早下之,则内攻为走马牙疳,宜凉膈散加犀角。 
霉毒上攻,头上肿起为凸凹者,属火证。宜温清饮,霉毒动生火,不可徒为湿而治焉。 
久病患左右偏卧者,一朝忽得自由卧,则死期在近。 
池田瑞仙(锦桥)诊痘甚粗,如不用意者,或人问之。曰∶诊察过密,则反失真。其妙存 
于目 
击之间,譬如睹刑人之就死地,虽刚强者其气馁,憔悴之状,在过眼之间,若熟视久之,则 
其形气与常人无异矣。余治妙法大王臣菅谷中务卿男,啖柿果伤胃,发大吐泻,四肢厥冷过 
肘膝,换数百方治之无效,束手俟死。余望之形容自有生气,因与理中安蛔汤,忽苏息矣。 
是前医则熟视刑人也,余则一见于道途也,可谓瑞仙真得实诣者矣。 
患 囊者,足痿就蓐,则多不治。 
结毒入眼瞳人陷缺者,为用汞剂之的,非他药之所治也。消息与汞剂,则瞳人圆满复故 
。若不圆满反紧小,神水流散者,不治。 
因结毒成聋者,成青盲者,成声哑者,皆不治。但聋耳有所少闻者,远房服药,则愈。 
服轻粉口中腐烂者,石榴皮、松脂等分煎服效。 
凡与粉剂者,先与泻火药,而后与之为佳。此与疗打扑者先行拆水,而后服,酒奏全效 
,同一理。 
会阴打扑小便不通,但少尿血者,与桃核承气汤。若不瘥者,与大黄附子汤一帖,用附 
子二 
钱为佳,服之小便快利血止为度。又因证可与八味丸,是真藤元志试效方云。(拙轩曰∶会 
阴打扑其证剧,并尿血涓滴不通苦闷者,内用甘遂、大戟峻剂,外施导水管,不然无救法。 
此条所言,盖属缓证。) 
癖逼塞胸膈者,脉异左右,癖之所在,其脉必涩,癖之所无,其脉必数也。又有其人 
常脉迟,因癖而为动数者。 
癖人横卧有下癖而眠者,有上癖而眠者。审之其下癖者,必因胸中冲逆甚也。 
舌色纯红而柔软,其形失常干燥者,为参附所宜与之。舌色不变者,恶候也。若无汗谵 
语烦 
乱,舌上焦黑无芒刺干裂成皱者,亦为附子所宜。盖此证其脉虽浮洪或弦紧,必无根抵。与 
附子,病势缓则脉必见虚候也。盖舌纯红者属阴虚,而焦黑者属虚火也。又有证具阳候而舌 
上反无胎润泽者,为恶候。若此证必胸有所闭塞者,与药开达心胸,则舌上生胎也,为佳兆 
。又虽与药制之热愈炽,胎不更生者,为不治之证。又服药后,舌胎一去其色不和者,有宜 
石膏者,有宜附子者,有宜地黄者,当审别焉。要之舌与脉者,阴阳虚实之所判,不可不细 
精,故吾门加四诊以腹舌而论定病因虚实也。世医不知之执腹诊,舍脉舌,可谓疏漏矣。( 
拙轩曰∶宽政年间水户土田恕庵着舌图说一卷,据张路玉舌鉴等。附以己所见,颇为详明, 
可谓得东郭翁之心者。) 
舌上不论黄白带光滑而干燥者,附子所宜也。其红色者,益为附子的证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