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用气药导之,则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变而为中满彭胀,非其治也。如此然当作何治?
独益中州脾土,以血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手足汗
属性:一男子手足汗,医用芩、连、柏并补剂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后以八物半苓为君,白附、
川乌佐使,其汗
即无。
〔《本》〕治脚汗。
白矾 干葛(各等分)
上二味为末,每半两,水三碗,煎十数沸洗,逐日一次,缠三五日自然无汗。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无汗
属性:〔《灵》〕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荣卫生会篇)
〔垣〕真气已亏,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气已竭。若阴火已衰,无汗反燥,乃阴中之阳,
阳中之阳俱衰,四时无汗,其形不久,湿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气主杀,生气乃竭。
生气者,胃之谷气也,乃春少阳生化之气也。
〔丹〕盛夏浴食无汗者,为表实。(见心痛表里条。)
杨顺二官子,患脉涩而短,重取而弱,此久受湿伤血,多年无汗,遇劳身热倦怠,如沙病状。
苍术 白术 芍药(各半两) 陈皮(六两) 归身(二两) 甘草 红花(各半两)
分六帖,姜三片,煎服。
谢老形实,夏月无汗,成久嗽病。
半夏 苏叶
二味为末,入莎末、枕流末、仁陷末,以栝蒌穣、桃仁泥半两为丸,先服三拗汤三帖,
却服此丸子。(详枕流末,蚬壳灰、蛤粉之类。仁陷末,神曲也。)
〔《甲》〕汗不出,曲差主之。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汗
盗汗
属性:〔垣〕x当归六黄汤x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 生地 熟地 黄柏 黄芩 黄 黄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小儿用半钱。
x正气汤x治盗汗。
黄柏(炒,一钱) 知母(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大盏,煎一盏去渣,临卧服。
〔丹〕当归龙荟丸 治盗汗。(见治法门。)
〔《本》〕治盗汗,外肾湿。
人参 苦参 龙胆草 麻黄根(各三钱)
上件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烧麸汤下。
x严氏黄 汤x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并宜服之。
黄 (去芦,蜜炙,两半) 白茯苓(去皮) 熟地(酒蒸) 桂枝(不见火) 天门冬(去心)
麻黄根 龙骨(各一两) 五味子 小麦(炒) 防风(去芦) 当归(酒蒸) 甘草(炙。各两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温服,不拘时。发厥自汗,加熟附子。发热自
汗,加石斛。
〔《山》〕盗汗,临夜吃淡煮麦丸子,空心服妙香散。
〔《本》〕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x柏子仁丸x。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两) 牡蛎(坩锅子内火 ,用醋淬七次,焙干) 人参 麻黄根(慢火
炙,拭去汗) 白术 五味子(各一两) 净麸(炒,半两)
上八味为末,枣肉丸桐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得效减一服,将愈即住。作
散调服亦可。
〔丹〕x白术汤x治盗汗。
用白术四两,分作四处∶
一两(用黄 同炒) 一两(石斛同炒) 一两(牡蛎同炒) 一两(麸皮同炒)
各味炒黄色,余药不用,只用白术研末,每服三钱,用粟米煎汤送下,尽四两为效。
〔世〕治盗汗出,山药一味为末,临卧酒调下三钱效。
〔《本》〕牡蛎散 治盗汗。(方见前自汗门。)
〔世〕x黄 散x治盗汗。
黄 木通 葛根
上为粗末,水煎服。
〔《衍》〕治盗汗尤切。将椒目微炒,捣细末,用半钱匕。以生猪上唇煎汤一合调,临睡服,
无不效。盖椒目能行水,又治水蛊。
〔世〕x五仙丸x治盗汗。
天仙子 五灵脂
上为末,水糊丸桐子大。三十丸,白汤临卧服。(本草云∶天仙子一名莨菪子,性甘寒,
有毒,服者审之。)
〔《本》〕治盗汗。
威灵仙 甘草(各半钱) 水煎服。
脏腑盗汗皆属肾。经云∶肾病者,盗汗出,憎风是也。
运气盗汗皆属寒水。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劳汗出,憎风。又云∶太阳所至,为
寝汗 是也。
〔世〕治盗汗。桑叶为末,茶服之,诸药不应者,累验。(出《医说》)
〔孟〕豆豉能治久盗汗患者,以一升微炒令香,清酒二升渍两三日,取汁,任人服之。不瘥,
更作三两剂即止。
〔《衍》〕牡蛎 过,麻黄根等分,同研极细粉,治盗汗及阴汗。
〔世〕盗汗∶阴都、五里、间使。
〔扁〕盗汗∶中极、气海。虚损盗汗劳热∶百劳(三分,泻三吸)、肺俞(四分,补三呼。)。
〔成〕盗汗者,谓睡而汗出者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也,溱溱然出,觉则止而不复出矣。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卒中暴厥
属性: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序,或乍大乍小,或
微细不绝,而心胸暖者是也。
〔仲〕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菖蒲屑纳鼻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着舌下。
又方,剔取左角发方寸烧末,酒和灌之立起。(此即《内经》法也。详见后。)
〔《素》〕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
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
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
