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99-医述 >

第195章

599-医述-第195章

小说: 599-医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免酒气。(《吴医汇讲》) 
x服药x 
服药活法,在上不厌频而少;在下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病在心上者,先食 
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李东垣) 
病在上,煎药宜武、宜清,服宜缓∶病在下,煎药宜文、宜浓,服宜急。(张洁古)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视人之强弱,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于方说。又云 时,周时也。从 
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清热药宜凉服,如三黄汤之类;消暑药宜冷服,如香薷饮之类;散寒药宜热服, 
如麻黄汤之类;温中药宜熟而热,补中药皆然;利下药宜生而温,如承气汤之类。(《医宗粹言》) 
凡服药,寒药热饮,热药寒饮,中和之剂,温而服之。○凡汤温热易下,冷则呕涌。(《汤液本草》) 
病患呕吐难纳药者,须徐徐一匙而下,不可太急。(《医学入门》) 
补肺之药,必须五更初,未言语前服,盖人五更肺开,才一 
言语咳唾,肺即合,当肺开时静默进药,功效殊胜。(《仁斋直指》) 
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如发 
散之剂,欲其驱风寒出外,必须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营卫,热气周遍,挟其风寒,而从汗解。若半 
温而饮,当风坐立,或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营气反为风药伤矣。如通利之 
药,欲其化滞达下,必须空腹顿服,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而从便解。若与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 
食物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故《伤寒论》等书,服药之法,宜热宜温,宜凉宜冷,宜缓宜急,宜 
多宜少,宜早宜晚,宜饱宜饥,更有宜汤不宜散,宜散不宜丸,宜膏不宜丸,其轻重大小,上下表里,各有至 
理。深思其义,必有得于心也。(徐灵胎) 
伤寒、伤暑、温、凉诸证,皆邪气欺正气也。用药如对敌,药入则邪渐退,药力尽则邪复炽。必一服周时, 
详势诊脉,药对,则日夜连进三、五服,以邪退病安为主。此法惟张长沙《伤寒论》、孙思邈《千金方》中载 
之。孙云∶夏日五夜三服,冬日三夜五服,必期病退而止。如御敌者,愈驱逐,愈精锐,荡平而后班师。(周禹载) 
x药引x 
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如仲景桂枝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与药等分同用, 
良可取汗。又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亦用姜、枣,并无发汗之说。乃姜、枣少用而力薄,故不致渍形以为汗也。 
即此两汤类推,药引不可不考。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临机取用,各有所宜。如发表用鲜姜;温中用煨姜; 
解胀用姜皮;消痰用姜汁。调营益卫用大枣;泻火疏风用红枣。补气益肺用龙眼;泻火安神用灯心。表皮用葱 
叶;表肌用葱白;表里用葱茎。健脾用湖莲;止痢用石莲。治风用桑叶;治湿用桑枝。固肾用莲蕊;涩精用莲 
须。保胎用陈苎根;安胎用 
鲜苎根。抑脾用青荷叶;疏土用枯荷梗。补心用新小麦;止汗用浮小麦。清热解烦用青竹叶;利水泻火用淡竹 
叶。消淤通经用赤糖;止痛温中用饴糖。安中益脾用陈壁土;止呕和胃用新黄土。消淤用藕节;止血用侧柏叶。 
止呃用柿蒂;凉大肠用柿霜。消热痰用竹沥;泻实火用竹茹。导虚火用童便;益真阴用秋石。延年祛病用松黄、 
松脂;去风舒筋用黄松节。定喘用白葵花;疗痢用赤、白扁豆花。壮阳用胡桃、蜀椒;暖子宫用艾叶。虚烦用 
粳米;热渴用芦根。止消用兰叶;定嗽用梨汁。止血用金墨;疗崩用陈棕。治肠风用石榴皮;治红痢用红曲。 
治白痢用煨姜;治赤白带浊用韭子、白果。止呕、定嗽用枇杷叶;止鼻衄用白茅花。行淤用百草霜;达生用黄 
杨脑。探吐用瓜蒂;速产用弩牙。下噎用杵糠;定喘用铅汞。疗黄用铁屎;镇心用辰砂。辟邪用雄黄;润肠 
用松子仁。治疝用荔、橘核;催浆用笋尖、樱桃萼。拔毒用蒲公英;通乳用通草。发麻用紫背浮萍。治心烦不 
眠用鸡子黄。药引多端,指难遍屈。今以常用之引,聊录数则。举一反三,其惟良工乎?(《医学阶梯》) 
时医药引中,生姜常写几片,灯心常写几根,竹叶、橘叶常 
写几瓣,葱管、荷梗常写几寸。余谓片有浓薄, 
根有短长,瓣有大小,寸有粗细。诸如此类,皆须以分两为准。(《吴医汇讲》) 
是集编辑,始于乾隆五十七年,成于道光六年。删繁补遗,数易其稿。所辑古今医书三百二十余家,经史 
子集四十余种。通集计述经义六百五十余条,先哲名论五千余款,选案二百八十四首,附方一百九十一道,图 
五、序四,自识二,凡例十二则。书分一十六卷,凡一百三十门,五百七十类。鉴阅二十八人,校录二十三人, 
剞劂氏二人,工价六百余金,书版八百余片。道光十年八月开雕,十三年三月告竣。共一千五百九十二页,六 
十五万四千零七十七字。观泉氏自识。 



