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3-感受清华-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肯干的同学都顺利地先完成了学业,“兔子”还在随跑随歇。
我认识的一个博士,因为博士前期不专心,如今年近三十,毕业延期了两次。有时候发牢骚说,他的大学同学都毕业好几年了,都生活得特别好了,兜里一掏都是几千块钱;而自己还没毕业,每月拿着实验室给的几百块钱,婚也没结,特别郁闷。
所以说,是读硕还是读博,还是要取决于自己的“八字”,慎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性格。
第三篇 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适合自己的归宿
不论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面试,面试官最常问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来我这里?”一种合理的回答是对这里做的工作感兴趣;另一种常用的说法是这里的工作环境好,可以锻炼自己。那么如何算是工作环境好呢?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本科生每天一起上课,四年学习,同学上过的课程和受的教育都差不太多。而在研究生阶段,同学在各自的研究所学习、工作,研究所之间联系很少,研究所的环境会很大程度影响你的前途和发展。
下面给出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状况坐标(图9),帮你决定应该如何选择归宿。横坐标X表示研究所管理制度的松紧程度,Y坐标表示研究所的学术氛围。在管理严格的研究所,同学每天都要求去坐班,上午9点到12点,下午2点半到6点,有时候晚上还要加班,在这种地方和上班工作了差不多。管理越严格的,X值越大;管理松的地方,不要求每天都去研究所,属于任务驱动,只要按规定时间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这样的研究所X值就比较小。研究所是要靠拉到各种各样的项目经费来生存的。没有钱,研究所就没法搞科研。这样一来,就使得容易和商业挂上钩的研究所变了味,过多地参与商业项目,破坏了研究所本该有的学术气氛,甚至研究所的老师会同时兼任几个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因此,对于导师重视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其学术研究环境就好,Y值就比较大;对于做的商用项目较多的研究所,虽然锻炼动手的机会很多,但学术氛围差,就属于Y值小的情况。
每个同学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是博士还是硕士来选择研究所。首先,定位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在第几象限,具体的坐标(X;Y)又大约是多少。比如读硕士,在两三年硕士期间,想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动手能力,又想接触一下接近于商业公司运作的项目,那么去工作环境在第四象限的就很好。如果是一名博士生,希望博士期间多做一些研究,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环境,那么第二象限就很好。如果希望在研究生期间尽量支配自己的时间,又不想在研究所做太多事情,那么第三象限就很适合。最不适合博士生去的就是第四象限的研究所,管得又严,学术研究气氛又差,去了这种地方,博士论文会因为忙得没时间写,毕业也会成问题。
读研每天做什么?
如今的硕士要2~3年毕业,硕博连读一般4~5年毕业,但悟性不高或者不好好做事的,硕博连读读了七八年的也有的是。国内的趋势是硕士继续缩短到两年毕业,变成普及教育;而硕博连读培养更加严格,卡在五年保质保量地毕业。那么读研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呢?除了第一年上一些课以外,大部分时间就是做两件事情:写论文、做项目。
论文,俗称paper,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是他们能否毕业的命根子。硕士还好,现在的要求是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就可以毕业了。而博士需要在国际认可的期刊或者学术会议上发表几篇文章才能毕业,如果研究所对paper要求松一些还好,就多在国内指定的刊物上发表几篇也就毕业了。但很多研究所都要求在国外的期刊上发表文章,那可就难度很大了。想想,一个几千到几万字的英文论文,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推敲,不能写一句废话或者含混不清的话,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写几个月是非常正常的。而论文少,也是博士毕业的硬伤。只要论文都发在很牛的期刊上,没人会让你毕不了业;但论文不牛,学生动手能力再强也没用,该被延期毕业就延期。因为博士讲究的就是会搞研究,在学术上要有成就。
为了维持研究所良好的研究气氛,导师会组织定期的学术活动。每个学生轮流报告一个学术专题,几周交流一次。要求更加严格的研究所,会定期要学生向导师汇报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督促学生抓紧搞科研。
不走运的是,研究生要做的另一件事情——做项目,往往和自己的“写paper”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在时间上冲突。项目虽然是科研项目,但落实到学生手上的,往往是一些熟练工种的事情,很多就是在重复劳动,即便一个项目作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很可能完全没有创新可言,如果一个博士栽在一个项目上,几年当苦力,结果写不出paper来,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项目做得不够多,导师又会觉得你还不够努力,就不愿意让你毕业。而paper写什么,全靠你能从项目里面能挤出一些点子来,自己发挥。
