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财会税务电子书 > 中国社会史 >

第7章

中国社会史-第7章

小说: 中国社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ο附诼杂谐鋈搿K韭砬ㄓ诠1世纪写成的《史记》已记下商朝各君主。

    牛、羊、猪、狗曾大量作祭祀之用。为一祖先献上三四十条牛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甲骨文字用以表示一百头牛或一百头猪的牺牲,也有表示上十头其他牲畜的献祭。如此大量的牲祭到后世已不复存在,由此可以设想,在古代社会的经济中,饲养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祭祀之时举行大宴,借此机会进行财富再分配。祭祀也可能带来巨大破坏,尤其是君主举行葬礼的时候。

    1927—1936年间在安阳发现王室大墓穴,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商代最生动的实物例证。陵墓平面成十字形,内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坑道,居中还有一条更小更深的坑道。有两道或四道15~20米的长廊直通主坑。君主的木制棺材置于居中的坑道上,坑中有一条献祭的狗。在长廊上以及在坑道四周的平台上留有武士遗骸,大概是君主的近人或侍从,还有国君的战车连同其马匹与驭车人,此外还有陶器、青铜盛具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物品。在葬礼中,将君主近身侍从作为牺牲,而且要求将最贵重的财物以及表明下葬人身份的物品(主要是战车与战马)置于君主周围,青铜时代许多其他文明也有这种丧葬习俗。

    卜辞亦提到其他祭礼。有一种重要祭祀取名为“帝”或“上帝”(后来此词用以指远古传说中的君主,公元前3世纪末第一个帝王据此创造了“皇帝”一词),似乎曾带来至高无上之神的观念,作为政治秩序(护卫都城与军队)与自然秩序(雨、风、旱)的保证。但也存在较为次要的神:东后、西王母、四方之神、流经安阳之畔的洹河水源、黄河、若干圣山等等。在某些祭礼中,似乎“尸”(此词含意为“尸体”,在周代的葬礼中指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巫”亦参与其事。

    殉人习俗看来是商代文明的特点之一:若干殉葬与建筑物落成仪式有关,另一些则与葬礼相联系,或用作对先君的祭祀。要求君主侍从妃嫔陪葬的习俗,后来只是零星残存。到公元前1000年以后,木俑、陶俑逐渐代替真人殉葬。

    注释

    ①这一段多得阿兰·托特先生的指点。——原注

    ②原文如此。——译注第二章列国时代

第二部分 6。古老王国的衰落

    根据一个人们认为其无可置疑的传说,有一个称作“周”的城邦建于陕西,周为灭亡殷商者。这事看来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5年之间。这个城邦处于商朝领地之外,与西部地区蛮夷之人保持接触与经常往来,它似乎深得适宜于养马的地利之便:泾河上游流域与甘肃东北部,后世便成为种马场地区。周人的风尚较之殷人更为尚武,似乎已广泛使用战车而且早就发现四马并排的新型套车法。

    周代前期

    传说所叙述的殷传周的历史值得在这里简述一下,因为在鲁国士人即儒家传统学派的心目中,周朝开国者享有崇高声誉。

    周人在后世史书称之为“文王”的领袖带领下,向河南进发,其时殷代最后一位君主正忙于与淮河流域的蛮人作战。周人正胜利挺进的时刻,文王战死,武王继位。殷人在黄河以北的牧野之战中彻底败北。殷朝末代君主纣辛被斩首。殷朝旧臣以及受纣辛残酷压迫的夷人将文王、武王作为解放者敬奉。胜利后武王将中原各城池交与武庚(即被斩首的暴君之子)管理,自己径直回陕西,不久便卒于故土。成王继位,内乱爆发,武庚借此时机,联合淮河流域的夷人起兵反叛周朝,年幼的成王的叔叔周公组织防卫并进而反攻。殷朝灭亡,淮河地区的蛮夷臣服。从此周朝有两处京都:一为宗周,靠近现今陕西的西安;另一为成周,在当今河南洛阳附近。周人为保持其对殷朝故土的统治,向旧城以及向当时建立的新城派遣自己的家族或近亲成员作为官长。

    从后来的历史传说得知,归化的外族人曾在成王两位继任人的统治下起兵反叛;周人在穆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中叶或末叶?)曾致力向西北部扩展(至甘肃,有可能到达现今新疆东部);穆王征讨被称作“犬戎”的西北部族,亦攻打江苏北部的居民。

    据1950年以来发现的遗址及文字记载,看来公元前1000年的初期的确是个扩张时期。当时周朝移民直达现今北京地区、山东东北端以及长江下游平原。

    第二章列国时代中国社会史反之,公元前9世纪末至前8世纪大体是衰退没落时期,可能与外族入侵有关: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草原民族狁(或许已谙马术)窜犯;幽王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犬戎入侵陕西。厉王时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周室进入衰落阶段。从此时起才有了年代准确的历史。中国史上第一个确切年代是公元前841年。

    传统年表

    传统史书将周朝分作两个时期:一为周朝诸王建都于渭河流域时期(此时期称“西周”,从公元前9世纪至前771年),另一时期从迁都成周(靠近现今河南洛阳)至周朝被秦国于公元前256年灭亡(此时期称为“东周”)。但也存在其他的传统分期法。其一是以山东鲁国的编年史为基础,涉及的年份为公元前722—前481年。因借用编年史的书题《春秋》,于是有了“春秋时期”的称谓。最后,帝国统一(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时期,由于当时战乱频繁,亦称“战国时期”。此时期的开端有时按公元前453年晋国领土权的实际分割而定(晋国领地延伸至山西以及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有时亦按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这种划分,并承认由此而产生的诸国(韩、魏、赵)而定。

