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381-先哲医话 >

第12章

381-先哲医话-第12章

小说: 381-先哲医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散 
加芒硝,其意难晓。盖阴阳相摩,刚柔相济,妙在其中。适所得之于实验,其言非虚矣。) 

卷下
福井枫亭
属性:枫亭医术自是高手,京师人传其起痼扶衰,悬决生死日时,多奇验。今就其门人所记医 
按提 
其要云。(拙轩曰∶枫亭翁喜读《千金》、《外台》,故其论病说方,多本其书。于先辈着 
鞭之后,欲别开生面,不得不假手孙王二氏也,满清医人无此见解。) 
世有面色萎黄,肌肤干枯如老耋,眼多眵泪,鼻流清涕,气逆心烦,胸中怫郁。按其腹 
鸠尾 
至脐腹,任脉拘急如张两纽,按之则痛,动悸甚,脉多滑,喜饮茶汤,或吃杂食,每眠睡, 
心气懒惰,临事狐疑,或愤恚不乐,渐目下足胫生微肿,或中年夭折,或痴 全生者,医 
以为黄胖,或以为痫,治之无验。特不知此病本因情欲不遂,饮食失宜,不胜其劳,遂蕴蓄 
湿热。其热熏蒸为面黄,甚者郁热消烁肝胆,忧虑恐惧,百事不决,昼夜不能眠,以致此病 
也。盖此证有虚实之分,肌肉敦阜者属实,身体羸瘦者属虚。虚证面部或足胫浮肿者无害, 
若实证历日,足胫目下微肿者,脱候也,为可畏,余名之曰脾劳(《千金方》所谓脾劳与此 
证大异,本草百病主治铁砂条,所谓脾黄病为稍近。)凡脾劳湿热泛溢于膜外为水肿者,宜 
圣济紫苏煮散。若郁热流于肠中,为脱肛痔疾者,宜润下剂。但便难者,宜脾约丸。若下利 
不食者,属虚也。若郁热侵胆府,则善衄。移热于肝脏,则善惊恐。热郁于胸背,则肩强。 
左肋挛急,或咽喉不利如梅核气,或水饮客于冲脉咳嗽,或心下如盘,食不下时吐逆者,宜 
半夏汤(《外台》方)。若嗳气吞酸心下痛者,宜四味枳壳散。盖此证郁热支冲脉,水饮不能 
为之流通,因心下悸。若认为留饮治之,反生害。但解其热,则饮自去也。若其人羸瘦,津 
液乏少。心下动甚,目下微肿,耳鸣目眩头晕者,属虚候,宜沉香降气汤。若热传于大肠下 
血见前证者,宜铁刷汤。若能食,下血不止者,宜赤小豆当归散。若下利腹痛如五更泻者, 
宜真武汤。若腹鸣下利者,宜半夏泻心汤。若不下利,心下右边当委食之府痛者,香砂平胃 
散。若左肋下至少腹挛急冷痛者,柴胡鳖甲汤。若热熏蒸胸背,涌痰咳嗽,喘逆肩息似支饮 
者,宜九味半夏汤。若两肋急胀,腹满不能食,头痛壮热,身体疼痛者,宜延年枳实汤(《 
外台》方)。若旧年脾劳,冷热不调成癖,积食不下,虚满如水 
状者,宜前胡枳实汤。若性禀薄弱,忧思不遂,久郁不解,血液枯燥, 
往来寒热,盗汗咳嗽者,《圣济》所谓 癖成骨蒸也,宜秦艽鳖甲散。若热熏蒸脾胃,及肝 
胆疑虑不决,心下如盘,舌上沉香色,其人如狂者,宜半夏汤加石膏。若心下痞闷,痛引乳 
下,或冲脉支结,胸中牵痛者,宜柴胡白术散。近世患此病者颇多,盖现证有全似他病而属 
脾劳之变态者,有他病为主脾劳为客者,能审辨之以处其方,则思过半矣。(此一种内伤病 
,脾劳名未知当否。然其反复辨症处,溯流穷源,其次第用药处得心应手,近患此病者最多 
。则其治法宜研究也。)中风病由,《素问》单云风,刘河间以为火,李东垣以为内伤,纷 
纭难适从。但《外台》许仁则所论似是,此证先宜与《千金》竹沥汤。若不能服汤者,用乌 
犀丸,可以开达咽喉。若胃气反逆呕吐者,百不治一。 
一人年四十余,病温疫下血后,身重难转侧,四肢不收,口眼开脱,语言不出,其状如 
塑人 
,脉滑,舌上生芒刺,似欲冷冻饮料。余以为下证悉 
