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49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49章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发表5天之后,即7月19日,中国方面便以中共中央发言人的名义发表了一 篇声明, 认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一篇绝妙的反面教材”,并表示 ,“它的观点是我 们不能同意的”,“中共中央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澄清和评论”。 根据中央的指示,反修文稿起草 班子立即投入起草反驳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的工作。 乔冠华和起草小组成员一起认真地研究了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并把它的论点摘出来,加 以分类, 然后针对这些论点,拟定准备批驳文章的题目。当时他们拟了有十几个题目,其中 有关于分歧的由来 、关于斯大林问题、关于南斯拉夫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于民族 独立运动问题、关于各国工 人运动的战略策略问题、关于和平共处总路线问题、关于社会主 义国家关系问题、关于中苏关系问题 、关于分裂主义问题、关于维护国际共产主义团结问题 、关于国际群众团体问题,等等。列出题目后 ,就分头准备。    
      其时,这个写作班子领头负责起草工作的除了乔冠华,还有吴冷西、姚溱、范若愚、王力。 他们每个 人还带了一两个助手,帮 助起草工作。大家分工,各自负责一个或两个题目,分先后次序起草。另外 还由中宣部、 中联部分担 几个题目。大家平行作业,哪个稿子搞好了就送中央审查。中央审查的程序 ,一般是先由邓 小 平主持开会,把反修文稿起草小组成员召集起来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加以修改, 经邓小平 认可后再送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拿到由毛泽东 召集 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全体会议上讨论定稿。    
      8月初,毛泽东主持召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如何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毛泽东、刘少 奇强调,写 作班子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开信》,要把苏方论点开列出来,苏共其他决议、声 明、讲话、文章等中 的论点也综合研究,分类综合,逐一批判。写作中要引经据典(对马恩 列斯如此,对赫鲁晓夫也如此) ,但力求正确,不能有差错,要使别人驳不倒。同时要求尽 可能早点评论完,不能拖得太久,因还有 其他论战。但不能因求快而草率,要好中求快。现在,根据已经公布的材料显示,我方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九篇文章,都是先由中央 反 修文稿 起草小组起草,然后经政治局常委讨论修改,最后由毛泽东审定。毛泽东对这九篇文 章,提了许多重 要意见,作了许多重要的修改。    
      乔冠华以中央反修文稿起草小组副组长的身份,自始至终参加了“九评”的撰稿、修改工作 。其中“ 四评”发表以后,因吴冷西率团出访朝鲜,由乔冠华接手继续主持起草工作。就在中苏两党论战进入“高潮”的时候,赫鲁晓夫被解职的消息公布了,世界各国,尤 其是各国的共 产党人纷纷发表讲话、声明 、决议、文章等,表明他们对此事的态度。不过,各国党的反应虽然都值 得注意,却都不如 中国共产党的反应那么令人注目。原因很简单:在国际共运中,中共是仅次于苏共 的第二大 党;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国又是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大国,中共不仅带头反对苏共领导的“ 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是反对最激烈的党。中共中央获悉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0月16日凌晨,苏共中央的公报发表之前,中共 的广大党员、干部和 人民群众则是在苏共的公报发表之后。然而,不论是上层领导人,还是 下层群众,当时都对此消息感 到“欢欣鼓舞”、“大快人心”。    
      更凑巧的是,就在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宣布解职的同一天,即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试爆 了第一颗原 子弹。这件事本来与赫鲁晓夫下台并没有直接联系,它们同时发生完全是巧合, 但由于赫鲁晓夫曾反 对过中国制造原子弹,这两件事便被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双 喜临门”,更增添了“喜庆” 的气氛。有很多干部、群众甚至说,中国的原子弹把赫鲁晓夫 轰下了台。不过,更多的干部、群众则 认为: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动的“反修斗争”,发 表的“批修文章”把赫鲁晓夫赶下了台,“毛主 席真伟大”!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看法虽然不像一般的干部、群众那么简单,但也同大家 一样感到 十分高兴,他们认为,赫鲁晓夫的下台是他“倒行逆施”、“干尽坏事”的 必然下场,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伟大胜利”等等。所不同的是,中共中央领导人比一般干 部、群众想得“更深”、“更远” 。前面提到,中国这时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而为此起草中国政府声明的任务便是 由乔冠华等人 完成的。吴冷西告诉我们:赫鲁晓夫被解职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全 体 会议14日决定的,“ 当时没有发表公报,16日才公布。也凑巧,我国第一个核装置也在10月 16日试爆成功。我国政府当天 晚上发表声明,同赫鲁晓夫下台的消息一同刊登在10月17日《 人民日报》的第一版上。当时许多人都 争相传说,是我们的原子弹把赫鲁晓夫轰下台了。“其实,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周总理经中央批准下令在16日试爆第一个原子装置。周在14日 下午紧急 通知我、乔冠华和姚溱三人,晚上到他惯常住的钓鱼台6号楼去起草文件。    
