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49-周慎斋遗书 >

第4章

249-周慎斋遗书-第4章

小说: 249-周慎斋遗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者也。肾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其详难尽,大约识得阴阳内外上下分属,便可悟 
脉法无如《内经》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为一定。故因体而类推,如心肺居寸,居 
上浮也,则凡浮者,皆其气也,皆其用也。 
脉者,非血非气,乃人之神也。神者,精、气、血三者之流行也。若人外无疾病,而脉 
见枯 
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若内伤饮食寒暖,脉见枯寂,亦不救。若因思 
虑所致,即不妨,盖思虑伤神,非本原精气血有枯寂而见此脉也,能处处调神则生矣。 
人身有先天之元阳,有后天之元阳;有先天之元阴,有后天之元阴。先天元阳,足与不 
足,别之于右肾右尺;先天元阴,足与不足,别之于左肾左尺。此由人生所禀父母之精气,有足 
有不足而致此者也。大凡先天元阳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则多偏属于阴,或不能 
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静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劳苦,其类不一,无非阴盛阳衰之证。禀此气 
质者,一生阴药俱不宜妄用,若再误用阴药以助阴,阳益大衰矣。先天元阴不足者,左尺多 
微弱而虚细,有病则多偏属于阳,或多发热,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静安,或狂而多言,皆阳 
有余而阴不足之病也。禀此气质者,一生阳药,俱不宜妄用。苟或用阳药而误,则火益烈而水 
益亏矣。(王胥山曰∶古人谓阳藏者宜用凉,阴藏者宜用热,亦是此义。譬之人性相近而有 
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恶者,则固多矣。人体之不同,亦有偏 
于阳而一生不便阳药者,亦有偏于阴而一生不便阴者药者,苟或误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 
若夫中人之体,阴阳不妨两用者固多也,学人当随时随证酌而用之,慎勿妄执己意,而为胶 
柱鼓瑟之见,以致人命于倾危也。) 
后天之元阳,气也。气之主脉,则右寸肺也。右寸之脉,多细弱而软,是后天之元阳不 
足也 
阴血也,血之主脉,则左寸心也。左寸之脉多微弱,是后天之元阴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炽之 
患,盖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营养多不足,血脉多滞迟, 
药宜当归、芍药、生地、麦冬、枣仁以养心为主也。此四部实为阴阳气血之根元。至论其气 
血流通,互相灌注而为生长,则先天以脾胃为归,后天以脾胃为原。脾胃者,又阴阳气血之 
归本处,胃为气之原,脾为血之原,统属右关一部,故右关之脉,联乎尺寸,而为先后天之 
至要脉也。夫脾不运,则胃不升,脾胃之气,不升不运,则阴不生而阳不舒,血不长而气不 
旺。故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也。若脾胃生发之气, 
即少阳胆气也,胆气不疏则胃阳不发,肝血不润,则脾血不藏 
,是肝胆之在左关者,又脾胃生发收藏之要脉也。左关不利,则右关不安,两关不利,则尺 
寸之脉,亦必不得其平,此则诊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看脉,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气血;一指独按,察其各经之旺衰。然其中惟尺脉沉微难 
辨,且为脉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迟数为纲领,表里阴阳仔细分,缓脾滑大洪为火,木性弦长短涩金,革散濡微芤 
没里,伏牢细弱外无形,紧弦虚实无难辨,结促休将代等伦,动脉有胎还足喜,虚人豁大亦堪惊 
,和缓有神方是胃,力来亢厉客邪侵,总详胃气论生死,审力须知内外因。 
两寸,一主气,一主血,能领一身诸经络营卫。脉分两部,理却一连,如阴阳内外上下 
,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胆脉多弦,其来有柔顺之致,则为少阳生气;其来有亢厉之气,则为厥阴木枯之病脉。 
凡童子之脉多弦,少阳象也。 
肝脉浮长,长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脉见于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余治;脉见于左手不平者,莫作内伤不足治。左曰有余 
若脉浮大而数,宜于气药中佐以血药;若脉沉细而数,宜于血药中兼以气药。 
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 
,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大数为热,小迟为寒。长为热,热则流通,短为寒,寒则凝结, 
实为 
凡虚损劳病,俱见于右尺;伤寒外感,俱见于左尺。左手不见太阳之脉。(太阳之脉, 
洪大而长。)内伤劳役无疑。 
内伤左脉短细而涩,右脉浮大而虚,左为气中之血。(左为肝,肝生心,肝主升为气, 
心主血,故为气中之血也。)阳气下陷,不能生阴,故血枯而脉细涩也。右为血中之气,(右为脾 
,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气,故为血中之气也。)脾胃亏损。不能生金,故气虚而脉浮大也 
两尺无脉,是为无根,将有痰厥之患。两寸无脉,是为气闭,则有阴阳不升降之忧。一 
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紧、数之脉,表里俱虚。弱为中气不足,紧为肺虚不卫风寒;数为血不足也。 
缓为脾之本脉。缓而有力为太过,缓而无力为不足。若脾部见弦脉,为木乘土位,中气 
所致,是从所不胜来,为贼邪也。若见沉细,是水反侮土,从所胜来,为微邪也。见短涩是 
火克金,从后来为虚邪也。若见洪大是火生土,从前来为实邪也。凡看病先认定本部脉形, 
若兼见别部脉形,或从所生来者,或从所克来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断病无差矣。 
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脉者也。六部俱见此象,是谓有胃气。脉紧数者,紧为表之阳 
