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2章

579-医学纲目-第2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下当有“其散者”三字)。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以上”二字衍 
文也)。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 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 
手阳明,入于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下”当作“上”)行 
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 
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 
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 
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在身”二字,衍文也)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 
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四;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 
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 
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行阳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 
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之不尽故也。(《卫 
气行篇》) 
上卫气之行,昼行阳则目张而寤,夜行阴则目瞑而寐。谨按∶此节言平旦阳气之出目而 
下行于手足三阳也,皆一时分道并注,非有先后次第也。此经篇末言,水下一刻,人气在太 
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者,则是先下 
太阳究竟,然后下少阳,候少阳究竟,然后下阳明,候阳明究竟,方上行阴分,大与此节矛 
盾,盖衍文也。 
〔《素》〕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 
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生气通天论》) 
〔《灵》〕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 
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 
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 
无已,与天地同纪。(《荣卫生会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荣,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 
人气行一周”之下当有“与十分身之八”六字)。千八分,“千八分”之上当有“宿”字,下 
当有“人气行五十周下体”八字。盖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于身与十分身 
之八,宿三百六十分,人气行一十八周于身,宿千八分,人气行五十周于身也)。日行二十 
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 
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 
行六尺,日行二分,“日行二分”之上,当有“二十七息气行一丈六尺二寸”十二字)。二百 
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二十五 
分”当作“二十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 
,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荣于身,水下 
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荣备,得尽天 
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五十荣篇》)。黄帝曰∶荣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 
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荣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注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 
,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 内,注目内 , 
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 
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 
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 
从跗至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 
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骨,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 
,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荣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荣气篇》。颃,苦琅切 
。颡,酥朗切,额也。东垣云∶十二经一脉也,略为十二分而已)。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肩下臂上,通名曰 )。行少阴心主之前( 内廉凡有三脉,太阴居前,少阴居后,厥 
阴居中也),下肘中(臂上 下接处曰肘)。循臂内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 
太阴脉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后陷中动脉,太渊穴也。寸口中动脉,经渠穴也), 
上鱼循鱼际(鱼际穴也,散脉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 
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节前陷中二间穴 
,本节后陷中三间穴也),出合谷两骨间(合谷穴也),上入两筋之中(阳溪穴也),循臂上廉 
,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 
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 
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 
膝膑中(腿下胫上接处曰膝),下循胫外廉(谓胫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 
又下三寸,巨虚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虚下廉也。直下至腕中,解溪穴也),下足跗(冲阳穴 
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动脉是也。凡足跗直下大指之间皆有动脉,其大指之间,足少阳脉 
也;上入指本节后间动脉,足厥阴脉也;上跗上动脉,足阳明脉也。《针经·终始篇》云∶ 
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阳在下者是也。凡言间,皆谓两指中间也),入中指内间(中指内间 
本节后陷中,陷谷穴也。本节前陷中,内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厉兑穴也),其支者,下 
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也,在大指端内侧),循指内侧白肉际(大指内侧 
,本节后大都穴也),过核骨后(核骨下,太白穴也。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约二寸,内踝骨前 
约三寸,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者是也。窦太师指为孤拐骨者,非是也),上内踝前廉( 
内踝下前陷中,商丘穴也),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膝辅骨下陷中 
,阴陵泉穴也),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 
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心脉从肺而出于腋下,包络脉从 
胁下抵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少海穴也)。循臂内后廉(臂内后廉 
上脘一寸半,灵道穴也),抵掌后锐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掌内后廉,小指本节陷 
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也,在小指内廉之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穴也),循手外侧(小指本节,前谷穴也。本节后 
陷中,后溪穴也),上腕(臂下掌上节处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当腕中陷处,阳 
谷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少海穴也),上循 外后廉,出肩 
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 
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 
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 
挟脊,贯臀入 中(腿上 上接处约文中央动脉,曰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从膊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窦云∶髀骨节也),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足肚曰 ),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侧(小指外侧本节后 
陷中,束骨穴也。本节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阴穴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于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内 
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内踝之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动脉,太溪穴也。上大陵二寸 
,复溜穴也),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 
,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曲泽穴也),下臂行两筋之间( 
两节之上腕三寸,间使穴也。当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劳宫穴也,穴有动脉),循中指 
出其端(中冲穴也)。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两指之间陷中,腋门 
穴也。上两指本节后间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两骨之间 
,上腕三寸,支沟穴也),上贯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 
,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 
上角,以屈下颊至 ( ,颊骨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 
,交颊至目锐 。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 
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 
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 
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窦 
氏云∶腹下腿上节处是也)。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