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诏曰:“国异政,不可据以古事。检孝文帝旧格以闻。寻从子思奏)。後周曰司
宪,属秋官府。隋及唐皆曰御史台。龙朔二年改为宪台,咸亨元年复旧。门北辟,
主阴杀也(按北齐杨楞伽《邺都故事》云:“御史台在宫阙西南,其门北开,取
冬杀之义。”斯事久矣。今东都台门所以不北向者,盖欲变古之制,或建造者不
习故事耳。龙朔中,改司经局为柱坊,置司直,为东宫之宪府,亦开北门,以象
御史台,其例明矣。或云,隋初移长安城造御史台,时以兵部尚书李员通检校御
史大夫,欲於尚书省近,故开北门。此说则非也)。故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
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旧制但闻风弹事,提纲而已(旧例,御史
台不受诉讼,有通辞状者,立於台门候御史,御史竟往门外收采之,可弹者,略
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永徽中,崔义元为大夫,始定受事御史,人知一日,
劾状题告人姓名或诉讼之事)。其鞫案禁系,则委之大理。贞观末,御史中丞李
乾以囚自大理来往滋其奸故,又按事入法,多为大理所反,乃奏於台中置东、
西二狱,以自系劾。开元中,大夫崔隐甫复奏罢之。其後罕有闻风弹举之事,多
受辞讼,推覆理尽,然後弹之。将有弹奏,则先牒监门禁止,勿许其入(按《宋
书》云“二台劾奏,符光禄加禁止,不得入殿省”,是其先例。光禄主殿门)。
武太后时,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凡置左、右肃政二台,别置大夫、中丞各一人,
侍御史、殿中、监察各二十人(又置肃政台使六人,受俸於本官,略与御史同。
寻罢之),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时议以右多名流,左多寒刻,其迁登南省
者,右殆倍焉,以其不陵朝贵故也。二台迭相纠正,而左加敬惮。龙朔以後,去
肃政之名,但为左、右御史台(初置两台,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秋曰廉
察。令地官尚书韦秋质为条例,删定为四十八条,以察州县。延载以後,奉敕乃
巡,不每年出使也)。睿宗即位,诏二台并察京师。资位既等,竞为弹纠,百僚
被察,殆不堪命。太极元年,以尚书省悉隶左台。月余,右台复请分绾尚书西行
事。左台大夫窦怀贞乃表请依贞观故事,遂废右台,而本御史台官复旧,废台之
官并隶焉(其左台本御史台也,又别置右台。右台地即今太仆寺是也,本隋长秋
监地,武太后改为司宫台,移於街北,遂以其地置右台。右台既废,以其地为御
史台使院,开元八年,移太仆寺於此)。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四人,殿
中侍御史六人,监察御史十人,主簿一人。内供奉里行者,各如正员之半(太宗
朝始有里行之名,高宗时方置内供奉及里行官,皆非正官也。开元初,又置御史
里使及侍御史里使、殿中里使、监察里使等官,并无定员,让与里行同。穆思泰、
元光谦、吕太一、翟章并为里使,寻省。建中三年九月,御史台请置推官二人,
常与本推御史同推覆。奉敕依)。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
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三
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
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制覆囚,则与刑部尚书平阅。行幸,乘辂车
为导。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
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无正员,止为兼官。中丞除正员外或带他官者,尚
书则曰某官兼御史中丞,丞、郎则曰御史中丞兼某官,给事中、谏议则曰某官权
御史中丞事。次有知杂御史一员,副中丞判台事。三院多出外任,风宪之职用他
官领之。太平兴国三年,以张巽为监察御史,正名举职自此始也。唐制,御史不
专言职。至天禧中,始置言事御史。唐朝有御史里行。至景中始置,以处御史
之官卑者。唐仪,台案有六监司。元丰三年,李定请复六察,於是以御史专领六
察(元丰三年,御史台言:“请以吏部及审官东西院、二班院隶吏察,户部、三
司及司农寺隶户察,刑部、大理寺、审刑院隶刑察,兵部、武学隶兵察,礼祠部、
太常寺隶礼察,少府、将作等隶工察。”从之)。其後大正官名,不除大夫,检
校官带宪衔者亦除去(自国初至元丰中,检校官多带宪衔,有检校御史大夫者,
至是亦罢之)。以中丞为长,知杂御史为侍御史,言事官为殿中侍御史,六察官
为监察御史。旧以中丞兼检理使,殿中侍御史兼左、右巡使(左、右巡使分纠不
如法者,文官违失,右巡主之;武官违失,左巡主之),监察御史兼监察使,至
是使名悉罢。
容斋洪氏《随笔》曰:“嘉六年,司马公以修起居注同知谏院,上章乞立
宗室为继嗣。对毕,诣中书,略为宰相韩公言其旨。韩公摄飨明堂,殿中侍御史
陈洙监祭,公问洙:‘闻殿院与司马舍人甚熟。’洙咎以‘顷年曾同为直讲’。
又问:‘近日曾闻其上殿言何事?’洙答以‘彼此台谏官不相往来,不知言何事’。
此一项温公私记之甚详。然则国朝故实,台谏官元不相见。故赵清献公为御史,
论陈恭公,而范蜀公以谏官与之争。元丰中,又不许两省官相往来,鲜于子骏乞
罢此禁。元中,谏官刘器之、梁况之等论蔡新州,而御史中丞以下皆以无章疏
罢黜。靖康时,谏议大夫冯论时政失当,为侍御史李光所驳。今两者合为一府,
居同门,出同幕,与故事异。”又曰:“台、谏不相见,已书於《续笔》中,其
分职不同,各自有故实。元丰中,赵彦若为谏议大夫,论大臣不以道德承圣化,
而专任小数,与群有司校计短长,失具瞻体。因言门下侍郎章子厚、左丞王安礼
不宜处位。神宗以彦若侵御史论事,左转秘书监。盖许其论议,而责其弹击为非
也。元初,孙觉为谏议大夫,是时谏官、御史论事有分限,毋得越职。觉请申
《唐六典》及天禧诏书,凡发令造事之未便,皆得奏陈。然国史所载,御史掌纠
察官邪,肃正纪纲,谏官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