    中国老一辈历史学家有鉴于典礼仪式、文化传统、家族等级等可能基本保留至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后来才遭废除,因此他们将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对举。古国的主要特点到周初依然存在。事实上自古国至中央集权国家,复至帝国统一的复杂演变,其间并没有中断时期。

第二部分 7。从诸侯至列国

    我们有关周代社会的知识主要来自《左传》(或称《左氏传》),此著作作为《春秋》的说明,大概成书于公元前5—前4世纪。而这种传说记载似乎十分忠实,再借助其他文字材料以及考古资料,便可以再度展示公元前9—前7世纪华夏诸国看来早已存在的社会类型。

    公元前9—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

    “封建”一词曾被极端滥用,现在已失去任何意义。最好是撇开此词而只限于就其特有的体制去说明其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特点,即表述其在中国漫长历史中最接近西方历史学家第一次用“封建”一词去称呼的制度。况且,这种社会政治制度十分独特,因为存在着政治组织从属于家族祭祀,战争职能与宗教职能不分的密切关系。脱胎于古国,而仍然对之紧紧依附。

    这种制度基于属地与家族祭祀的品级,最高级是君主领地与周室祭祖。国君号称“天子”,被认为履行“上帝”职责,唯有君主才有权向上帝献祭。首都宗周位于渭河流域,是周代各城邦群的祭祀中心。先王的宗庙即设于此。

    每一城邦的政权均由强大的家族掌握。其势力在于战车数量、宗教特权(有权举行某些祭礼,跳某种舞,唱某种特殊颂歌)等,亦在于其悠久传统及与王室之关系,还在于所拥有的徽记与财宝(青铜器皿、玉器、石钟与铜钟等)。为了使既得权利相传下去,自穆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或末叶)起即奉行如下习俗:在用以祭祖的青铜器上刻上授爵与封赠仪式的记录。据此可知,封地、赐城、授职都附带有各种赠物:衣裳、布匹、青铜兵器、战车、祭祀器皿、贝币、奴仆、牲畜等等。

    领地的扩展按蜂巢分群方式进行:封地制度可赋予某一贵族家庭在边界明确的领地中拥有宗教与军事权力(“封”一词指封地,表示有一定界限),这种制度归根结底不过是王国在庞大的家族与领地等级关系中的一种对策。家族祭祀分两类,一为大宗(王室与王侯宗室者),另一为小宗,后者与整体维持一致。主祭首领在每一宗族中是立族祖先的直系后裔。祖先及其直系继承人世代受崇拜,而小宗的领祭只容许在其家族中祭祀四代的祖先(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在所有贵族家庭中,均奉行如下规矩:由正室的长子继承职位与祭祀特权,起码自商代末期以来便已如此。由此可知确定承继子与正室何等重要。

    诸侯国之组织(“国”字表示围上城墙的城邦)仿效王室组织,在国君之侧,有“大夫”与“卿”。国君原先称为“公”,后“公”字指贵族的五个等级之一。“卿”一词的古义显示出侍从与宗教职能的双重性质。此词原指大祭礼的主持者。显贵家族首领,“卿”或“大夫”为“公”尽职,其职务实际上乃是世袭制。这种家族在获得职务的同时,亦领受城邦(称“鄙”)之外的土地(称“邑”或“采邑”)。大夫与卿的属下为“士”,出身于幼辈家族,其主要职能是在战车队中服务。农民提供兵员(称“徒”),耕种土地,土地收成供贵族享用。

    卿与大夫除了侍奉国公与主持自身家族的祭礼之外,亦如王宫显贵,有责任应上级要求参与战事并提供战车与兵员。由此可知,军事组织是按政治与家族组织的模式而建立的。

    依稀可知:这个基于家族祭祀等级制度以及基于维护祖先威望的社会,渊源何等久远,当时王权看来拥有绝对权威。商朝时期,先王祭祀以及王族世系权威似乎已经推动并支配整个社会政治组织;由于建立起更为复杂而又不稳定的制度,便导致王权只起仲裁作用。国君所授予的职务与特权原则上是可以撤回的。但诸侯国的发展以及显贵家族的强大却促使职务与特权世袭化,并令体制固定下来,这一体制想必原来较为灵活而且完全隶属于王权。此外,在公元前8世纪初叶,由于陕西平民犯上以及国王领地缩小,上述演变更为加速。郑国在周朝迁都时是周王的主要盟国,但不久便失去其重要地位。中原地带的其他强大诸侯国已在其旁边建立起来,有宋、卫、鲁、陈、蔡等。公元前8世纪时此等国家有12个,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城邦。况且,自从周朝建立以来,王族家系便愈加复杂化,因为除了与周王同姓的直系家族,尚有异姓世系,其祖先曾是先王近臣。甚至商朝世系亦未中断,而是在河南西部的宋国延续下来。该处仍保存着安阳王国的古老传统。

    在强弱诸侯国如群星并存的形势下,君主的宗主权与军事权已失却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求助于其裁决与依靠其精神权威的习惯依然存在。祭祀行动与熟习先人事例是这一新制度的基础。二者制约着各城邦的联盟或敌对关系,它们由于战争、仇杀、联姻、协约、财产与劳役之交换而分裂或联合起来。随着诸侯国发展与王室权力衰微,一个新社会与某些新风尚诞生了:出现珍惜自己特权与重视礼仪问题的贵族;产生贵族武士理想,注重荣誉与声望的道德规范。

    这种社会显然属过渡性而且并不稳定;保持社会协调一致的祭祀等级制度与王家世系的优越地位相关联。王室衰落、地域分散使地区之间差异加深,诸侯国致力扩张并力图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