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古拉格群岛 >

第284章

古拉格群岛-第284章

小说: 古拉格群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心安理得了。这时我的朋友列·季、科佩列夫从莫斯科写信来 
  说,他凭着这项赦免令在莫斯科警察局争得了临时落户的权利。但 
  是,很快警察局又把他传去了。“你是在同我们搞什么鬼名堂?你 
  并没有同德国人合作过呀!”“是没有。”“那就是说,你一直在苏 
  军中服役?”“是的。”“那么,二十四小时之内你滚出莫斯科去!” 
  当然,我的朋友还是没有走,可是,他写道:“晚上十点之后就有 
  些提心吊胆,一听见大门铃响就担心是来赶我走的。” 
  我可是很高兴:我这里有多好!把手稿藏起来(我每天睡觉 
  之前都把它藏起来)就可以像天使般睡觉了,高枕无忧! 
  呆在这洁净的沙漠地带,我想象着首都那熙熙攘攘、纷乱嘈 
  杂、追求虚荣的生活。那里一点也不吸引我。 
  可是莫斯科朋友们的来信却极力敦促:“你怎么想的?为什么 
  还呆在那里?……应该要求复查你的案件!现在正在复查!” 
  我为了什么呢?……在这里,我可以整小时地观察蚂蚁的生 
  活:它们在我的房基土坯上钻出一个洞来,排着队把自己的货 
  物——一颗葵花子皮搬运进洞储备过冬,它们并没有班长、看守 
  和劳改营的长官管理。忽然,一天早晨,虽然房前扔着不少瓜子 
  皮,可是蚂蚁却不出来了,原来是它们预先就知道今天要下雨。尽 
  管晴朗的天空和阳光没有一点下雨的迹象,但它们却老早就知道 
  了。雨后,虽然天空还布满阴云,可它们却出来劳动了:它们确 
  切地知道今天不会下雨。 
  在这里,在这寂静的流放生活中,我仿佛确切看到了普希金 
  生活的真实道路:他的第一件幸福是被流放到南方来,第二件,也 
  是最大的幸福是流放到原籍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他本应该在那里一直住下去,哪里也不去就好了!不知是什么命运把他又拉到彼得堡去?又是什么劫数推动他结婚的呢?…… 
  但是,凡夫俗子的心很难始终听从理智的声音。一块小木片很难不漂向整个水流流去的方向。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开幕了。关于赫鲁晓夫的报告我们很长时间毫无所知。(到了给科克切列克的人们传达它的时候,也还是对我们这些流放者保密的。我们是从英国B·B·C·电台得知的。)但是,只须普通公开报纸上刊登的米高扬的一句话,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他说,这次代表大会是多少年来“第一次列宁式的代表大会”。我立即明白:我的敌人斯大林倒了,这就意味着我正在起来。 
  于是,我写了复查申请书。 
  春天,便开始取消对触犯第五十八条的全体囚犯的、刑满之后的流放刑了。 
  这时,我才拖着病弱的身躯离开清澈的流放地,进入了混浊的世界。 
  当一个原来的囚徒从伏尔加河东回到了河西,当他乘着火车整日在俄罗斯中部_片片小树林间穿行,这时他会有什么感触?这就不是本章所要写的内容了。 
  同年夏天,我在莫斯科打电话询问检察机关对我的申诉有无答复。接电话的人叫我挂另一个电话,然后我听到了侦查员的声音:他用友好的憨厚语气请我到卢宾卡的机关去谈一下。我来到库兹涅茨桥大街著名的传达室,人们叫我在这里等一等。我猜测这时已经有某人的眼睛在注视着我,在研究我的面部表情了。我内心感到紧张,但却作出一副和善的、疲惫的表情,似乎无心地看着一个正在接待室玩耍的、并不很好玩的小孩。我的猜测是正确的1穿着便服的新侦查员正站在一旁注视着我!当他已经确信我不是一个凶猛的敌人时,这才走到我跟前来,十分愉快地把我领进了庞大的卢宾卡大楼。一路走着,他已经在不住叹息了:看他们(是谁??)把您的生活糟踏成了什么样子,妻离子散!可是,白天也开着电灯的、闷热的卢宾卡大楼走廊还是老样子,还是当初我被押着走过时的样子,那时我是剃光了头、腹内空空、几夜没有睡眠,衣服上的钮扣被扯掉、两手倒剪着的。“办理您的案件的那个侦查员叫叶泽波夫,我知道他。您怎么遇到这么个野兽呢?现在他已经被撤职了。”(他现在大概正坐在隔壁的侦查室里,也正在同样骂我面前这位新侦查员……)“我原先是在海军的反间谍组织‘死灭尔施’工作的,我们那里可没有这么搞!”(从你们那里出过一个叫留明的人!你们那里还有过一个叫列夫申的侦查员,有过一个叫利宾的!)但是,我天真地对他不住地点头:那当然喽!他甚至还提到我在一九四四年说过的关于斯大林的俏皮话,并且说:“您的话很中肯!”他全清楚,他全赞成,只有一点使他感到不安,他说:“您在《第一号决议》里写着:‘所有这些任务,没有组织是不可能完成的。’您莫非是想建立一个组织吗?” 
  “不一是!”我事先已经周密地想过这个问题。“‘组织’不是指人们的集合体,而是指以国家的方式实行的一系列措施。” 
  “哎呀,哎呀,是这个意思!”侦查员高兴地表示同意。 
  这一关过了。 
  他称赞我描写前线生活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原来也都是作为罪证归入档案的。他说:“这根本不是什么反苏维埃的东西!您想要的话,都可以拿回去,还可以去试试能否发表。”但是,我却用一种病人的、几乎是垂危病人的声音谢绝了他的建议;“哪里的话!我早把写作忘掉了。如果还能活几年,我想研究点物理。”(物理学是我们时代最时髦的嘛!这种游戏现在很时兴,今后我就要同你们做这种游戏了!) 
  挨了打的不必哭,未挨打的应该哭!监狱总应该教会我们一点什么吧。至少总该教会我们在“契卡格勃”的面前应该保持什么态度吧。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下一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回目录
 第七章 出狱后的囚犯

