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6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6章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冠华听日本人说过,樱花艳而不俗,美在其纯洁高雅,人置身于樱花丛中,灵魂将会得到 净 化。有一次,乔冠华和一位日本友人开玩笑说,为何樱之国的日本,有些人竟会虐待女性, 并向邻国磨刀霍霍呢?这位朋友哑然,辩解说这些败类不代表日本人民。    
      京都有一座岚山,日本人很爱这个地方,把它呼作“心中的故乡”。乔冠华亦曾慕名前往。 岚山在京都的西部,山清水秀,富有乡野之趣。他沿着山路走着,两旁是森密的翠竹丛林, 石壁上是绿茸茸的青苔,脚步也显得轻盈灵动。他一路上望着清澈的山川,望着两岸的苍松 ,忽然生发出乐而忘返的念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心目中最崇拜两个人:一个是鲁迅,另一个便是郭沫 若。因国内大革命失败,郭沫若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被迫避居日本。所以许多人都想就近 与郭沫若相识。乔冠华早在中学时代,就一直崇拜郭沫若,常常读到他的作品时寝食俱废。 在东京,他打听到郭沫若的地址,前去拜访。    
      郭沫若和夫人安娜住在千叶县市川町国分村267番,地处近郊,四周是田野和树木,风景虽 然单调,但空气是不错的。他的房子是一幢坐北朝南曲尺形的木屋,门号挂着一块“佐藤” 的户名牌。从东京到这里,坐车大约只需半小时左右,乔冠华如期而至,他在门上轻轻地按 了一下门铃,一位身穿和服的日本中年妇女出来开门,她就是郭安娜,她向乔冠华鞠躬致意 ,等乔冠华用流畅的日语道出来意后,她立即表示欢迎。    
      乔冠华迎门而入,只见院落旁边有五六间平房,屋前的凉棚上爬着朱藤,凉棚外有一块空 地,既是花圃又像菜园,里面种了许多花果蔬菜:蔷薇花旁边长着紫苏,大莲花下面结着朝 天辣椒,荷花和蕃茄互为邻里,正中的一簇牡丹周围种着牛蒡和。看得出主人持家有 方。同时,乔冠华也觉得此处宜于读书写作。    
      这时,客厅大门开了,走出乔冠华久仰的郭沫若,两人亲切握起手来,一起步入客厅。尽管 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岁,然而丝毫没有隔阂之感,非常亲切地交谈着。    
      “冠华先生,你来寒舍看我,我得说,他乡遇故知,倍感温暖啊!”郭沫若道。    
      “郭先生,我是仰慕而来,实在太冒昧了。我曾见过先生,在先生演讲时就目睹先生的风采 。今天……”乔冠华道。    
      “哦,我想起来了,那次演讲,多亏大家安排和照顾。要不然,我现在也不知道在哪儿呢。 ”郭沫若的客厅兼作书房,布置很简单,正中挂了一幅他自书的条屏,多的到是书籍和文稿。 郭沫若问起乔冠华学习的情况,鼓励他多读书多翻译,勤思考善分析。    
      在外人看来,这两位像多年的知友在海阔天空般地交谈:乔冠华谈了他当年读《女神》、读 《创造》杂志的心境,谈他对郭沫若诗歌、散文、考古论著的体会;郭沫若称赞乔冠华年轻 有为,前途无量,谈到他在日本的感受……    
      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郭沫若介绍乔冠华不妨到东洋文库去走走。乔冠华告辞时,天空 出现一道彩虹,把苍穹照得倍加绚烂,郭沫若紧握着乔冠华的手说:    
      “冠华,你才思敏捷,见解独到,实在是旷世奇才呀!”    
      乔冠华连忙说:“先生过奖了,先生今天下午的一席谈话,后生终身难忘。”    
      乔冠华是个达观的乐天派,又学识渊博,谈锋甚健。在东京,他结交了不少中国留学生,    
      其中有张友渔、林林、钟敬文等人。张友渔(1899…1992),曾任《世界时报》主笔,国共谈 判中共代表团顾问,建国后任天津市副市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林林和钟敬文都在早 稻田大学留学。林林,学名林仰山,福建诏安人,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全国政 协委员。当时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的林林正是个“海涅迷”,也参加了学生会的活动。后来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早年与鲁迅熟稔。这 时正在研究所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乔冠华多次到他的宿舍去看他,聊聊哲学、时事什么的 ,谈得很投机,当然主要听乔冠华谈,这个人给朋友们的感觉,仿佛浑身上下都会挥言开来 ,充满整个屋里,无法尽述那种神秘、苍茫、悠扬、跌宕……    
      钟敬文的屋里挂着郁达夫用红色笺纸写的一首诗,是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赠送给钟敬文 的,乔冠华每次去都要看一阵,似乎很感兴趣。    
      东京帝国大学师生中秘密的日本共产党组织,有个名叫三浦的日共党员,同乔冠华很友好, 他们常在一起讨论国际时事,学习日共中央的有关文件。乔冠华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反对日本 侵略中国的秘密宣传活动。    
      1935年春,正是樱花怒放的季节。有一天三浦约乔冠华去郊外见面。乔冠华去了约定的 地点,他装着观赏樱花的样子,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三浦,他正在着急,突然窜出两个便衣警 察,一把把他抓住了。 警察发问:“老实说,你在这里干什么?”    
      乔冠华答:“我在等朋友。”    
      警察又问:“你朋友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乔冠华答:“中国人。”    
      警察厉声喝道:“不对。是日本人,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    
      “我告诉你,叫三浦。跟我们走!”说着就把乔冠华抓走了。    
      原来,警察局已把三浦逮捕了,得知乔冠华与他关系很好,因而也对乔冠华产生怀疑。乔冠 华被捕以后,被关在密不透风的地下室。这里关的有小偷,也有政治犯,几十个人挤在一小 间房子里,晚上睡觉腿也伸不直。    
      乔冠华被关押以后,警察到他的住所进行搜查。在他每天看的一堆《朝日新闻》报纸里,搜 到一份日共中央关于当前形势的报告。于是,警察又来提审乔冠华,追查乔冠华与三浦究竟 是什么关系?    
      乔冠华见他们并不知底细,便说:    
      “我和三浦只是朋友关系,他约我去郊外赏樱花,他却没有来,别的什么不知道。”    
      警察又追问他:“日共中央的报告是怎么到你手里?”    
      “报纸是在街上买的,里面夹的东西不知道。”乔冠华搪塞道。    
      乔冠华的许多朋友在他被捕后,觉得警察随意捕人,蛮横无理,曾发起营救,声援乔冠华。日本警察将乔冠华关了两个星期,乔冠华质问他犯了什么罪?警察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 ,他们感到实在查不出什么名堂,但认定他是危险分子,决定将他驱逐出境。并派人押送乔 冠华上船。时在1935年樱花凋谢之时。    
      离开日本时,乔冠华的许多同学与朋友为他送行,欢送场面十分感人,他们一面安慰乔冠华 ,并向他赠送纪念品,都为失去一位志向高远的青年而深感惋惜。船行离已久,送行的人久 久不愿离去,乔冠华噙着热泪,挥手告别。    
    


