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经济管理电子书 >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 >

第14章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第14章

小说: 哲学小辞典马克思哲学部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论的反映论,这是几千年来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从物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属于认识范畴,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客观就没有主观,认识是后天才有的,不是先天就有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革命活动。没有实践,没有千百万劳动群众的实践,就没有知识才能。离开实践的天才是根本没有的。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天才不是靠一个人或儿个人,天才是靠一个党,是靠群众路线、集体智慧。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坚持实践的观点同承认奴隶们创造历史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天才论历来是剥削阶级维护和巩固反动统治的思想工具。我国先秦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表孔丘,为了“克己复礼”,挽救和复辟奴隶制,宣扬天才是“生而知之”的,自称“天生德于予”。叛徒、卖国贼林彪也竭力鼓吹天才论,叫嚷什么“天赋之才”,自比“天马”,以“至贵”、“超人”自居,无耻地标榜他是应当统治人民的所谓“天才”人物。天才论是林彪篡党夺权的反动理论纲领,是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反革命工具。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反动的天才论曾经作过严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八五〇年就指出,天才论是要“人们必须向天生的贵人和贤人屈膝”,“最后得出一个答案:应该由贵人、贤人和智者来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307页)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天才论的反动实质。毛主席的《实践论》也是对天才论最有力的批判。毛主席在同林彪一类骗子的天才论的斗争中,戳穿了他们的谣言和诡辩,揭露了他们反党篡权的反革命阴谋,进一步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内省的经验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切知识只是由人的纯粹主观的内省体验(人的心灵活动)产生的,否认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要代表有贝克莱、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等。如马赫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感觉,经验不过是感觉的复合而已;阿芬那留斯认为,经验是心理的东西,经验同客观世界毫无关系,是纯粹心理活动的体验。内省经验论者用人的心理活动即内省体验来解释经验,否认客观世界是经验的来源和内容,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的实践性,目的是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路线,为反动阶级服务。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为内省经验是没有的,经验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对事物认识的总结,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并表现出来的。生产经验是从生产实践中产生的,阶级斗争经验是在阶级斗争实践中得来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是经验的基础,脱离物质和实践的内省经验论是完全错误的。
  
  不可知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否认人们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摇摆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种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早在古希腊皮浪的哲学中就存在。哲学史上不一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不能超出感觉,感觉以外的客观世界是不是存在,是无法知道的。康德认为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休谟和康德的差别只是表面的,他们的共同点,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这就是不可知论者的十分肯定的声明。”(《列宁选集》第二卷105页)
  
  不可知论妄图回避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抹杀哲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实际上它否认感觉之外存在客观世界,把感觉同物质分离开来,否认客观实在,就是在唯心主义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不可知论把认识局限于感觉,这样,感觉成了隔离认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可是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人们在实践中可以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可知论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实质上否定了认识的辩证法。
  
  不可知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极为流行,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鼓吹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或经验,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以此来麻痹和愚弄人民。这说明不可知论是剥削阶级的反动工具。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都曾经批判过不可知论,特别是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揭过不可知论的老底。但是他们由于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不可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之间的差别。过去未被认识的,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现在尚未认识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将来可以被人们认识。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也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所谓路线斗争不可知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是错误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三大革命实践中,特别在两条路线斗争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这对区分什么是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用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怀疑论 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表示怀疑的一种哲学学说。怀疑论把怀疑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原则。怀疑论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古希腊怀疑论的创始人是皮浪,他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事物是不是存在也是不能知道的,因此知识是不可靠的。他主张对事物不作任何判断,对现实生活不要关心,这样可以避免一切纠纷,保持安静生活。这反映了古希腊没落奴隶主阶级垂死绝望的思想,说明他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只能苟安贪生、得过且过。蒙田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怀疑论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神论者,但他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原则出发,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抱怀疑态度,认为经院哲学是混乱不堪的,内容是彼此矛盾的,其中没有确实可靠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反对经院哲学和封建蒙昧主义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它的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东西。笛卡儿是十七世纪怀疑论的主要代表。他主张对任何事物都要怀疑,唯独对“我思故我在”是不容怀疑的。到了十八世纪,怀疑论以不可知论的形式出现,主要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认为,认识只能来源于感觉,感觉来源于什么是不知道的。康德承认意识之外存在着自在之物,但又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休谟和康德都把认识停留在感觉和现象上,都怀疑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怀疑论,从笛卡儿的重视理性到休谟、康德的贬低理性,为宗教信仰开辟地盘,更加暴露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怀疑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广泛流行,如马赫主义、实证主义等都在继续散布怀疑论思想。怀疑论在现代是极端反动的,是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的思想工具。林彪一类骗子利用怀疑论,竭力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以此制造混乱,搞混阵线,干扰和破坏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贯彻执行,为他们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服务。一切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在实践面前都是站不住脚的。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1页) 


  感觉论 也叫感觉主义。它认为人的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论从感觉出发,可以走向唯心主义,也可以走向唯物主义,关键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如何回答。唯心主义感觉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是感觉,除此而外,就什么也不存在或什么也不知道了。如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只不过是感觉的组合。休谟说:“人心中从来没有别的东西,只有知觉”,①并且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有关知觉和客体的关系的任何经验。马赫主义认为,感觉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只有感觉才能被设想为存在着的东西。唯心主义的感觉论,把感觉看作主观自生的,否认感觉反映的内容是客观世界,这完全是一条从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列宁说:“唯心主义哲学的诡辩就在于:它把感觉不是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而是看作隔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屏障、墙壁;不是看作同感觉相符合的外部现象的映像,而是看作‘唯一的存在’。”(《列宁选集》第二卷46页)
  
  ①《人类理解研究》135页
  
  唯物主义感觉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出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认识的来源是感觉,感觉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感觉的本原。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错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感觉的错误解释和判断造成的。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源泉”。拉美特利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除了感官以外,再没有更可靠的向导”。①如果想认识真理,就必须永远从感觉开始。唯物主义感觉论承认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这是贯彻了从物到意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但旧唯物主义者在承认感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同时,却把感觉作为认识的全过程。它不懂得感觉只是事物表面、片面和不完全的反映,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不懂得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懂得认识过程的历史性和辩证法,因而不能建立起科学的认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实践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离开感觉经验人们就不可能产生认识。但是,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经验,认识有待于深化,即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实践论》)
  
  ①《十八世纪法国哲学》196页。
  
  经验主义 也叫经验论。它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夸大经验的作用,以为只有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