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握着先后设于南京的各朝廷的实权。
590—755年。在新帝国之初居统治地位的华夷贵族阶级与为强化国家行政结构而组成的新官吏阶层开始冲突起来。给农民分田、对地主实行控制的制度自成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便一直在华北实行,此时已趋于衰退。从8世纪末开始,便改为对收成征赋税的制度,即耕地税代替人头税与劳役税。同时征兵制很快让位于雇佣制。
755—960年。曾经统一华夏诸国、具有武士传统的贵族阶级已被消灭,同时在前一时期形成的官吏新阶层亦被清除。军事冒险者组成雇佣军,瓜分华夏土地。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
960—1280年。统一中国是其中某一军事首领的事。但是由于管理人才匮乏加之国家经济发展,于是导致官吏阶层迅速增长,政治与行政机器不断完善。文字材料的日常复制早于欧洲500年,这就促进了教育的传播以及智识阶层的扩大,这一阶层直至现代都一直支配中国的政治生活。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智识阶层受到排挤,由此便常常与中央政权发生冲突。
1280—1370年。借鉴中国政治体制的非汉族大帝国前一时期已在北方接壤地区建成。从8世纪初起便被日益强大的蒙古所消灭。蒙古的独裁、封建政权有其特殊性并一般依靠非汉族的人员。这一制度通过征战于13世纪末已扩展至中国南部,但后来被14世纪中叶开始的人民起义席卷而去。
1370—1520年。在元代末期通过人民起义而建立的帝国一开始便表现出极强的君主专制倾向。中央政权不信任地方官吏,而通过秘密警察监视之。
1520—1644年。由于经济、思想获得新发展,关系愈加紧张。政权机构的僵化与16世纪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二者之间相互抵触。从1600年前后起,这一矛盾便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随之而来便是士兵与农民起义。
第一部分 14。近当代中国(1)
1644—1800年。17世纪上半叶已占据满洲的汉化居民此时利用中原的一片混乱,以征服手段取代原先的汉族统治阶级。入侵建立起来的军事封建制度日趋温和;满洲人基本上采用前朝的政治结构,同时大力笼络前朝的士大夫阶级。阶级合作使新皇朝避免了17世纪上半叶所发生的紧张凶险。空前繁荣促进了社会稳定。
1800—1900年。但自1800年前后起,财政危机出现,腐败之风增长,经济衰退,局势因此而更为严重。19世纪上半叶形势继续恶化,终于导致1850—1870年间的社会激烈动荡。19世纪末年,由于西方诸国的高压(不久日本亦加入此行列)遂引起国家与社会解体,导致经济破产,民族独立丧失。
当代中国
1900—1950年。出现新的政治潮流,其主要代表为实业资产阶级。此阶级在各大口岸与东南亚形成。但借助列强势力的新军首领掌握着实权。这漫长的危机由于军事专制政权建立而获得部分解决。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发展起来,扫荡了军事专制政权。工农军队的众领袖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1976年。仿效苏联制度的新政权重振经济并着手社会的彻底改造。毛泽东的乌托邦观念引发了大跃进(1958—1959年),随之而来的是变化节奏突然加速。1960—1961年的自然灾害以及苏联与中国决裂标志着1949—1976年的大转变。“文化大革命”之前,现实的考虑再度占上风。1966年,毛泽东在军队支持下发动“文化大革命”以期重掌领导权,防止革命退化。但是模仿苏联模式的机构顶住了风暴。
上列中国政治史的梗概极其简化,并未将其演变的其他重要方面考虑在内,如以下几个方面就未涉及: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扩展,政治实体扩充;军事扩张周期,殖民化现象。中国远古的小城邦无非是处于大片不毛之地中间的飞地,并未超越黄河下游流域的限度。华北平原之开发始于公元前4—前1世纪。南方各省份的殖民地化是个长期现象,始于公元前3世纪末。6—8世纪,尚武的中国转向中亚,终于将其势力扩展至帕米尔以外的地区。12—13世纪,中国受草原诸帝国铁蹄的威胁,成了航海与贸易的国度。18世纪汉满帝国统治着亚洲大部分地区,更为重视大陆问题而不是通商贸易,不过其时南部与东南部各临海省份的通商贸易已非常活跃。
上述概要也没有将技术发展史的重大阶段考虑在内。技术不断进展,跟着人口大增长。古代华夏地区大体只有几百万人口,后来我们已知的第一次统计却表明,2世纪时已有5700万。人口明显增长极可能是由于公元前4—前2世纪技术大发展所致。第二次技术革新的伟大时期处在8—11世纪之间(发展水稻种植、选种、印刷工艺、纸币、新机械、出现远洋大船等等),随即导致人口新增长,因而到11—15世纪之间人口总数已超过1亿。由于引进美洲作物而15世纪初以后手工业蓬勃发展,终于自此时期至1830年前后形成历史上的最大增长。新近的发展则自当代开始,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相类似,至20世纪下半叶人口大激增。