第二部分第4节 负笈日德(3)

    乔冠华被迫离开日本,又回到了上海,仍住在侄儿家里。一天,他在街上遇见了同学颜 正平,颜得知他的处境后,劝他到北平,说可以先住在颜家,再想办法。    
      这年夏天,乔冠华回故乡探望父亲后,应约来到北平,找到颜正平。这时,母校清华大学已 经放暑假。    
          
      乔冠华非常关心母校,又来到清华大学。许多老师看到高材生回来,十分欢迎,让他临时住 在学生宿舍。    
      偌大一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荫匝地,花开绿丛,蝉鸣 高枝;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里的荷花,衬着翠绿的绿叶正吐出红艳,远处的西山的紫气仍 旧忽隐忽现。风光虽美,乔冠华却无心欣赏,他正在思考未来,出路在哪儿。他听说中德有 个留学生交流计划,不如先去找恩师金岳霖先生问个究竟。    
      乔冠华急匆匆地来到金先生家里,还未坐定,就问金先生。金先生告诉他,原来,在今年(1 935年)的假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DAAD)签订了协议:双方互 派留学生,路费制装费自理,食宿费相互付给(中国每月30块大洋,德国120马克)。这一计 划就从当年实行。德方给清华的哲学系只有一个名额,金岳霖竭力怂恿乔冠华提出申请,攻 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    
      由于金岳霖等先生的推荐和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冯友兰先生的支持,乔冠华的申请被 批准了。 这次清华留德学生一共只有6人,包括外文系的季羡林、物理系的王竹溪等人。    
      当时的北平没有外国领事馆,办理出国护照的签证,必须到天津去。于是乔冠华与季羡林联 袂乘火车赴俄、德两个领事馆去请求签证,因为到德国要从苏联过境。手续并不复杂,领馆 的签证官员,只简单地问了几句话,含笑握手,并祝他们一路顺风。回到北京,他们整理行 李,告别师友,准备出发了。    
      8月31日,乔冠华来到前门火车站,登上北去的火车。中国到欧洲是一个漫长的路途,因为 当时没有飞机,海路遥远又麻烦,最简便的路程就是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不过这是一条 万里征途,只要有耐心,终会达到目的地。    
      车到了山海关,要进入“满洲国”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明明是在中国自己的国土上,却 要停车下去办理入“国”手续,乔冠华很反感,不过也无法抗拒。填完表格后,还要缴纳手 续费三块大洋。这三块大洋是一个人半月的饭费,他和季羡林他们都有点舍不得。季羡林记 得,既要入境,就必须缴纳,这个“买路钱”是省不得的。万般无奈,掏出三块大洋,递了 上去,脸上尽量不流露出任何不满的表情,说话更是特别小心谨慎。前去是一个布满了荆棘 的火坑,这一点他们谁都清楚。    
      幸而没有出什么麻烦,他们又登上火车,顺利过了“关”。翌日早晨到了哈尔滨。他们在那 住 了几天,采购了食品之类的东西,顺便游览了城市风光。随后又登上了苏联经营的西伯利亚 火车,时间是9月4日。    
      车上的生活既单调又有趣。每当无聊的时候,乔冠华就凭窗远眺,车外的风景不断变化,有 一望无际的千里草原,又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辽阔神奇,给乔冠华留下深刻的 印象。    
      乔冠华一行6人,分住两间屋,但一般都是挤坐在一间车厢里,大家聚在一起,上天下地, 神侃一通,接触未几,便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大家都是二十三四岁的大男孩,阅世未深 ,每个人眼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闪耀着七彩的霞光。他们的眼睛是亮的,心是透明的, 说起话来,一无顾忌,二无隔阂,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