至百司事有失当,皆得谏正,则盖许之矣。唐人朝制,大率重谏官而薄御史。中
丞温造道遇左补阙李虞,恚不避,捕从者笞辱。左拾遗舒元褒等建言:‘故事,
供奉官惟宰相外无屈避。造弃蔑典礼,辱天子侍臣。遗、补虽卑,侍臣也;中丞
虽高,法吏也。侍臣见陵,法吏自恣,请得论罪。’乃诏台官、供奉官共道路,
听先後行,相值则揖。然则居此二雄职者,在唐日了不相谋云。”
中兴前,又有三京留司御史台,管句台事各一人,以朝官以上充。掌拜表行
香,纠举违失。
石林叶氏曰:“两京留台皆有公宇,其榜曰御史台。旧为前执政重臣休老养
疾之地,故例不事事。皇,吴正肃公为西京留台,独举其职。时张尧佐以宣
徽使知河南府,郡政不当,有诉於台者,正肃即为移文诘之。尧佐皇恐奉行,不
敢异。其後司马温公熙宁、元丰相继为者十七年,虽不甚预府事,然亦守其法
令甚严,如国忌行香等,班列有不肃,亦必绳治。自创置宫观後,重臣不复为,
率用常调庶官,比宫观给使请俸差优尔。朝廷既但以此为恩,故来者奔走府廷,
殆与属吏无异矣。”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秦官(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汉因之,位上卿、银印青绶,
掌副丞相。故事,选郡守相高第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汉旧仪》:“拜
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後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拜御史大夫,二千石赞,
左右郎将授印。”)。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成帝欲修璧雍,通三公官,
故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秩比丞相(御史大夫月俸四万)。哀帝建
平二年,朱博奏请罢大司空,以御史大夫为百僚师,帝从之,遂复为御史大夫,
皆宰相之任(事具《宰相篇》)。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凡为御史大夫,而丞
相次也,其心冀幸丞相物故(物,无也。故,事也。言无所复能於事),或乃阴
私相毁害,欲代之(见《史记》。又曰:郑弘为大夫,守之数年不得。匡衡居之,
未满而丞相死,即代之)。後汉初,废御史大夫(更始至长安,以隗嚣为御史大
夫。建元元年,光武东巡泰山,以张纯视御史大夫,从封禅,礼毕罢)。至建安
十三年,罢三公官,始复置之,以郗虑居焉(华歆亦为之),不领中丞,置长史
一人。魏黄初二年又改御史大夫为司空,末年复有大夫。而吴有左、右焉(《晋
书》曰“魏以司空何曾为晋国丞相,以王沈为御史大夫”是也。吴孙休以丁密、
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晋初省之。此皆为三公,非今御史大夫也(今御史大
夫,即汉以来御史中丞是也。後代或置大夫,皆中丞之互名,非汉曰大夫之任。
惟刘聪僭号,置御史大夫亚於三公,颇似汉制也)。唐制,大夫一人,正三品,
其属有三院(见《御史台门》)。大事奏裁,小事专达。凡有弹劾,御史以白大
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韦思谦为御史大夫,性謇谔,颜色庄重不可犯,
见王公未尝屈礼。或以为讥,答曰:“耳目官固当特立,雕鹗鹰岂众禽之偶?
奈何屈而狎之!”御史大夫李承嘉尝召诸御史责曰:“近日御史言事不白大夫,
礼乎?”萧至忠曰:“故事,台官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自弹事。
若先白大夫而许,则弹大夫者不知白谁也!”)。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自国初至元丰中,检校官多带宪许,有检校御
史大夫者。官制行,并除去)。元丰更官制,神宗欲以司马光为之,宰相蔡确、
王以为不可,遂止,卒不除人。
石林叶氏论(见《散骑》)。
○中丞
初,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亦谓中丞为御史中执法
(汉高帝诏征贤良,御史大夫下相国,相国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晋灼
曰:中执法乃中丞也)。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汉中丞有石室以藏秘
书、图谶之属。以其居殿中,故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员,受
公卿奏事,举劾案章,盖居殿中察举非法也。及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而中丞出
外为御史台率,即今之御史大夫任也(自此以後,并如今御史大夫也)。《周官》
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理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又其任也(《周礼》
“少宰”注曰:若今御史中丞。)初,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置长吏,而中丞官
职如故。武帝时,以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
督二千石下至黑绶(汉中丞,故二千石为之,或选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出为二
千石)。哀帝元寿二年,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至後汉光武复改为中丞。两梁
冠、铜印青绶。与尚书令、司隶校尉,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
言其尊也。凡中丞以下,并文官,属少府(以下谓侍御、侍书等官)。魏初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