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81-先哲医话 >

第13章

381-先哲医话-第13章

小说: 381-先哲医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贪冷冻饮料冷食,故多发此证。其状似伤食伤滞,然伤食伤滞者,腹满痛而吐泻如倾,则明日 
霍然而愈。至霍乱则虽既吐泻,腹痛不止,反发热身疼痛,剧者手足厥冷,烦闷燥渴。此证 
四时俱有,而夏月者尤重,故世或以霍乱为中暑,益误矣。 
凡霍乱心下痛者必吐,脐下痛者必下利。 
理,治也。中者,指中焦胃气而言。乃胃中虚冷,水谷不化,变乱吐下,譬之乱线,渐 
理可 
治,故名理中丸。建,健也,即健胃中之意,故名建中汤。其义颇异,世医不知之,合为一 
方,名建理汤。非古意也。 
半夏泻心汤,泻心下痞满也,后医以为泻心火,概治痫证,大误矣。 
骨空论曰∶冲脉之为病也,气逆里急。凡冲脉不足而血燥,故鸠尾下痞满,或气上逆胸 
中,腹 
皮如贴背,为心悬痛者,谓之胸痹,故桂枝枳实生姜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所治,皆邪客于 
冲脉也。 
心下动悸有三道∶一为寒气客于冲脉,支冲任而悸者,炙甘草汤、大建中汤所治是也; 
一为 
因水饮而悸者,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真武汤所治是也;一为有毒悸者,香港脚冲逆是也。 
凡狂痫证,狂走不安静者易治,唯妄言笑语者,即癫也,又名失心风,难治,《素问》 
论阳 
痫阴痫为可据。《本事方》茯苓散、宁志膏、狂气丸,皆阴阳通治方也。夜不得眠者,宜《 
准绳》灵苑辰砂散。又吐唾不止者,宜局方养正丹。阳痫者,宜灌水。其证剧者,大桶蓄水 
,乘病患不意,一时可灌沐。其实者,浴瀑水亦佳。是皆降阳气上升故也。 
世称流注者,自胸至小腹腰间手足流转,甚则生块,其形平塌漫肿,以手抚之,不坚而 
肉底 
有块,其块溃则脓汁出,一块愈,一块又随发,重者至生三四块,终不治矣。此证发胸以上 
者,为湿痰流注;发胸以下者,为瘀血流注。发胸以上或手足者易治,发小腹或腰边者难治 
。瘀血流注者,将发其块,则腰脚难屈伸,微热。有发作急者,不出一月而死,缓者延半年 
或一年而死。其块将溃时寒热特甚,不可妄与败毒散、小柴胡汤等寒冷药。陈氏用木香流气 
饮,然此证多属虚,其初宜益气养荣汤。虚惫者,宜十全大补汤。又流注发小腹者,疑似肠 
痈。盖流注属虚,肠痈属实。故治法有补泻之别,不可混焉。 
肺痈之为病,其气塞不通,热聚于肺中而致脓溃也。《金匮》所谓口中辟辟燥咳,则胸 
中阴阴 
痛者,尤为的证。当早辨知之,临其未吐脓前施之。治若失期,则不可救。其初寒热往来, 
咳逆脓臭,短气不能侧卧,胸中痛,咽喉不利,呼吸宛如吹笛,是有物碍肺管故也,其脉滑 
实而数,未吐脓血,时咳,则有如嗅瓶中腐水之臭气。病久者,其臭满一室,终吐脓血而死 
。吐脓血则如吹笛者忽止,即碍滞肺管者去也。古人试脓法,投水沉者为脓,浮者为痰。今 
视之痰唯粘稠而已,至脓如炼葛粉,不可切断,是为辩矣。 
支饮之为痞,古人以为心藏痞塞,或为脾胃虚弱,或为肾气不足,其说不一。余熟考之 
,心 
肺下有膈膜,其形如薄绢,横覆心肺,水饮支乘于此处,则上使肺气不利,喘急烦满,下使 
胃气逆,至心下痞坚,是为支饮之候。《病源候论》云∶水饮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 
于心,故曰支饮是也。其脉弦紧或沉紧,至夜半后,则必气急促迫极甚,其证疑似喘哮然。 
