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31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31章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他对那个论点并没有懂,我说弄清楚了当然是反驳了他,也就等于 把他的中心根据推翻了,对他的全部意见都否定了。    
      他还说,问题是不简单,杨晦(1899…1983),剧作家,文学理论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长期从 事创作 、翻译和教学工作,并曾与郭沫若一起为《文汇报》编《新文艺》周刊。后去香港。建国后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到香港告诉他,学生们相信他们的并不是 多数 。那时,我的反批评还没有发表,杨晦说的‘并不是多数’,不过是‘很少’的客气话而已 。……”    
      胡风:《关于乔冠华》,见《胡风遗稿》,第85~86页,山东友 谊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胡风的这段忆述,其实是在狱中被指令写的交代材料, 在当时的“语境”下,有些话可能说得言过其实,不过不能因此否认它的史料价值。从这里 至 少可以看出,从那时起,乔冠华与胡风已存在了隔阂,而这种认识的分歧,于这对已有多年 友谊的朋友来说,不免使人感到惋惜与遗憾。    
      那天聚餐谈话完毕,乔冠华依然十分客气,夜深时,仍然一个人送胡风回去,他一直送到了 马路中间,俟胡风上电车才离去。在路上,乔冠华向胡风介绍了他在北平军调部时,曾去延 安一次,透露了在与胡乔木散步谈天时,胡乔木对周扬的工作不满,希望文艺上能打开一个 新的局面。胡风听了乔冠华的这番话,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似乎“对我的批评是为了把我的 问题解决了,大家一同努力把文艺运动推进,完全是好意”。    
      大概又过两三天,周而复去胡风临时借住的一家小旅馆,接他回到了乔冠华他们所 住的公寓 去住了。    
      潘汉年过来拜访了胡风,事先可能与乔冠华商量过,他竭力安抚胡风,希望振作起 来。    
      胡风没有主动去找乔冠华,而乔冠华来看胡风,与他闲谈叙旧。胡风“模糊地记得他来过两 次,一次谈到我过广州时的两句诗‘两代英雄流血地,熙熙攘攘了无痕’(‘两代英雄’指 ‘黄花岗’和‘广暴’),只有这两句没有续成。我写下夹在桌子上的书里,我不在时他来 看到了。一次谈到从美国回来的心理学者曹日昌。我不谈文艺理论问题,他当然只有放开了 。”    
      胡风:《关于乔冠华》,见《胡风遗稿》,第87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9 月第1版。    
      胡、乔两人此时还是有点隔膜的。    
      胡风在香港逗留时间不长。离香港前一天,新华社的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发表了。 当天晚上,乔冠华来看他,为他送行。两人交谈中,提到献词时,乔冠华说,一定是小胡( 指胡乔木)写的。胡风对中央负责人了解不多,自然以为乔冠华的猜测是有根据的。    
      握手告别时,胡风对乔冠华说,“以后大概见面的机会少了……”乔冠华似乎皱一下眉 头,立 即做出一个不以为然的抱歉的表情,意思是,革命胜利了,何至于连朋友都不见面呢?胡风 的本意却是说,革命胜利后,乔的工作一定会更忙,两人工作不同,地位悬殊,当然不容易 见面了。而乔冠华将胡风的话误解为,两人发生了争论,他不想再见到胡风了,所以才会流 露出这样的表情。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各界发布了二十三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号 召 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 、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团结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没有反动 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当即受到了得到了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 海外华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其时居留在香港的各民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约有三四百人,他们都将离港进入解放区。根 据中央的指示,在香港的中共负责人方方、章汉夫、潘汉夫、连贯、夏衍和乔冠华等,经过 仔细研究,为了不引起人注意,决定采取分批护送,并派熟悉旅途情况的同志随船护送。    
      乔冠华参加了民主人士离港北上的许多筹划工作,沈钧儒、谭平山、蔡廷锴、章伯钧、郭沫 若、马叙伦、许广平、陈其尤、李济深、茅盾、朱蕴山、章乃器、陈叔通、叶圣陶、马寅初 、沈体兰、傅彬然、刘尊棋、宋云彬、柳亚子、徐铸成、赵超构、郑振铎、包达三 、王芸生、曹禺、黄炎培、盛丕华等众多人士,都安全抵达解放区。    
      这时,后来成为乔冠华岳父的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钊也在香港。他是1949年在北平参加国 共谈判,因南京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致使和谈破裂后,对国民党完全失望,决 定不回南京,而去香港的。章士钊在香港住了一小段时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开会前,于当 年8月启程离港。    
      和章士钊一起回北京的那批民主人士,正是由乔冠华带队的。章士钊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对年轻有为的乔冠华评价很高,认为他很有才华;乔冠华也很尊重年高德昭的章士钊。    
      他们是搭乘苏联船只取道青岛、大连,转赴北京的。踏上轮船,大家心情十分激动 目的地是即将建国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    
          