具,即投以大承气汤服之。一帖,眼睛活动,语言少出,续服前方全愈。又一人患同病,而 
精神稍爽,瞳子和,口中津液粘涸,不能语言,绝食数日,人以为死证。时患者动指,其状 
似欲饮水,因与之,少得语言,如此数次。余试与白虎汤遂愈,盖承气汤主精神昏愦,不能 
语 
言。白虎汤主精神爽快,津液粘涸,不能语言。虽均属里实,二汤之所主自判然矣。(《中 
西深斋名数解》有白虎承气,辨颇明晰。而枫亭得之于实际,宜彼此参稽处之无差误。) 
肺痿有冷热之分,而《金匮》但载肺冷治方,不及肺热诸方,《千金》、《外台》亦从 
无发 
明。特《圣济总录》人参养荣汤论肺热证治,余试之效。若其热盛者,宜秦艽扶羸汤、知母 
茯苓汤。若腹满者,秦艽鳖甲散加槟榔。盖肺热者,多属不治,肺冷者,反易治,不可不知 
。 
世有咽喉不利,似膈非膈,声音如小儿弄草笛,不能卧,脉数急,忽吐脓血一升余而死 
者,此肺痈一证最为难治。 
奔豚证。桂枝加桂汤主泄气,奔豚汤主和痛。若此证喜苦味者,宜奔豚汤。喜甘味者, 
宜上方。 
四饮中支饮最为可畏,此水饮停积胸膈间,支乘心故也。其初胸膈实痞强支心,心下反 
濡, 
咽喉喘逆,气急不能卧者,《圣济》旋复花汤尤效。若此证心下坚硬,水饮支结甚,或与此 
汤再复者,宜木防己及去石加茯硝汤。此二方外余未见其效。(拙轩曰∶支饮之证,古人所 
论不一,或以为心脏痞塞,或以为脾胃有不足,或以为肾气亏乏。予谓不然,凡人心肺之下 
,有所谓膈膜者,水饮瘀到其间,则上致肺气不利,下致胃气上逆,心下痞坚,是支饮之候 
也。《巢源》云∶水饮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谓支饮。出方读便解录,为此 
条注脚。) 
水肿下利者,为恶候。先有水气而下利者,宜木防己汤,《外台》所论可征。先下利而 
后见 
肿者,属虚劳,为危候。香港脚肿下利者,急冲心而死。故水肿证概主利水而禁下药,若服利 
水药下利者,亦为凶兆。 
胸痹心痛,当心中及心下痛剧者,吐血而死,余往往视之皆然。 
一人卒发心痛,手足厥冷,脉绝欲死,余投赤石脂丸料速愈。 
妇人经水不调,小腹冷气属瘀血者,温经汤奇效。经后腹痛者,亦属瘀血,宜滑石散( 
无尽 
藏)。若行经中腹痛者,属气滞,宜四乌汤。若经水不调,气滞肥满有蓄血者,宜逍遥散, 
正气天香汤。若产后瘀血上逆者,辰砂最效。若行经前患头痛者,属饮,宜桂枝、橘皮、干 
姜等。(《医通》) 
妊娠五月后堕胎者,概系癖块所为,早制其块,则多保全。先辈不知之徒,与滋补药更 
无效 
。(此说原于仲景最有理,惟恐女科专门徒由父祖传,未尝留心古学。而讲求夫通变化裁之 
活用,固执温补为安胎之要药,受其害者不少。噫。) 
产前水气微者不足畏。若上部有水气,气急喘逆者,产后忽冲心而死。或蓐中有肺血干 
而吐血者,俱为可畏。又有产后汤浴感湿,邪为香港脚肿者,不早治则为不测之变。 
黄胆烦渴吐逆腹胀者,为恶证。若夜不得眠,烦躁热渴者,不出二三日而死。 
腹中有癖块,而一身发黄者,名曰癖黄胆,亦难治。 
病者初脉沉数,忽变缓,似病解,而其人气郁,默默欲卧,身重食不进,小便如 汁者 
,即发阴黄之候也。 
虚人疟热与劳热为易混,但疟脉弦大而不数,劳脉数而不弦大,是为别。 
虚人截疟以灸大椎为最,其法明旦三壮,午时三壮,将发时三壮。 
疟病内热炽盛,频渴饮水,发露当风取凉,邪气不能发泄者,变为水肿,宜越婢加术 
汤。余尝治此证,水气除而后再发疟,是其征也。 
霍乱发振寒者,阳气复之候为佳兆。若虚人不堪振栗者,宜四逆汤。 
卒然发呕吐者,有霍乱,有卒中风,其证相同。但中风吐后脉缓而不紧,手足不厥冷, 