所以说,找个全做商业项目的研究所,对于博士来讲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没有时间搞自己的科研,只是在研究所做了几年的苦力,而且费力不讨好。而硕士会越来越不值钱,硕士毕业也越来越容易。
第三篇 人生的十字路口你的“老板”(1):名气
在学校里,同学们管做项目就叫“干活”,而对自己的导师叫做“老板”,所以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给老板干活”。根据研究所“老板”的地位不同,同学又管老师们叫成“大老板”、“二老板”。
叫“老板”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老板会给同学们每个月“发饷”。虽然一般只有几百块钱,但是对于吃食堂的穷学生来讲,这也是一个月的饭钱了。不过这个钱比起国外学校的boss发的钱可是没法比了。美国一个月会发给学生一千多美元,在中国香港的学校会发给学生每个月一万多港币,而在中国内地,老板给五百人民币的都不算抠门的了。
老板的名气很重要。如果导师是一个领域内知名的教授,甚至是院士,那么你不论是读研期间,还是毕了业有机会干相关的工作,腰杆都很硬。老板是名师,写的paper上署上他们的名字,想拒你文章的人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才能下笔。毕了业找相关领域的工作,谈起自己的导师是XX院士,无形当中就是给自己加上一个大筹码。因为,工作单位听了这个教授名字就更容易认可自己,自己的起点就变得高了起来。但事实上,知名导师往往都很忙,等到自己跟了这个老板,成了他的学生,就会发现,很有可能一个月都见不到他一次,更谈不上什么指导了。反而,读研的几年里,是靠教授手下的小老板们的指导才使自己做出成绩的。所以知名教授虽然是优秀的导师,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不一定帮助就大。我认识的一位院士门生,就在读了三年研究生以后决定退学了,因为他得不到指导,没法做课题。
第三篇 人生的十字路口你的“老板”(2):不负责的boss
对学生的指导少就是导师的失职。但遗憾的是,很多老板的确对学生很不负责。跟错了人,学生会觉得读研几年非常的郁闷。
一位知名导师,他已经是“下海”多年了,据说经营公司的股票,他手上就有上千万。他的一位博士生,已经是博士四年级了,但还是一篇论文都没有,就忙着给导师干活做项目了,眼看毕业困难,火烧眉毛了,赶紧找导师想讨论一下自己的论文问题。结果导师听到他是来讨论这个,放了一句:“论文,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呀,怎么来找我?”可见,这位导师的思维已经是商业思维了,他没法再把学术的东西重新重视起来。
还有一位导师,在校外几个地方“兼职”,是几个公司的大股东,非常的有钱,但是他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学生,他的学生他几乎都不认识。他的学生有事情,打电话找他,第一句都是说:“XX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XXX,……”
这么看,研究生的导师远没有高中的班主任对学生负责。高中,一个班主任对着几十个学生,谁有问题都会单独找他谈话,而到了研究生,能否毕业是学生自己要操心的事情,导师不会多为你操心。学生毕不了业,导师没有损失。
功利的科研
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想法都是很现实的。高中老师之所以会苦口婆心得管学生,是因为学生的升学率就是他的饭碗,学生不好好学习,老师的日子就不好过。而研究生老板之所以不怎么管学生,是因为,他只关心学生是否给他们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价值,而学生是否能毕业不是他们继续晋升的阻碍。从这个角度讲,很多研究所,就是花几百块钱雇佣这样的廉价劳动力,干着公司里要花几千块雇佣的工人该做的事情,难怪同学都戏言这个叫“剥削”。
学生搞科研也是很现实的,目标就是毕业,极少有人是为了学科的发展。在理工科的清华,很多学科研究水平远不如国外,而为了写论文毕业,同学们不得不对着国外已经做得很好的研究课题,鸡蛋里挑骨头,仔细琢磨人家有没有什么没想到的地方,然后对着可有可无的内容写了论文,投给了期刊。而期刊也正是现实地看到了这个“商机”,因为学生毕业要发表论文,期刊开始搞增刊、专刊,多刊登一些论文,这样不但“方便”了同学,也给自己“创了收”、致了富,何乐不为。但值得担忧的就是论文的质量了,而这直接影响了国内的学术研究水平。
而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和现实的科研有很大关系。学生每天在做项目,老板每天就在谈项目、拉项目。因为一个项目,老板可以挣到很多钱,可以是他工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教书远没有这么大的动力。课堂反而成了年轻教师为了完成上课指标的舞台,越是有成就的教授,越很少出现在大学课堂上。同学们普遍反映,在大学上课没有遇到几个真正的好老师。
第三篇 人生的十字路口“中庸”的研究思想
中国人有个常用的信条叫“中庸”,就是什么事情做到适度就好了,不要冒尖、也不要垫底是最好的。而许多中国学生的研究观念恰恰也继承了这个做法。
国外的导师鼓励学生做研究要敢于大胆地去想、去构思,做的东西就争取作first one,作第一人,作领跑者。国外的学生,他们面对已有的方法和技术,就会寻思:“我就不信邪,我就不能想出比这个好的?” 然后自己琢磨新的方法和已有的作对比。
而中国学生的研究方式不是这样。中国学生喜欢先看懂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哪几种方法,然后把这些方法进行合并,每两种方法合并就可以称作一种新的方法,就可以写一篇论文;再把另外两种方法合并,又可以写一篇新的论文。其实,这哪里是新的方法,不过是给老方法起个新名字罢了。中国学生就是喜欢这种拼凑方式搞研究,研究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差,因为原本用到的方法都已经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