      船上满载着浪漫的观乐气氛,彼此有一种共同的感觉:我们正迈向光明的时代,即将投身无 限美好的新中国。    
      启程那天,日丽天和,风平浪静,黄昏时大家不约而集,在甲板上欣赏那金碧辉煌的满天霞 光,浩淼无边的旷阔海景,谈笑风生。晚上还在船厅里举行了联欢会。旅途中,大家的情绪 都很亢奋,乔冠华的话特别多,而人们也很愿意倾听他的高谈阔论。    
      登陆后,乔冠华一行直奔北平。那时神州大陆经过多年的漫天战火,满目疮痍,他们一路乘 敞篷车,住骡马店,坐战巍巍气咻咻破旧火车,时走时停,不断给南下的兵车让路。然而, 他们一直是快乐和兴奋的,因为大家是行进在解放了的大地上。    
    


第四部分第11节 投身外交(1)

    由乔冠华带队并护送的民主人士于1949年9月顺利到达北平。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会议的有 多党派、团 体、无党派人士及特邀代表共六百多人。会议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国都 、国歌、国旗,还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宣言,庄严宣告:中国人民 已经战胜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历史,从此       
    开辟 了一个新时代。    
      10月1日下午,在首都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开国盛典。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亲自升起了 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宣告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 政府,并愿与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    
      新中国的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新中国从诞生第一天起,其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一届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在总纲第一条中规定,中国实行的人 民民主专政“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这是向全世界昭告了中国 外交所服务的总目标。基于新中国诞生时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 矛盾带有根本的性质,因此一开始就强调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称之为“ 一边倒”。同时又制定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另起炉灶”的方针。“另起炉灶”方针有其对内和对外两层含义,即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 系和怎样组建新中国的外交队伍的问题。    
      此处内容参阅谢盖显主编:《中国当代外 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关于旧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问题,一般的国际贯例是,当一个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时,新政 府继承旧政府与别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这是指一般的正常的国际关系而言。然而旧中国与西 方列强的关系根本不是正常的平等关系。在中国近现代百年屈辱历史中,西方列强通过不平 等条约给旧中国加上了种种所谓“国际义务”。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各主 要西方大国曾分别发表声明,宣布放弃在华条约特权,并与当时的中国政府签订“新约”以 取代旧条约,但由于当时中国的战争环境以及旧政府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关系,帝国主义在华 特权远未得到彻底肃清,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显然,对 这样的关系如果不加区别全盘继承,将不利于新中国以全新姿态登上国际关系舞台。因此,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制定了一项重要外交政策,即新政府成立后不继承国民党政府 同各国旧有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毛泽东主席将这项 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开展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急需大批外交人才。对于组建新中国的外交队伍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从本质上说,外交同军队一样,都是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为了 造成国际和平环境,以利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从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和新中国独立 自主 对外政策的需要出发,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 须‘另起炉灶’,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甘步师:《周恩来与新中国的外交队伍 建设》,见《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第30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版 。    
      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用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队伍,是一支立场坚定、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 队伍,是一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那么,这些外交干部从哪里来呢?主要的来源是:一是原来在解放军做外事工作的同志,曾 在八路军驻重庆、西安等办事处和驻南京、上海的中共代表团工作的同志,还有在军调部我 方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如李克农、章汉夫、张闻天、王稼祥、王炳南、伍修权、乔冠华、 宦乡、柯柏年、龚澎、陈家康、龚普生、章文晋、张颖等;二是从部队调集一批适宜做外交 工作的同志,如韩念龙、符浩、耿飚、黄镇、姬鹏飞、袁仲贤、王勋平、谭希林、陈权亮、 曹祥仁、倪志亮、彭明治等;三是从文化界和其 他部门调集一些熟悉外事和国际问题的同志 ,如夏衍、戈宝权等;四是选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