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为末,蒸饼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
甘草汤送下。
肺之积,x息奔丸x 治左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嗽,发肺痈。
浓朴(姜制,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干姜(炮,一钱半) 桂枝(去皮,一钱) 巴豆霜(四分) 白
茯(一钱半) 川乌(炮,去皮脐,一钱) 川椒(去汗,钱半) 人参(二钱) 桔梗(一钱) 紫菀(去苗,一钱
半) 青皮(五分) 陈皮 京三棱(炮) 天门冬 白豆蔻(各一钱)
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药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
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煎淡生姜汤送下,食远,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五钱,通前一两
三钱,黄连减七钱,用六钱。
x加减息奔丸x 仲夏合此,其积为病,寒热喘咳,气上奔,脉涩,失精亡血,气滞则短气,血凝泣则寒热相参,
气分寒,血分热。治法宜益元气,泄阴火,破气削其坚也。
川乌(一钱) 干姜(一钱) 人参(二钱) 陈皮(八钱) 黄连(一两三钱) 紫菀(一钱半) 桂枝(二钱)
巴豆霜(四分) 浓朴(一钱半) 青皮(七分) 川椒(炒,去汗,钱半) 红花(少许) 茯苓(一钱半) 桔梗
(一钱) 白豆蔻(一钱) 京三棱(一钱半) 天门冬(去心,一钱半)
上件为末,汤泡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为度,再从二
丸加服,煎生姜汤送下,食前。忌酒湿面辛辣生冷之物。
肾之积,x奔豚丸x 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经
七疝,女子瘕聚带下。
苦楝(酒煮,三钱) 黄连(炒,五钱) 白茯(二钱) 泽泻(二钱) 川乌(炮,五分) 菖蒲(二钱) 玄
胡索(一钱半) 全蝎(一钱) 附子(一钱) 巴豆霜(四分) 浓朴(姜制,七钱) 独活(一钱) 丁香(五分)
肉桂(三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为末旋入外,余药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
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加服,淡盐汤送下,食远,周而复始,病减大半,勿服。秋冬,加浓朴半两,通
前用一两二钱。如积势坚大,先服前药不减,于一料中加存性牡蛎三钱,疝带勿加。如大积大聚,消其大半
乃止,药过剂则死。如积满腹或半腹,先治其所起是何积,当先服本脏积药,诸疾自愈,是治其本也,余积
皆然。如服药不觉热,加黄连。如服药人气短,加浓朴。如服药人闷乱,减桂。
〔洁〕肝之积伏梁,温白丸加柴胡、川芎治之。心之积肥气,温白丸加菖蒲、黄连、桃仁治之。脾之积痞
气,温白丸加吴茱萸、干姜治之。肺之积息奔,温白丸加人参、紫菀治之。肾之积奔豚,温白丸加丁香、茯苓、
远志治之。(温白丸方见前。)
〔丹〕贾福六舅子十余岁,左胁有块,能饮食。
青皮(细切,醋炒) 三棱 柴胡(三分) 桂枝 川芎 防风(各二钱) 白术(二钱半) 木通(一钱半)
海藻(一钱) 甘草(半钱)
上分七帖,煎取半盏,下保和丸十五粒,忌一切。
〔无〕x肥气丸x 治肝之积气在胁下,如覆杯,其脉弦而细。
青皮(炒) 当归 苍术(各一两半) 蛇含石( 醋盛,三分) 蓬术 三棱 铁孕粉(各二两,与三棱、蓬
术同入醋煮一伏时)
上为末,醋煮米糊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当归酒下。
〔海〕治伏梁在心下,结聚不散。用桃奴三两为末,空心温酒调下,桃奴是桃实着树不落者,正
月采树上干桃子是也。(出《圣惠方》)
〔《本》〕治肺喘久不愈为息贲,x五灵丸x。
五灵脂(二两半) 木香(半两) 马兜铃(去壳,炒,一两) 葶苈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日三。
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杯,令人洒淅寒热,喘嗽发肺痈,x枣膏丸x。
葶苈 陈皮 桔梗(各等分)
上下二味为末,入葶苈研匀,煮肥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饮下。予尝患停饮,久渍肺经,食
已必嚏喘,觉肺系大急,服此良验。
定喘急肺积,x葶苈丸x。
苦葶苈(一两一分) 当归 肉桂 白蒺藜 鳖甲 川乌头 干姜 吴茱萸 大杏仁 茯苓
人参(各五钱) 槟榔(一两)
上为细末,煮枣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姜枣汤下,日四服,不拘时候。
师曰∶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越人曰∶惊者神上越也。
(仲景谓奔豚从惊恐得之,盖奔豚病上冲咽喉者,随神上越也。)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x奔豚汤x主之。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二两) 干葛(一两三钱)
甘李根(白皮,一升,焙干)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汤 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桂枝加桂汤 治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以上二方并见伤寒。)
〔无〕x散聚汤x 治有块痛无常处,展转动移。
半夏 槟榔 当归(各一两) 陈皮 杏仁(去皮尖) 桂心(各二两) 茯苓 甘草(炙) 附子(炮,去皮脐)
川芎 枳壳(麸炒) 吴茱萸(汤洗) 浓朴(姜制。各一两)
上锉散,每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运气 积块皆从湿土。经云∶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化,其动濡积并蓄是也。
