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中)〔德〕克劳塞维茨-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是指那些能够使我们隐蔽地配置军队的地形。 甚至一个非常普通的地形,我们也能说,谁熟悉它,谁就能从中得到利益。 多面攻击包括战术上的各种大的与小的迂回,它之所以起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敌人遭遇到火力夹击,一方面是因为敌人害怕被
126
战争论(中)524
切断退路。那么,这些因素对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假如我们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导致胜利的三个因素,那么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进攻者只能利用第一、第三两个因素的一小部分,而防御者则可利用这两个因素的大部分与第二个因素的全部。进攻者要取得出敌不意的利益,只能用全部军队对敌人的全部军队作一次真正的奇袭,而防御者却能够在战斗过程中通过各种猛烈程度的和各种样式的袭击不断地出敌不意。进攻者比防御者更容易包围对方的全部军队以及切断它们的退路,因为防御者处于驻止状态,而进攻者是针对防御者的这种状态进行运动的。 但进攻者的这种迂回政策只是对整个军队说的,至于在战斗过程中以及对军队的各个部分而言,防御者比进攻者更容易进行多面攻击,因为正像上面说。。 。 。 。 。 。过的那样,防御者比进攻者更加能通过各种猛烈程度与各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样式的袭击出敌不意。。。 。 。 。 。 。 。 。很明显的防御者可充分利用地利。 防御者所以能够通过各种猛烈程度和各种样式的袭击在出敌不意方面占有优势,是由于进攻者必须在大小道路上行进,因而不难被侦察出来,而防御者却能隐蔽地配置,在决定性时刻之前,进攻者几乎无法发现他。 自从普遍采用了正确的防御方法以后,对于防御的侦察已经完全过时了,也就是说这种侦察已经不再起作用了。 虽然人们有时还进行这种侦察,但收获很少。 防御者可以在选好的地形上配置军队并且在战斗前熟悉地形,这对他的好处非常大,他隐蔽在这种地形中必然比进攻者更能出
127
624战争论(中)
敌不意,这个道理也很简单。 即便如此,人们现在仍不能摆脱陈旧的观念,似乎接受一次会战就相当于输了一半。 这种观念是在七年战争中就已经被少数人采用过的、在二十年前流行的防御方法引起的,当时人们期望从地形方面获得的利益无非是占领一个很难接近的正面(陡峭的山坡等)
,而且当时军队的配置没有纵深,两翼运动不便,因而产生了这样一种弱点,即军队的配置总是由一个山头延伸到另一个山头,以至于情况越来越糟。 这时候,如果两翼找到某种依托,军队就像一块绷紧在刺绣架子上的布帛一样,它的任何一点都不能够被敌人突破。 军队占领的地区的任何一点都对整体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每一点都必须加以防守。 这样一来,在会战中就既谈不上运动,也谈不上出敌不意了。 这样一种防御与可以称之为好的防御及在现代也的确出现过的好的防御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人们之所以轻视防御,往往是因为时代已经变了,某种防御方法过时了,我们上面所谈的防御方法也是这样,这种防御过去曾有一个时期确实比进攻有优点。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一下现代军事艺术的发展过程。起初,也就是在三十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军队的展开与配置是会战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也是会战计划的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情况通常使防御者很有利,因为他的部队已经先敌配置和展开完毕。 以后,军队的机动能力一增加,这个有利条件立即就不存在了,于是进攻者曾有一个时期取得了优势。以后,防御者设法以河流、深谷和山岭作为掩护,又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直到进攻者变得很机动,十分灵活,以
128
战争论(中)724
致敢于冲进这些地形复杂的地区并分为几个纵队进攻,即能够迂回对方时,防御者才又失去优势。 防御者由于进攻者敢。。于这样行动,就把正面配置得越来越宽,这必然就使进攻者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即把兵力集中在几个点上,突破对方纵深不大的阵地。 于是进攻者第三次取得了优势,而防御者则不得不再次改变自己的防御方法。 在最近几次战争中,防御者已经改变方法了。 他把军队集结成几个大的集团,通常不事先展开,而是尽可能隐蔽地配置好,也就是只做好行动的准备,等到进攻者的措施进一步暴露之后再作行动。这种防御方法并不完全排斥在部分地区作消极防御,这种消极防御的优点极大,因而在战局中必须成百次地利用它。但这种防御目前一般已不再占主要地位了,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正是这一点。若进攻者再发明某种新的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现在一切都趋向简单、一切都以事物的内在必然性为根据的情况下,恐怕难以期待会出现什么新的方法)
,防御者也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方法。 但地形有利于防御却永远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因为地形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大,所以一般地可以保证防御原有的优势。
129
824战争论(中)
第三章 进攻和防御在战略上的比较
首先我们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在战略上有利于取得成果的因素?
