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4章

文献通考1-第14章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君不厚所资而害所养,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家给然後敛馀财。今督敢促迫,
蚕事方兴而输缣,农功未艾而敛,有者急卖而耗半直,无者求假费倍。定两税
之初,期约未详,属征役多故,率先限以收。宜定税期,随风俗时候,务於纾人。”
其五曰:“顷师旅亟兴,官司所储,唯给军食,凶荒不暇振救。人小乏则取息利,
大乏则鬻田庐。敛获始毕,执契行贷,饥岁室家相弃,乞为奴仆,犹莫之售,或
缢死道途。天灾流行,四方代有。税茶钱积户部者,宜计诸道户口均之。麦熟
则平粜,亦以义仓为名,主以巡院。时稔伤农,则优价广籴,贵而止;小敛则
借贷。循环敛散,使聚幸灾者无以牟大利。”其六曰:“古者,百亩地号一夫,
盖一夫授田不得过百亩,欲使人不废业,田无旷耕。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
居,依强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京畿田亩
税五升,而私家收租亩一石,官取一,私取十,穑者安得足食?宜为定条限,裁
租价,损有馀,优不足,此安富恤穷之善经,不可舍也。”贽言虽切,以谗逐,
事无施行者。
    河南尹齐抗复论其弊,以为:“陛下行两税,课纳有时,贪暴无所容奸,二
十年,府库充刃。但定税之初,钱轻货重,故陛下以钱为税。今钱重货轻,
若更有税名,以就其轻,其利有六:吏绝其奸,一也;人用不扰,二也;静而获
利,三也;用不乏钱,四也;不劳而易知,五也;农桑自劝,六也。百姓本出布
帛,而税反配钱,至输时复取布帛,更为三估计折,州县升降成奸。若直定布帛,
无估可折。盖以钱为税,则人力竭而有司不之觉,今两税出於农人,农人所有,
唯布帛而已。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又有鼓铸以助国计,何必取於农人哉!”
疏入,亦不报。
    东莱吕氏曰赋:“役之制自《禹贡》始,可见《禹贡》既定九州之田赋,以
九州之土地,为九州之土贡。说者以谓有九州之土贡,然後以田赋之当供者,市
易所贡之物。考之於经,盖自有证。何者?甸服百里赋纳总,至於五百里米,自
五百里之外,其馀四服米不运之京师,必以所当输者土贡於天子。以此知当时贡、
赋一事,所以冀州在王畿甸服之内,全不叙土贡,正缘已输粟米。以此相参考,
亦自有证。盖当时寓兵於农,所谓贡赋,不过郊庙宾客之奉,都无养兵之费,故
取之於畿甸而足。自大略而言之,三代皆沿此制,夏后氏五十而贡,商人七十而
助,周人百亩而彻。三代之赋略相当,《周官》所载,九畿之贡而已。九州之贡
所谓出者半,或三之一,或四之一,或以半输王府,或以二之一输王府,或以四
之一输王府。所谓土贡未必能当贡赋之半,留之於诸侯之国,以待王室之用,皆
是三代经常之法。所谓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师,说者以为二千五百人为
师,亦是一时权时之役。所谓经常之役,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豳诗所谓‘我稼
既同,上入执宫功’,皆是经常之役法如此。用兵军役寓之井赋乘马之法,无事
则为农,有事则征役。至汉有所谓材官,践更、过更、卒更三等之制,当时有干
戈之征。及至魏晋,有户调之名,凡有户者出布帛,有田者出租赋。後魏亦谓之
户调,在後魏以一夫一妇出帛一疋,在北齐则有一床半床之制,已娶者则一床,
未娶者则半床。当时有户调之名,然役法尚存古制。但至南北朝,增三代之三日
至於四十五日。自汉至南北朝,其赋役之法如此。至唐高祖立租庸调之法,承袭
三代、汉、魏、南北之制,虽或重或轻,要之规摹尚不失旧。德宗时,杨炎为相,
以户籍隐漏,徵求烦多,变而为两税之法。两税之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复见。
然而两税在德宗一时之虽号为整办,然取大历中科徭最多以为数,虽曰自所税
之外并不取之於民,其後如架,如借商,如除陌,取於民者不一,杨炎所以为
千古之罪人。大抵田制虽商鞅乱之於战国,而租税犹有历代之典制,惟两税之法
立,古制然後扫地。要得复古,田制不定,纵得薄敛如汉文帝之复田租,荀悦论
豪民收民之资,惟能惠有田之民,不能惠无田之民。田制不定,虽欲复古,其道
无由。兵制不复古,民既出税赋,又出养兵之费,上之人虽欲权减,兵又不可不
养。兵制不定,此意亦无由而成。要之寓兵於农,赋役方始定。”
    按:自秦废井田之制,隳什一之法,任民所耕,不计多少,於是始舍地而税
人,征赋二十倍於古。汉高祖始理田租,十五而税一,其後遂至三十而税一,皆
是度田而税之。然汉时亦有税人之法。按汉高祖四年,初为算赋,注:民十五以
上至六十五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七岁至十五出口赋,人钱二十,此每岁所
出也。然至文帝时,即令丁男三岁而一事,赋四十,则是算赋减其三之二,且三
岁方徵一次,则成丁者一岁所赋不过十三钱有奇,其赋甚轻。至昭、宣帝以後,
又时有减免。盖汉时官未尝有授田、限田之法,是以豪强田连阡陌,而贫弱无置
锥之地,故田税随占田多寡为之厚薄,而人税则无分贫富。然所税每岁不过十三
钱有奇耳。至魏武初平袁绍,乃令田每亩输粟四升,又每户输绢二疋、绵二斤,
则户口之赋始重矣。晋武帝又增而为绢三疋、绵三斤,其赋益重。然晋制男子一
人占田七十亩,女子及丁男丁女占田皆有差,则出此户赋者亦皆有田之人,非凿
空而税之,宜其重於汉也。自是相承,户税皆重。然至元魏而均田之法大行,齐、
周、隋、唐因之。赋税沿革微有不同,史文简略,不能详知,然大概计亩而税之
令少,计户而税之令多。然其时户户授田,则虽不必履亩论税,只逐户赋之,则
田税在其中矣。至唐始分为租、庸、调,田则出粟稻为租,身与户则出绢布绫锦