      “14日晚饭后,我们三个人到6号楼去。周总理对我们说,现在叫你们来,是要起草一个关 于我国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的政府声明和新闻公报。我们决定何时爆炸原子弹(准确说应叫做 原子装置)主要是要看 天气情况。根据气象预报,后天天气比较好,爆炸大致不成问题,至 于几点钟起爆,还要看现场的情 况。不过今天晚上你们就得准备好这两个稿子。“接着,总理概括地介绍在苏联方面撕毁协定、撤回专家之后,我国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的 经过,着 重谈到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核武器的政策。他还交待了声明里要讲几个什么问题 ,然后就叫我们起 草。    
      “我们根据总理的指示,到午夜过后不久,把这两个文件都起草出来了。    
      “总理看了我们起草的稿子以后比较满意,认为只做个别文字修改就可以送毛主席审定。他 对我们说 ,你们秀才真是快手,现在犒劳犒劳你们,请你们吃我家乡的双黄蛋煮挂面。总理 说,双黄蛋是我家 乡淮安特产,一蛋两个蛋黄。我们现在就是加快研制两弹,一个圆的,就 是后天试爆的原子弹,一个 是长的,就是导弹,正在研制中。‘弹’、‘蛋’谐音,所以请 你们吃双黄蛋。    
      “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苏方宣布赫鲁晓夫下台的公报在15日深夜(北 京时间是 16日清晨)也发表了。于是17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同时登载了这两件事,强烈 地给人以双喜临门的 印象。”吴冷西:《十年论战》(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 999年5月版,第831~833页。    
      中共中央认为赫鲁晓夫的下台“一件好事”,采取了一个重大举措 ,就是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共中央 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率领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祝贺 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并倡议各社会主义国 家都派党政代表团赴苏祝贺。周恩来当时曾就这 一决定,对时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的余湛解释说 :今年不是大庆,苏联也没有邀请,我 们本可不派代表团去。但为了解苏联新领导的真实意向,寻求 团结对敌的新途径,我们还是 决定主动派代表团赴莫斯科祝贺,并倡议各社会主义国家也派党政代表 团去祝贺,借此机会 同苏联新领导直接接触,交换意见。即使此行取不到预期结果,也可表明我党谋 求中苏团结 对敌的诚意。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政治步骤。    
      《新中国外交风云》,世界知识 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作为中国外交部的领导成员,乔冠华参与了六十年代中苏交锋的整个过程,个中成败得失, 自有历史 给予评说。    
      这一时期,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于兆力”署名,发表在《红旗》杂志上的国际述评,这些 文章便是 乔冠华、姚溱、王力三人的集体创作的。“于兆力”,是一个“三合一”的笔名。 “于”是乔冠华, 他在解放前重庆时写国际评论时用的笔名是“于怀”;“兆”是姚溱的姓 的半边。“力”便是王力的 “力”。在1963年到1964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支持美国黑人反对美帝国主义种族歧视的正义 斗争的声明》 (1963年8月8日)、《反对美国吴庭艳集团侵略和屠杀越南南方人 民的声明》(1963年8月29日)、《支 持刚果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声明》(1964年11月28日)、 《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的声明》 (1965年5月12日)、以及《支持巴拿马人民反美 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1964年1月12日)、《支持日本 人民反美爱国正义斗争的谈话》( 1964年1月27日)等,这些声明和谈话,无不浸透着乔冠华以及“秀才 班子”成员的心血。对乔冠华等同志在当时的辛勤工作,新华社记者崔奇深情地追忆道:    
      冠华同志,就年龄讲是我的长辈,就工作讲是我的领导,但就个人交往讲 ,他确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朋友,是一位“与周公瑾交,若饮醇自罢,不觉自醉”那样的胸怀坦荡的友 人。    
      当年国际外交和国际宣传是在中央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的,周总理并责成冠华同志和外交部 、中联部其他领导同志关心、协助和指导人民日报的国际宣传和国际评论,在那些岁月我同冠华同 志的工作 接触和个人接触都比较多,所以才有上述的那种感受。    
      冠华同志早在年轻时就以文才著称,但他没有那种恃才傲物,文人相轻的毛病。他和同辈的 外事宣传部门的其他负责同志相处得很好,工作上合作得很融洽。我在参加讨论中央布置的许多 重要文章 和文件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对别的同志主持起草的稿子,冠华总是很认真也很坦率地提 出他的 建议和意见,当别的同志对他主持起草的稿子提出这样或那样意见时,他也总是认真地考虑之。 有时 讨论之后,他对他主持的写作小组的同志说:“莫慌,莫慌,按照大家的意见,咱们还可以设计另 一 种思路。”    
      有一次中央在北戴河开会,布置冠华同志和几位中央的“秀才”们起草一个国际文件,未能 通过,经 胡乔木同志接手改写后,大家都满意了。当时冠华说了一句话:“写文章,搞文件,我们十个 也顶不 了一个胡乔木”。解放前,乔冠华和胡乔木都以“乔木”笔名发表文章,并称南北二 乔。上述那句话 出于冠华同志之口,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崔奇:《忆乔冠华二三 事》,载《我与乔冠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261~262页。    
      1965年1月9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先生,乔冠华夫妇在座。据斯诺回忆:“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