呕吐中能左右手足动摇,吐止半身不遂昏睡,是为别矣。 
世医漫认足肿为香港脚,特不知香港脚以疼痛或挛急或懈怠或麻痹为征,不啻水气也。盖此 
病 
湿气胜则肿满,风气胜则不仁。有病在腹而后及足者,有在足而后及腹者,脉忌洪紧弦而不 
忌 
数。心下及人迎动高者,最在所忌也。 
余治香港脚,先辨表里为治标,以肿满麻痹腰脚痿弱为表证,以发汗解毒为主;以风热炽 
盛, 
动气甚,气急腹满呕吐,为里证,以降气利水为主。世医动以表证为危笃,以里证为轻易, 
治方乖错,生不测之变不鲜。 
蛔虫有寒热之分。永田德本以太乙丸治热证虫积,以木香丸治冷证虫积为得。凡郁热盛 
于膈 
间,则必为蛔动,医概为蛔厥治之,误矣。(胃热吐蛔,吴又可既论之而无的治。陈治曰∶ 
温 
热病而吐蛔者,此胃热也。胃虚有热,虫随热气上行,亦吐出也,宜犀角黄连汤。伤寒辨注 
清中安蛔汤,治胃实热,呕吐长虫,亦为其合治。秋吉质曰∶吐死蛔者属热,吐活蛔者多属 
胃寒。死蛔色白,活蛔微红色,是说似理而不可必矣。) 
痢疾不论下利多少,以热之轻重为治法之标准。故先以调中汤(《外台》),发汗后参用 
大柴 
胡汤、芍药汤和解。若谵语舌燥黑,赤白脓血下重甚者,以大承气汤、槟芍顺气汤下之,其 
热解则利自止也。 
噤口痢虚烦,宜竹叶石膏汤。《百一选方》人参、黄连、陈皮、莲肉四味者亦佳。此证 
发哕逆者不治。 
休息痢但下白滞者,宜真武汤加赤石脂。 
张子和曰∶凡头疮发肿疡处,水气必凑焉,故宜下剂。余本其说头疮加苍术,即为去其 
水气也。其实者,用牵牛子能奏效。亦同旨。 
《金匮》泻心汤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其主治茫乎无据。按本草百病主治大黄条曰 
∶下 
瘀血血闷,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胸胁刺痛胀,同黄连、黄芩煎服。余据此说治吐血衄血胸 
胁刺痛者,百无一失也。 
凡下齿痛者,灸肩井即效。肩井者,系阳明经之所行也。又奥齿下龈肿者刺之,血出则 
愈。盖血气妄行,聚于齿龈之所尽故也。 
骨槽风证详见《外科正宗》,此疮生于耳前颊骨,而腐溃穿孔,口中喷脓。其初欲发时 
,或 
为口眼 斜,后至上龈腐溃,不能饮食,遂有至死者。若因霉毒为此形状者,去其毒则愈。 
骨槽初起者,宜医通茵陈散。(茵陈、荆芥、薄荷、连翘、麻黄、升麻、羌活、僵蚕、细辛 
、大黄、黑丑,以上十一味。) 
其人无咳,唯语声不出者,宜《外台》茯苓安神汤。平素嗜茶者,多发此证。盖有治不 
治之 
别,属上焦虚冷者,多不治。若上焦虚寒,语声不出者,宜《外台》黄 理中汤。若咽喉肿 
或痒,咳嗽声不出者,宜圣济黄 汤。 
后世中 外别设中暑名者,误矣。中 中暑及中热,皆一病,非别因。东垣不知之以动 
而得 
为中 ,以静而得为中暑,制清暑益气汤者,非矣。又世论古方者,谓伤寒外无中 ,亦益 
非矣。《汉书·武帝纪》云∶夏大旱,民多 死,其来既在仲景前。且夏月身热汗出,恶寒 
咽干,身重疼痛者,与仲景中 门白虎汤,则其效宛如溉水于炭火。又夏月卧寐中感冷气, 
恶寒发热身体疼痛者,随伤寒治法,与桂枝麻黄则霍然而愈。此二者,岂可混焉哉。 
后世以霍乱一证为止夏月者误矣,凡有吐泻而挥霍撩乱者,四时俱有,《外台》、《儒 
门事 
亲》可征焉。盖此证夏月多而冬月少者,冬时阳在内而温,夏时阳气走表,阴在内而冷,加 
之贪冷冻饮料冷食,故多发此证。其状似伤食伤滞,然伤食伤滞者,腹满痛而吐泻如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