〔丹〕琥珀膏贴块。(方见痈疽门下。)
又,贴块x三圣膏x。用锻石十两,细筛过,炒红,急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黄末一两,官桂末半两,搅匀,
以瓦器封贮,纸摊贴患处,火烘热贴。大黄须锦纹者。
〔世〕又贴块。
白鸽粪(二两) 白芷(三两) 硫黄 白蔹 木鳖子肉(各一两)
上为末,用面水调和,敷患处。
〔丹〕贴积聚块。
大黄 朴硝(各一两)
各为末,大蒜捣膏和匀贴之。
〔《外》〕集验熨症。吴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热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
之,候消乃止。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
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五变篇)
〔《脉》〕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则能推而外之,内者不外,心腹积也。(全文见诸脉诊病杂文。)
〔《难》〕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
微则气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
也?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
是为死病也。(十八难)
〔仲〕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傍。
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在左,积在左。脉出在右,积在右。脉两出,
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素》〕太阴涩则病积,心腹时满。厥阴涩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涩则病积溲血。阳明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涩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四时刺逆从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平人气象论 即动脉之状,厥厥如豆,不升降也。)
〔《脉》〕左手脉横症在左,右手脉横症在右,脉头大者在上,头小者在下。脉迟而滑,中寒有 结,偏
得洪实而滑为积,弦紧亦为积,为寒痹,为疝痛。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诸不相应,
为不治。脉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脉弦紧而微细者,症也。夫寒痹 瘕积聚之脉,皆弦
紧。苦在心下,即寸弦紧;在胃脘,即关弦紧;在脐下,即尺弦紧。脉弦小者,寒痹。
心肺有积痹,其脉皆喘数。经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名曰心痹。白脉之至也喘而浮,
上虚下实,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是也。
肝有积,其脉弦长面青。经云∶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是也。
脾肾有积痹,其脉皆大。经云∶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
与阴,名曰肾痹。王注云∶上谓寸口是也。(全文见上脏腑条。)
〔《脉》〕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必死不治。
〔《灵》〕黄帝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
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
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 ,
不可胜数。(百病始生篇 下同)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
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善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
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
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以上数端,皆邪气袭虚留而不解去,以次相传,未曾留着,无有定所。若留着而有定所,则不能传矣。
所谓留着者,当如下文法云。
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
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 ,不可胜论。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
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
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
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
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
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在外入内,从上下也。(此谓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积生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