喘哮者,胸中不利之所为,故唯觉咽如塞而已。支饮者,其初有胸痛而发喘,或手足厥冷不 
得卧,必面部及腹中四肢为微肿,或气急后有大浮肿者,其状虽似水肿之气急。水肿者,初 
无气急,渐至肿满而气急。支饮者,初为气急而渐至为肿,是为其别矣。治支饮法,以禁食 
为 
第一,严忌油腻辣酱等。若肿甚者,要断盐,其法同水肿。又支饮似悬饮,而痛剧者,可以 
控喘丹下之,又与木防己汤。水气益甚气急者,可兼用甘遂末。若气急甚,呕逆者,宜甘遂 
半夏汤。与此等方一旦虽得效,再发者难治。凡此证经一二年不愈者,不可妄攻,攻之则速 
虚虚之害。若实者,有因攻击脱死者。此病近世极伙,当悉意而治之。 
白虎风始见于《圣济总录》。其证自肩端连头脑痛如啮,至夜半后,则其痛益甚而无肿 
气者 
也。凡痛至夜半后甚者,阴气凝结故也。又有白虎历节风相似而少异,历节者,散见诸书, 
风湿共通称之谓,有热而骨节痛者。白虎者,谓无热,但阴气凝结而痛者。又有痛风者,谓 
有肿而痛,与此证自异。白虎风宜《圣济》羌活汤,兼用《本事方》麝香圆亦可,若与此方 
不知者,可与《金匮》乌头汤。 
香港脚说以《巢源》及《千金》、《外台》为确,《外台》中苏恭说最可据。 
肺胀为病,与肺痿肺痈自异。盖斥肺叶怒张而言,其证咳而上气,有喘而气急。其状似 
支饮 
,然支饮之喘,其初有胸痛,或手足厥冷,气急不能侧卧。肺胀者,热势甚。上气卒发,目 
如脱,面部下部共浮肿而不至,难侧卧,是为其分也,其说详见于金匮要略。 
香港脚,精神恍惚,发妄语,热甚有肿,上冲头面而赤,惊悸者,世医认为痫证疗之,非 
也。凡大病见痫之形状者,多至死。此非真痫证,《素问》所谓六经尽证也。 
疝本因水气与瘀血,为痛之病也。余故于大黄牡丹汤,取牡丹皮、大黄、桃仁于牡丹五 
等散 
,取桂枝于无忧散,取牵牛子、木通于四乌汤,乌沉汤取乌药又加延胡索一味,立为一方, 
以治脐下及脚挛急,阴囊肿或痛,或妇人引腰而痛,或痛引阴门,或阴户突出者,莫不有效 
矣。(世所谓福井八味疝气方是也。) 
脾劳证心下痞,腹中雷鸣,无痛而下利,利后心下不快,反痞胀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若 
脾劳下利而腹痛无热,心下有水气而咳,或下部有水气,腹痛下利者,真武汤主之,此方亦 
用五更泻效。 
钱氏白术散治脾瘅。脾瘅多属虚,消渴病中多兼此证,食物偏觉甘者也。 
下血多属脾劳,而脾劳下血忌妄止血,是古所谓肠风属也,宜赤小豆当归散。若动悸甚 
下血 
者,宜香艾汤。若牵挛下焦者,宜铁刷汤。此诸汤非止血剂,而下血自治也。(香艾汤、艾 
叶、香附子、甘草、生姜四味,系福井氏家方,铁刷汤出《局方》。) 
凡失精者,多因下焦冷而起,故以汤火温腰,且每夜临卧灸三阴交,则免其患矣。 
古以失精属虚证,今视不必然。实者间有之,其人过食,则往往为此证,故以节饮食为 
第一也。(按远行者,往往患之,亦同一般。又屡失精者,屈两脚而卧,则免此患。) 
羚羊角治下血,其效优于犀角。犀角所主,多在吐血衄血。 
后世吐血用升麻,下血用黄芩,一偏见也。升麻亦治下血,故《千金》云∶无犀角,以 
升麻代之。 
阴毒病发于阴经,阳毒病发于阳经,故异名而已。朱肱以阴毒手足冷为阴寒盛者,用乌 
头、附子类,误矣。王安道辨之是也。此病《医宗金鉴》以为今痧病,似可从。 
天泡者,为火烁疮,酷暑时发细疹,其色正赤,其初自胁下至肩背痛如针刺而后发触衣 
被则痛益甚。后皆为水泡也,用解毒泻心汤,与荆防败毒散亦佳。 

卷下
高端枳园
属性:枳园名经宣,字子顺,高端氏。文化、方政之间,以医鸣于京师。救济之泽,洽于一时 
。致 
仕之后,隐于鹰峰,优游自养,卒年七十有三。枳园生于枫亭、台州、东郭诸人之后,治术 