属性:徽州以黄山之秀,茂林修竹之盛,新安江水之利,自南宋以来,航运日兴,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人文 
蔚起。迄于明季,已成东南重镇。产品之丰,文物之盛,字内名邑,难与其匹。然。其地缺盐,因而取给于吾 
邑扬州。时扬地以盐运关系,亦富甲天下,故徽、扬之来往益密,经济文化交流,有唇齿相根据之势。明季徽人 
之旅扬者遂多,在扬行医者亦多。 
及于明末,北都沦亡,南都告警,将决于扬州一战。时徽籍流寓吾扬者,多登运盐船返里避难。无何,扬 
州十日,凶渠多铎屠城,居民濒于绝迹矣。及至乱局敉平,首返扬州者,多数为徽人。入清,设安徽会馆于南 
城,栋宇之广,甲于众会馆。由是,徽俗之影响吾扬者益巨。以言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则关系尤深。干、嘉 
之际,考据学盛兴于东南,迄今学术界仍以戴、段、钱、王并称。戴则皖人,王则扬人,而扬州之汪容甫、焦 
理堂、阮芸台诸先生,又与皖省人士互有影响。在艺术方面,扬州八怪之汪士慎、罗两峰先生,均新安人;而 
怀宁邓石如先生、泾县包世臣先生,寓扬亦久,且对吾扬之书法篆刻,影响尤深。吾乡吴让之先生传其法乳, 
后世常邓、包、吴并称,形成书法之一巨派。 
扬州十日后,医界首返扬城者,即曾经寓扬之徽籍程云来先生。先生于顺治间即辑《医学分法类编》于 
吾扬,其后之著作,若《圣济总录纂要》、《金匮直解》等,又多着笔或刊刻于广陵。故新安程氏之医学, 
影响于扬州者至深。云来先生,当与《医述》辑者为同族。 
程杏轩先生,歙之饱学士,亦名医也。既胸罗四部,又博极 
医书,精于考据,乃刺取医药要言,编为《医述》。其取舍甚精,由博返约。手此一篇,可无余蕴矣。 
《医述》虽系辑录,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其文本节组略处与原作相较,义达真存,使人心折。 
虽多刺取已刻者,亦广收皖南未刻之稿,众多事后佚失的着录,赖此得以流传,厥功甚伟。东瀛丹波元坚虽亦 
曾有《杂病广要》之辑,然终不若程氏节取之精。故当日此书出后,扬地医家争相购诵。惜问世不久版即散失, 
后虽复刊于汉上,然流传终不甚广。学人求之,每不易得。 
吾家数世研医,每仗此书为主要参考。丁丑,中日战起,扬城告警。鉴庭奉严命,避地北湖,仅携医书 
三部随行。一为《本草纲目》,一为《证治汇补》,一即《医述》也,备此三书,足资参考。举此一例,可证 
此书文献价值之崇高矣。 
今安徽省卫生厅与安徽科技出版社,共谋校点重印此书,索跋于予,故诊缕书之,不知有当于命意否。 
方今吾道待昌,得书不易。文以载道,书缺道将失传,故翻印医籍乃当务之急。若《医述》乃最切实用 
之书也。此书一出,对医家参考,患者保健,均有裨益,实为值得记载之大事,故奋笔书后,以示称颂。 
x辛酉夏日扬州耿鉴庭谨跋于北京颐和园,时年六十有七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