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全文见缪刺论 ,音易。)
〔《玉》〕气昏晕∶夺命(在曲泽上针入三分,先补,候气回后泻,不可离手,忌灸,如不
苏取济中。)脐中(灸七壮,忌针。此二穴能起死回生。)
〔《摘》〕尸 ∶玉泉(八分,补十呼,得气即泻。) 隐白(三分,先补后泻,补生泻成,
更于两胁频频熨之。) 鬼击 支沟(二分,先补后泻,补生泻成。)三里(补十呼,泻五呼。
此二穴刺之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去之勿复刺。)中恶∶人中 中脘 气海
〔仲〕少阴脉不止,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
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人不仁,此为尸蹶。当刺期门、巨阙。恍惚尸蹶烦痛,中极及仆参主之。
〔《甲》〕尸蹶,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尸蹶暴死,金门主之。
〔孙〕仁宗最宠贵妃,一日食次,忽仆倒,遍身卒冷。急奏帝,上乃急召孙、杜。即至,奏曰∶
不妨,此乃气厥尔,少顷,吐即复苏也。御坐良久,果吐而苏。上问因何而得?二人并奏曰∶
此贵妃方食,因忧怨气上,遂与食相并,故如此者,吐即气透,故复苏也。上问妃,有何事如此。
妃对曰∶陛下无嗣,臣外家不能为陛下生皇嗣,所以自怨,气忽上逆,而至惊动圣驾。上叹曰∶朕
亦自责,乃劳汝致病耶。因嘉奖孙、杜之能,良久曰∶医道如此,岂非良医也耶。
上暴厥不知人,不治自愈。经云∶帝曰,厥或令入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
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
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又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者是也。
〔丹〕尝治一人,阴先亏而阳暴绝者。浦江郑兄,年近六十,豢养受用之人也。仲夏久患滞下,
而又犯房劳,忽一晚登厕间,两手疏散,两眼开而无光,尿自出,汗如雨,喉如锯,呼吸甚微,其
脉大而无伦次,无部位,可畏之甚。予适在彼,急令煎人参膏,且先与灸气海穴壮如小指大,
至八十壮,右手能动。又三壮,唇微动。参膏亦成,遂与一盏,至半夜后,尽三盏,眼能动。
尽二斤,方能言而索粥。五斤而痢止。至数十斤而安。
〔仲〕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之,又取牛洞(稀粪也)一升,温酒灌口中,灸心下一寸,
脐上三寸,脐下四寸,各一壮瘥。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灸手足两爪后十四壮,饮以五毒诸膏散。(方未考。)
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狗屎一丸,绞取汁以灌之。无湿着,水煮干者取汁。
救卒死,客忤死,x还魂汤x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炙甘草(一钱) 《千金》有桂(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
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提
肩引之,药下复增服一升,须臾立苏。
〔《局》〕x苏合香丸x治卒中恶忤疰。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薰陆香(另研) 龙脑(研,各一两) 青木香 白术 白檀香
丁香 朱砂(研,水飞) 沉香 香附(炒,去毛) 犀角(锯屑) 荜茇 安息香(另为末,
调无灰酒一升,熬膏) 麝香(研) 诃梨勒(煨取皮。各二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丸桐子大。清晨新汲水温冷,任意
化服四丸。老人小儿一丸,温酒化服亦得。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缝袋带之。陈无择云∶病
自内作,不晓其名者,服之皆效。最治气厥气不和,吐利关格,甚有神效。
〔《肘》〕扁鹊∶中恶与卒死鬼击,亦相类为治,皆宜相参用之。已死。捣菖蒲生根,绞汁
灌之立瘥。
〔仲〕救卒死而目闭者,捣韭汁灌耳中,吹皂荚末鼻中效。
〔无〕治魇卒死,诸暴绝症,用半夏不拘多少,汤泡七次为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心头温
者可治。仓卒无方,急于人中穴及两脚大拇指离甲一韭叶许,各灸三五壮即活。
〔和〕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关紧急,诸药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见之,问侍病者,口中曾
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风、藜芦煎汤,调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长蛤甲磨去刃,
以纸裹其尖,灌于右鼻窍中,
然下咽有声,复灌其左窍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钱,又投之鼻中,
忽偃然仰面,似觉有痛,斯须吐秽及胶涎数升顿苏。砒亦寻常勿用,以其病大,非此莫能动。
然无瓜蒂亦不可使用,宜消息之。
凡卒中、尸厥、郁冒、中风、中暑之类,皆当发表也。仲景云∶郁冒欲解,必是大汗出。
还魂汤用麻黄、桂枝,清魂汤用荆芥,及诸卒中用皂角、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芦、砒霜折齿取痰,
皆所以开发上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闭表,亦此意。
〔《本》〕解毒雄黄丸治卒中仆地,不知人事。(方见喉痹。)
〔仲〕x三物备急丸x
大黄 干姜 巴豆(各一两,去皮尖心外,熬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中,合捣千杵,蜜和丸,器中贮之。主心腹
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热苦酒服大豆许
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