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之所以在本书中占一席位置,并非要作为自成一体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之附属物,而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将二者区别开来不过是人为的划分。华夏世界有其思想文化发展史,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与思想领域中,都曾发生不断的经验积累,出现过纳新融旧、深化演进的运动,举凡历史都有此特点。指出或揭示此点,至为重要。必须强调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特殊倾向、其独树一帜之处,同时还须指出外来成分的影响。后者将中国与世界其余地区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反映出极为普遍的平行发展现象。中国佛教热的伟大运动与中世纪基督教运动如出一辙,十七、十八世纪伟大的中国思想家与我们启蒙时代的哲学家遥相呼应,对于这种现象,谁都会感到惊奇!况且,近代西方所能带给中国的事物,也并非是全新之物,而外行人却这样以为。数学、伦理观念、政治思想、社会学、历史评论、文献批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发展起来。在许多领域里,西方有所发现的时候,中国都完全可以与之相比。
第一部分 15。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华夏文明的出现与发达农业类型相关,这种农业几乎囿于平原与河谷之内。中国或中国化地区,山地开发不多,山区一向是另一类居民的领地。此外,牲畜饲养亦只限于满足必不可少的驾车与驮运的需要。而在印度、中东、地中海盆地乃至欧洲,牧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在经济上与观念上都起重大作用。上述所有地区,农业与畜牧业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东亚则是世界上畜牧阶层与农业阶层二者截然分开的唯一地方。此二者的鲜明对照足以显示远东特色,其后果关系重大。它大致体现出文明特有的选择方式之一,这也是由地理状况促成的:重要畜牧地区位于肥沃的黄河流域大平原的北部与西北部。
近代人特别强调华夏地区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但看来是由于晚近较为特殊的状况才促使他们过分注重华夏世界的乡村性质并由此引申出全面的结论来。事实上,经济严重衰退之后,中国20世纪上半叶便成了无组织的乡村社区群体,只靠农业资源已难于生存下去。在东亚其他居民眼里以至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中国至现代都表现出若干其他特征而不只限于经济上的农业基础。
中国最出色的成就之一是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发展了复杂的政治组织形式,成为人类社会史上最完善者。一种统一的行政制度能够在如此早期便延伸到如欧洲幅员的广阔地域,而其居民的多样性亦堪与欧洲相比,这确实令人惊讶,值得一书。请想一下米拉博⑨就1789年之前的法国发表的言辞,他将其视作是:“一群分裂的缺乏组织的人民”!中国是这样的国度,它最留意系统安排自己的空间:道路、驿站、粮仓、城池、御敌围墙、河水调节、水库、运河等等。中国政治功能发达,而且大大高于其他功能(军事、宗教、经济等功能),这是中国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但华夏文明首先也是一种技术文明。与利用毛皮的游牧居民相反,华夏文明很早就发明了精湛的织造技术:丝织始于公元前1000多年,棉织始于13世纪末。而在炮火工艺方面华夏文明亦表现出卓越的技能。此外还有陶瓷技艺——中国陶瓷史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历史之一,中国的瓷器工艺从12世纪开始就已臻于完善。还有冶金工艺:公元前1000多年商代的青铜是过去出产的最美的铜器。自公元前4世纪开始,铸铁便成为中国的大工业。两个世纪之后,中国的铸铁匠已经能够经常出产钢材。虽则近来有人将华夏文明形容为“植物文明”,但对于所有亚洲居民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拥有造诣极高的冶金工匠的国度。
中国的工匠与工程人员应召到伊朗甚至应召到俄国……直至19世纪,中国依然是豪华奢侈品的出口大国,其产品的贩运带来世界范围的贸易潮流:丝织品(自公元前3世纪至19世纪)、陶瓷、棉布、茶叶等。而应该一提的还有:铜镜、漆器、五金、家具、书籍、绘画。正因为东亚存在着非常活跃的贸易潮流,欧洲临海国家才于16世纪初以后千方百计地要打进去:一个纯农村经济的中国对欧洲各国毫无吸引力可言。
因此,通常人们对华夏世界所抱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不过还是反映了隐约可见的大体情况。也就是:由于政治功能占绝对优势,经济活动无法达到其他文明那种自主高度和专业高度,宗教活动与战争活动也不能达到这一点。无疑,华夏世界存在独立的宗教生活形式,存在战争传统与战争环境,也有过摆脱国家控制的异常活跃的商业部门,但是从来没有任何僧侣、任何军事集团、任何商业阶层能够在中国僭取政权。这大概便是华夏世界经久不变的重大特点之一。在这方面,华夏世界有别于其他国度。
在中国我们见不到人的秩序服从于神的秩序,也见不到诸如创造出于礼法而又由礼法加以维系的世界观念,以上两点均为印度精神世界所特有。草原牧民亦不可能如汉人一样观察世界与理解世界,后者是农业与手工业文明的产物。游牧牧民了解何为财产占有,因为这是他们的日常活动;作为战利品的财产、名副其实的奴隶、指挥的权力、在劫掠中夺得的牧场、财富与人员的分配,凡此种种都是游牧居民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的构成部分;这些展现出一个基于武力与权利的世界,也显示出我们较为熟悉的心态与行为,由于印欧历史乃拉丁、克尔特与日耳曼的历史,故此我们不甚了解华人的世界。印欧居民到组织国家的时期方才采用文字,口头语在他们当中一直拥有巨大价值与力量,而在华夏世界中,文字才享有此特权。
通常都将政权视为压制与指挥的权力,而中国却将其看作是推动与维护秩序的要素,虽然这种观念并不排除运用武力与粗暴干涉。但强制又总是与品行矫正的观念相配合。若将强调道德的调节作用仅仅视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