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233章

579-医学纲目-第233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芍药 天门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相次一炊时,又进一服,汗出愈。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汗,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 
面戴阳,下虚故也。凡厥利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试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也。(论 
见厥。)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者,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下利,手足厥 
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 
至甚,厥不止者死。 
少阴病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 
出者死,微续者生。 
x白通汤x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上 咀,每服五钱,入葱白二寸,同煎温服。 
x白通加猪胆汁汤x 
干姜(一分) 葱白(一茎) 附子(一枚) 童便(一合二勺半) 猪胆(一个) 
上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渣,入童便、胆汁相和得所,温服。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病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x通脉四逆汤x主之。 
甘草(炙)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个,生用) 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 
少阴病,但欲寐,四肢逆而利,若下重者,四逆散加薤白也。(论见厥。方见但欲寐。)若恶寒身 
蜷者不治。(论见欲寐。)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咳而 
下利者,此为水气,宜小青龙去麻黄加芫花汤。(方论见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 
主之。(方见太阳病。)《活人》云∶下利而头痛腰疼,肌热目疼鼻干,其脉浮大而长者,是其症也。)太阳 
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 
半夏生姜汤主之。(下利而头疼胸满,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其脉浮大而弦是也。) 
x黄芩汤x 
黄芩(三分) 甘草(炙) 芍药(各二分) 大枣(二枚) 
上 咀,水煎温服。若呕加半夏六钱,生姜五片。 
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x葛根芩连汤x。 
葛根(三两) 黄连 黄芩(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日进二三服。 
下利清谷,脉沉微,手足厥逆者为阴,宜通脉四逆汤。(论见前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 
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下后身疼痛,清便 
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 
日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x桃花汤x。 
赤石脂(四两,一半全,一半取末) 大米(二合半) 干姜(二钱半) 
上水二大盏,煮三味,米熟去渣,纳赤石脂细末一方寸匕,温服,日三。愈,勿服。 
少阴病,下利脓血者,可刺。下利便脓血,若厥而发热,厥少热多者,病当愈也。(论见厥。)先厥 
后发热无汗者,利不止也。(论见前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者,必清脓血,以有热 
故也。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下利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必挟热而便脓血 
也。(论见蓄血。) 
下利谵语,若脉微,手足厥,但欲寐,小便难者,为阴,宜补剂和之。 
若脉和,手足温,及不欲寐,小便利者,为阳,宜调胃承气汤。(论见谵语及前少阴下利欲寐条。)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 
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 
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微者,白通汤也。若微涩,呕而汗出,数更衣者,当温而灸之。(方论见少阴不利条。)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故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四肢逆而泄利下重,四逆散加薤白主之。(论见前厥利条。) 
下利身体疼痛,若但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前条真武汤症也;若四肢疼,厥逆恶寒者,四逆 
汤;若通身疼痛者,先以四逆汤温里,后用桂枝攻表也。(方论见前。)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后,心下痞硬者,此非结热,但胃 
虚,客气上逆,故使硬,甘草泻心汤主之。(论见痞。) 
下利咽喉痛,若兼胸满者,猪肤汤;兼厥逆者,通脉四逆汤。 
若下利不止,厥逆,下部无力,咳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方论并见前条。) 
下利十余行,胸中痛,寸口脉滑者,宜吐之,则利止。(论见胸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 
硬。服泻心汤后,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 
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宜利其小便。 
x赤石脂禹余粮汤x 
赤石脂 禹余粮(各四两) 
上锉碎,每服五钱,水煎温服。不瘥,再服。 
下后心下痞硬,腹中雷鸣,干呕而利者,甘草泻心汤。(方论见痞。)下后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而利 
者,桂枝人参汤。(方论见痞。)下利脉促,表不解,喘汗而利者,葛根黄芩黄连汤。(论见前下利有表条。) 
凡药下后,潮热胁满,呕而利者,先用小柴胡汤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论见潮热。)凡药下后,谵 
语,脉调和,小便利,而下利不厥者,调胃承气 
汤。(论见谵语。)下后脉大浮革,肠鸣而利者,当归四逆汤。(论见前下利脉治条。)下后脉数不解者, 
必便脓血。(论见前便血条。)下后成阴症,厥逆,咽不利,唾脓而利者,麻黄升麻汤。(论见厥利条。)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伤寒 
脉浮缓,手足温,至七八日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者,必自止。(论见黄门。)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 
为难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少阴病但欲卧,不烦,至五 
六日,忽自利,烦躁不得寐者死。(论见但欲寐。)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数者, 
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今自愈。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设不瘥者,必清脓血。 
(论见前。)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末解。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沉者死。假 
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损脉来至,为难治。下利清 
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少阴病
下利续法
属性:〔《活》〕寒毒入胃者,脐下必寒,腹满胀,大便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宜四逆汤、理中汤、白通加 
附子汤、四逆加薤白散。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汁垢腻,宜黄芩汤、白头翁汤、三 
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汤。 
x三黄熟艾汤x 治伤寒四日而大下,热利时作,白通汤诸药多不得止,宜服此汤除热止利。 
黄芩 黄连 黄柏 熟艾(半鸡子大) 
上 咀,水煎温服。 
x薤白汤x 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带下,伏气腹痛诸热,悉主之。 
豆豉(半合,绵裹) 薤白(一握) 山栀(七枚) 
上 咀,用水二升半,先将栀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下豉,煎取一升二合,温服。 
x赤石脂丸x 治伤寒热利。 
赤石脂(一两) 黄连 当归(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日三服。 
湿毒瓦斯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宜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散。 
x地榆散x 治伤寒热毒不解,日晚即壮热腹痛,便利脓血。 
地榆 犀角屑 黄连(炒) 葛根(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黄芩(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入薤白五寸同煎,温服。 
〔海〕x阿胶汤x 治伤寒热毒入胃,下利脓血。 
黄连(炒,二两) 山栀(半两) 阿胶(炒) 黄柏(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云〕伤寒汗下后,大小便利者,腹中痛者,宜x燥肠丸x。 
附子(炮,一枚) 龙骨(半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 粟壳 诃黎皮(各半两) 
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利止勿服。 
伤寒汗下后,裹急后重下利者,宜x七宣丸x。 
大黄(一两) 桃仁(去皮尖,三十枚) 木香 槟榔 柴胡 诃子皮 甘草(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伤寒汗下后,气逆利不止者,寒也,宜x枳实芍药甘草汤x。 
芍药 甘草 枳实(炒) 干姜(炮。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服。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厥阴病
气上冲心
属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 
与之,愈。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宜x瓜蒂散x。 
瓜蒂(炒黄) 赤小豆(各一分) 
上研为细末,取一钱,用豉一合,汤七合,先渍之,须臾煎稀糜,去渣,取汁相和,温顿服。不 
吐,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服。 
〔《活》〕瓜蒂散,每服一钱匕,药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不吐,取三钱匕,汤二合和服。 
以手指探之便吐。不吐,复稍增之,以吐为度。若吐少病不除,明日如前法再吐之,不可令人虚也。 
如药力过时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讫,便可食,无更服。若服药过多者,饮水解之。奔豚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方见积块肾积气条。) 
阴阳易,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宜烧 散。(论见阴阳易。) 
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 者,宜葛根汤。(论见 。)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各一壮,与x桂枝加桂汤x 
桂枝(二两半)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大枣(六枚)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桂枝加桂以能泄奔豚气也。) 
动气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论见动气。)太阳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