虚;数为里之血虚。细数者,细则无水,数则有火。短数者,短为肺气虚,兼之以数,则火克金 
矣。若浮有沉无,阳气将脱。(炳章按∶数语的当,故虚劳证见细数脉,则不治也。) 
脉细少气,气乃水母,气少则无水可知。脉大数则无火,数则心烦,是邪火有余,真火 
洪者,火之脉也。火之来,肝之虚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减也。在左关为实,肝血减而肝气亢也。在尺为虚,子食母气也。尺脉短,水枯 
不能 
,脾旺生金,则可以制肝而生肾,先天后天俱受益矣。故曰∶医宜从虚着脚也。(炳章按∶ 
水亏则火炽,参 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祸,奈何?)凡尺脉微,寸之故也。金不生水,故 
水弱而尺微也。而寸脉之故,又关之故也。脾不健运,故金失养而金子衰也,生脉散要药也 
凡虚损见数脉,为胃气不足,若转缓弱,为胃气生发之象,盖缓则有宽裕不迫之意,弱 
则有 
,须防作泻,泻而脉数,病难愈矣(一本云∶内伤作泻者,见此为难治。) 
病后脉多细小,细小而和软,则有神而易痊。细小而搏击有力,则神少而难痊。 
脉不可拘,如浮因表而来者可汗,浮因里而来者可下,若但知浮为表,沉为里,非善治 
故脉浮矣,而其沉分坚硬有力,则知此浮,非因表固,乃里热实,火炎脉浮也,宜从其沉分 
坚实施治。故凡疑似之证,细察两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脉旺,右手尺脉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如单左手旺,生 
加茯神、远志、枣仁。(张东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则清而敛 
右手尺脉旺,左手尺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归身。如单左手尺脉旺,六味地黄丸 
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汤。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汤。 
右尺微细,八味丸。左右俱微细,亦八味丸。 
寸脉旺,下尺微细,六味丸。(张东扶曰∶下字似当作右,或当作两。) 
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汤。上焦元气足,其气(一作火)下降。两尺脉 
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丸。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两寸洪而有力,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两尺洪而有力,阴虚火动,宜滋阴,用黄柏、知母。 
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寸脉微细者,宜温补,(为阳气不足也。)尺脉微细者,宜温暖。(为阴气虚寒也。) 
二尺浮大,肺气先绝。(张东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肾虚,确缘肺金先败,不能生肾水之 
故。)左尺微细不起,右尺带数,或浮大,病名虚损,调理二、三年方得愈。凡浮大之脉,见于右 
尺者,俱是假火,假火从内伤施治。 
右尺阳中之阴,(右尺脉主火,有离象焉,是为阳中之阴也。)若沉细数,阳中之阴虚也 
,当救其阴,六味丸。若浮大而有力,阴虚火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或六味汤,加生脉散。若 
浮大而无力,当责其无火,宜补中扶阳,保元汤,用黄 必用肉桂,一敛一散,浮大而见豁 
左尺阴中之阳,(左尺脉主水,有坎象焉,是为阴中之阳也。)若沉细数,阴中之阳虚也 
,当 
;浮大而见豁,阴气将绝,难以取效。 
脉沉而有力,大便闭者,承气汤;沉而无力,大便闭者,芎归枳壳汤。凡脉沉而带数, 
阴中伏火也,宜泻阴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脉见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麦冬、五味;见于脾脉,保元汤,加干姜、白术;见于肺 
脉,八味丸;见于心脉,大补阴丸;见于肝脉,四物汤加黄柏、知母。大凡豁大之脉,须沉缓者 
可治,沉则胃不绝,缓则脾不绝也。倘非沉缓,其何能药? 
凡脉豁大外有火,沉细里有火。六脉俱有火者,宜八珍汤和之,脉大亦火之使然。凡脉 
浮大数,或两手俱浮大数,或轻按浮大,重按虚小,或肾脉重按无力不清,皆是中气不足。微紧 
、微弦、微数,皆系脾胃不足。 
凡脉沉迟,冷汗出,险。沉细,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张东扶曰∶冷汗 
、阳虚、沉迟、沉细、阳虚之脉,细甚于迟,故有险、死之别,洪大,虚阳脱矣,故云立死。) 
如脾脉顿细,肾脉重按无力不清,外无表证,宜补中益气。(炳章按∶细为阴虚,脾脉 
细宜补脾阴,且肾脉无力,尤为阴虚之征,不宜补中益气之升举。) 
尺脉大于寸脉而俱有力,为阳虚阴盛,宜汗之。寸脉大于尺脉而俱有力,为阴虚阳盛, 
宜下之(汗则从阳,下则从阴。) 
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浮而无力宜补;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沉而无力,地黄丸。 
左脉微弱,右脉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 
之,邪火不杀谷,宜用温火生土之义,六味丸,加五味、炮姜、益智。邪火不杀谷,土中无正火 
也,单用六味则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温正火矣。(张东扶曰∶左脉微弱血不足也 
。右脉豁大有力阴火起也。用六味所以壮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敛火归原,且不令水气得以 
血证,脉见豁大无力可延,短数、紧数、细数,豁大有力,不祥之兆。(张东扶曰∶脉 
数为胃气不足,宜补脾阴以养胃气。豁大,气虚有火,无力者,和软也。胃气犹在,故可延。短 
则气疾,细则无水,紧数则表之阳虚,细数则里之阴虚,有力则无胃气,故为不祥之兆。) 
下部见数,不得用炮姜。(炳章按∶数脉不得用热药。)宜用附子升气。上部见数,宜炮 
姜,以其温中达下也。(张东扶曰∶干姜敛火归原,下部有火用之,则火固而不散。) 
命门脉不起,是为心之正脉,沉小亦是正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