融会,颇有机警,所着《医谱》、《方谱》、《药谱》、《认证录》等,足以窥其一斑,今 
录一二,以备省觉。其他三角、小林竹中、有持诸人,亦声誉相踵,而余未能详之,故期他 
日云。 
诊病有四因、六证、十二候、三诊、七视。四因者,谓外因、内因、内外别因、内外合 
因。 
六证者,谓初、中、终、顺、险、逆。十二候者,谓寒、热、虚、实、浅、深、缓、急、平 
、间、常、变。三诊者,谓持脉、按腹、审禀。七视者,谓问原、寻证、望色、观形、听声 
、嗅气、谛习。盖此五法三十二则,乃和汉往圣先贤之遗训,而吾门之所历验。苟审诊视察 
病源证候者,不可不精究焉。 
瘟疫初起,食不减,味不变,精神爽慧,起居如故者,必至热解。食将进时食反减,或 
绝谷 
元气衰弱者,间有之,与轻疫食不减者不可混。凡瘟疫自初起至热解,食不进者,不足深虑 
也。 
其人卒然晕倒,不省人事,醒后精神恍惚,或两脚痿弱不能起,尔后身体灼热,口舌干 
燥, 
时时谵语,或言语错谬,自汗出,痰喘壅盛而烦躁,其状如中风,半身不遂。或下利呕逆, 
或哕逆。或四肢微冷者,医不知而为风治之,误也。是瘟病热剧,直传于里,元气衰弱之所 
致。虚禀者及老人多患之,选用柴胡润燥汤、柴胡栝蒌汤。若痰喘者,宜蒌贝养荣汤,然多 
属不治。 
瘟疫淹缠不解,或邪气沉沦,遽然变为香港脚者,属危候。 
瘟疫初起,手指微抽着,后必发痫,多难治。 
伤寒、瘟疫、疟痢、霍乱瘥后,有发香港脚者,或有病不解变成香港脚者,世医不知,而为 
病后水气治之,遂至冲心而死,不可不慎焉。 
产后香港脚,四肢产 痹软弱,难起居,心中烦悸,腹中不仁,体常烦热,或洪肿或微肿 
,或 
胖胀,筋脉弩 ,或 羸筋脉挛急,小便不通,脉紧有力者,宜犀角麻黄汤。医不知而见其 
头疼、冲气、恶露少等证,为血气之所为,与调血剂者,误也。 
风肿之为病,在上则耳后项际,在中则胸膺肩背,在下则腿股胫 。流注为肿,其状如 
痈, 
或壅或漫,或痛或不痛,或消散,或溃脓,其初见憎寒壮热,头疼体痛等表证也。风肿在耳 
后项际者,大则如栾子,小则似梨子。而见前表证者,宜荆芥败毒散。 
风肿初起,不辨伤风时气者,见憎寒壮热,头疼体痛,而有表证解后发者,或有表证中 
见肿 
胀而热随解者,或有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或有身热无间断,其状似温病者,俱皆自初为肿 
,而至其变,或未为肿,或有表证绝无,而但为肿也。 
麻疹初起自汗出者,邪从汗而解。呕吐者,邪从上焦而解。吐泻兼发者,邪从上下二焦 
而解 
。鼻衄者,邪从血而解。皆麻疹之佳兆也,不可遽与止汗镇兜涩血之剂。疹快发则诸证自愈 
。 
麻疹初起,与排毒、升麻、葛根、解肌、越婢、连翘、凉膈等汤。不发透者,乃为瘟气 
收束 
疹毒之所致,与启蕴汤以散瘟气,则必出透也。(按∶启蕴汤系高端之家方,柴胡、黄芩、 
浓朴、半夏、草果、枳实、甘草、生姜,俱八味,盖九味清脾汤变制也。 
麻疹已出,其色如丹朱不红活,麻沙混淆不匀净,地界淡红或微黯,发热烦渴,睛多赤 
络, 
口臭甚,唇舌干燥或焦裂,躁扰不宁,小便涩少,大便不通者,乃为热毒内伏,燔灼血液之 
所致。凉血攻毒饮,加犀角、石膏,或兼服独圣散、紫雪等。疹已出,或焦紫,或红斑、壮 
热如炙,烦渴引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硬,口气加混,惊狂谵语,烦躁不安者,宜郁金散, 
服后暂就眠,则精神即爽然。 
之为病,上在鸠尾胁肋,中在脐上左右,下在少腹左右,或浮现于上面,或沉着于下 
底, 
或支两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