诸物为庸、调。然口分、世业,每人为田一顷,则亦不殊元魏以来之法,而所谓
租、庸、调者,皆此受田一顷之人所出也。中叶以後,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
不能禁其卖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
按籍而徵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又况遭安、史之乱,丁口流离转
徙,版籍徒有空文,岂堪按以为额?盖当大乱之後,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
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
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但立法之初,不任土所宜,输其所有,乃计
绫帛而输钱。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遂至输一者过二,重为民困。此乃掊刻
之吏所为,非法之不善也。陆宣公与齐抗所言固为切当,然必欲复租、庸、调之
法,必先复口分、世业之法,均天下之田,使贫富等而後可,若不能均田,则两
税乃不可易之法矣。又历代口赋、皆视丁、中以为厚薄。然人之贫富不齐,由来
久矣。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
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缪?今两税之法,人无丁、中,以贫
富为差,尤为的当。宣公所谓:“计估算缗,失平长伪,挟轻费转徙者脱徭税,
敦本业不迁者困敛求,乃诱之为奸,殴之避役。”此亦是有司奉行者不明不公之
过,非法之弊。盖力田务本与商量逐末,皆足以致富。虽曰逐末者易於脱免,务
本者困於徵求,然所困犹富人也,不犹愈於庸调之法不变,不问贫富,而一概按
元籍徵之乎?盖赋税必视田亩,乃古今不可易之法,三代之贡、助、彻,亦只视
田而赋之,未尝别有户口之赋。盖虽授人以田,而未尝别有户赋者,三代也;不
授人以田,而轻其户赋者,两汉也。因授田之名,而重其户赋,田之授否不常,
而赋之重者已不可复轻,遂至重为民病,则自魏至唐之中叶是也。自两税之法行,
而此弊革矣,岂可以其出於杨炎而少之乎?
    又按:古今户口之数,三代以前姑勿论。史所载西汉极盛之数,为孝平元始
二年,人户千一百二十三万三千。东汉极盛之时,为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
万七千九百六十(此《通典》所载之数,据《东汉书·郡国志》,计户一千六百
七万九百六则多《通典》五百八十三万有奇,是又盛於前汉矣。)三国鼎峙之时,
合其户数不能满百二十万,昔人以为才及盛汉时南阳、汝南两郡之数。盖战争分
裂,户口虚耗,十不存一,固宜其然。然晋太康时,九州攸同,不可谓非承平时
矣,而为户只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自是而南北分裂,运祚短促者,固难稽据,
姑指其极盛者计之,则宋文帝元嘉以後,户九十万六千八百有奇;魏孝文迁洛之
後,只五百馀万,则混南北言之,才六百万。隋混一之後,至大业二年,户八百
九十万七千有奇;唐天宝之初,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有奇。隋唐土地不殊两汉,
而户口极盛之时,才及其三之二,何也?盖两汉时,户赋轻,故当时郡国所上户
口版籍,其数必实;自魏晋以来,户口之赋顿重,则版籍容有隐漏不实,固其势
也。南北分裂之时,版籍尤为不明,或称侨寄,或冒勋阀,或以三五十户为一户
苟避科役,是以户数弥少。隋唐混一之後,生齿宜日富,休养生息莫如开皇、贞
观之,考之详莫如天宝,而户数终不能大盛。且天宝十四载所上户,总八百
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而不课户至有三百五十六万五千五百。夫不课者鳏寡、废
疾、奴婢及品官有荫者皆是也,然天下户口,岂容鳏寡、废疾、品官居其三之一
有奇乎?是必有说矣。然则以户口定赋,非特不能均贫富,而以长奸伪矣。又
按汉元始时,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千三十六顷,计每户合得田六十七亩百四十
六步有奇;隋开皇时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计每户合得田二顷有
馀。夫均此宇宙也,田日加於前,户日削於旧,何也?盖一定而不可易者田也,
是以乱离之後容有荒芜,而顷亩犹在。可损可益者户也,是以虚耗之馀,并缘为
弊,而版籍难凭。杜氏《通典》以为我国家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
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才比於隋氏,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
隐漏之甚。其说是矣,然不知庸、调之征愈增,则户口之数愈减,乃魏晋以来之
通病,不特唐为然也。汉之时,户口之赋本轻,至孝宣时又行蠲减,且令流徒者
复其赋,故胶东相王成遂伪上流民自占者八万馀口以徼显赏。若如魏、晋以後之
户赋,则一郡岂敢伪占八万口,以贻无穷之逋负乎?陆宣公又言:“先王制赋入,
必以丁夫为本,无求於力分之外,无贷於力分之内。故不以务穑增其税,不以辍
稼减其租,则播种多;不以殖产厚其征,不以流寓免其调,则地著固;不以饰励
重其役,不以窳怠蠲其庸,则功力勤。如是,故人安其居,尽其力。”此虽名言,
然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均是人也,而才艺有智愚之不同;均营生也,而时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