正像以前说过的那样,在战略范围是不存在胜利这个概念的。 所谓战略的成果,一方面是指为战术胜利做好有效的准备(这种准备愈好,战斗中的胜利就愈会有把握)
,另一方面是指利用战术上已取得的胜利。 会战胜利后,战略能够通过各种安排使会战的胜利产生的效果愈多,它能从基础被会战动摇了的敌军那里夺取的战利品愈多,对于那些在会战中费尽力量也只能一点一点取得的东西,它能大批大批地取得的越多,它的成果就越大。 能导致这种成果或使这种成果容易取得的主要条件,即在战略上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1)地利;(2)
出敌不意(或是通过进行真正的奇袭造成出敌不意,或通过在一定的地点出敌意外地配置大量的军队以造成出敌不意)
;(3)多方面攻击;(以上三个因素同在战术上的三个因素是一样的。)
130
战争论(中)924
(4)战区通过要塞及其一切附属设施产生的有利作用;(5)人民大众的有力支持;(6)对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利用。那么,这些因素对于进攻与防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防御者占有地利,进攻者具有进行奇袭的有利条件,这在战略范围与在战术范围都是一样的。 可应该指出,奇袭这个手段在战略范围比在战术范围有效得多和重要得多。 在战术范围,奇袭很少能发展成为大的胜利,但是在战略范围,通过奇袭一举结束整个战争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不过也得指出,使用这个手段是把敌人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少有的错误。。 。 。 。 。 。 。 。 。作为前提的。 所以,奇袭这个手段并不能在天平上为进攻的一端加上很大的砝码。在一定地点配置优势兵力造成出敌不意,这又同战术上的情况很相似。 假如防御者把兵力分割配置在自己战区的若干接近地上,那么进攻者很显然就有以全部兵力打击敌方军队的一部分的有利条件。但新的防御艺术已采用了另一种行动方法,这就在不知不觉中确定了与此不同的防御原则。 只要防御者没被敌人利用没有设防的道路奔向重要的仓库(或补给站)和未作准备的要塞或首都的顾虑,他就毫无理由分割自己的兵力,即使防御者存在这种顾虑,他也应到进攻者选定的道路上去迎击敌人,不然他就会失掉退路。 因为,要是进攻者选择的不是防御者所在的道路而是另一条道路,防御者也可以在几天之后用全部兵力在进攻者选择的道路上找到敌人。 在大多数场合下,防御者甚至可以确信他一定会荣幸地受到进攻者的拜
131
034战争论(中)
访。而且,若进攻者不得不分割兵力前进(因为给养关系,分割兵力常常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防御者显然还处于有利地位,能以自己的全部兵力来打击敌人军队的一部分。在战略范围,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涉及到战区的背后和侧面,所以,它们的性质就大大改变了。(1)因为从战区的一端不可能射击到另一端,所以火力夹击不存在了;(2)被迂回者对于失去退路的恐惧小得多了,因为在战略范围内,空间不如在战术范围那样容易被封锁;(3)在战略范围,由于空间较大,内线(也就是较短的路线)的效果增大,这对抵抗多面攻击极有利;(4)交通线十分脆弱是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说交通线一被切断影响就很大。在战略范围内,因为空间较大,通常只有掌握主动的一方,即进攻的一方才能够进行包围(即多面攻击)
;防御者不能够象在战术范围那样,在行动过程中对包围者进行反包围,因为他的军队的配置既不可能有与此相对应的纵深,也不可能那么隐蔽。 当然这都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但既然包围不能带来什么利益,那么,尽管进行包围是容易的,这对进攻者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若不是因为包围攻击对交通线还有些影响的话,在战略范围也许根本就不会把它作为一个能导致胜利的因素了。 但这个因素在最初的时刻,即在进攻者和防御者开始接触,但是还保持原来的部署时,很少能起很大的作用。 在战局进程中,当进攻者在敌国国土上渐渐成了防御者,这个因素才起很大的作用。 这时候,新的防御者的
132
战争论(中)134
交通线就变得脆弱了,原来的防御者就能够作为进攻者来利用这个弱点了。 但这种进攻的优越性总的说来不能算作是进攻本身的优越性,因为它实际上是从防御本身的较高关系中产生,有谁还不明白这一点呢!
第四个因素,即战区的有利作用,自然是在防御一方。当。。 。 。 。 。 。进攻的军队发动了一次战局,他们当然也就离开了自己的战区,并由此受到削弱,即他们把要塞和各种仓库留在后方了。他们需要通过的作战地区越大,他们所受到的削弱就越厉害(因为要行军和派出守备部队)
,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保持着同各个方面的联系,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要塞,不会受到任何削弱,而且离自己的人员补充和物资补给基地比较近。第五个因素,即人民大众的支持,这并不是在每一次防御中都能得到的,因为有的防御战局也许是在敌人的国土上进行的,但这一因素终究是从防御的概念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大多数场合,防御都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另外,这里所说的民众支持主要是(但并不完全是)指民军与民众武装的作用,同时也是指所遇到的各种阻力比较小,人员补充与物资补给基地都比较近,补充和补给来源比较丰富等情况。通过1812年的战局,使我们像通过放大镜一样清楚地看出第三个跟第四个因素中提出的那些手段的效果,渡过涅曼河的是五十万人,而参加博罗迪诺会战的却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