  本书有过一章《逮捕》,是否还需要写一章《释放》呢? 
  要知道,那些一旦遭受逮捕的人(我指的是犯第五十八条的)中间能够尝到这“释放”滋味的恐怕连五分之一也没有,如果能有八分之一就算很好了。 
  谁不知道“释放!”是怎么回事?全世界的文学作品里,电影里,描写过多少释放的场面啊:阴森森的牢门打开了,外面阳光明媚,人群的欢呼,亲人们的拥抱。 
  但是,古拉格群岛的阴沉天空下的“释放”却令人憎恨。因为出狱之后你头上的天空只会变得更加阴沉。“释放”是不慌不忙的(当局现在何必着急?),它就像写花体字时拖着一条长尾巴一样时间拖得很长,这就是它与闪电般的“逮捕”唯一不同之处。除此之外,释放就和逮捕完全相同了。它只是从一种惩罚过渡到另一种惩罚,它同样刺痛你的胸膛,摧毁你整个生活安排,打乱你对一切事物的概念,而同时却又不给予你任何希望。 
  如果把逮捕比作严寒对液体的突然袭击,那么,就可以说,释放是两次严寒之间的轻微的融化。 
  它是两次逮捕之间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这个国家里只要有了“释放”,日后必定在某个地方发生新的“逮捕”。 
  处于两次逮捕的中间状态——这就是赫鲁晓夫之前四十年间的“释放”。 
  它也像是抛到群岛的两个小岛之间的救生周。_在从这个劳改营进入另一个劳改营营区之间,你先抓住它在水里挣扎一阵子吧!…… 
  最初的钟声到最后的钟声之间叫做“刑期”,从一个劳改营营区转到另一个劳改营营区的中间一段路叫做“释放”。 
  马雅可夫斯基使劲号召别人羡慕苏联的护照,可是你手里的那张浑浊的橄榄色的身份证被身份证法第三十九条的黑墨水涂抹得一塌糊涂。拿着它,哪个城镇都不会给你上户口,任何一份好工作都不会要你干。在劳改营里还有人管饭,在这儿可就没有了。 
  同时,你却获得了很不可靠的所谓“来往自由”…… 
  这些不幸的人不应该叫作被释放的人一不,实际上他们是被剥夺了流放地的人。这些人一旦失去恩赐给他的不可逃避的流放地,便不会再强迫e已到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的原始森林或哈萨克斯坦沙漠地带去生活在为数众多的自己人——坐过牢的人中间了。不,这些人希望到备受虐待的、稠密的狱外自由人中间去。可是,那里的人们却远远地避开他们,他们将在那里成为带有标记的人、再次逮捕的候补人。 
  娜塔丽娅·伊万诺夫娜·斯托利亚罗娃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从卡尔特种劳改营获释。她不能马上离开,因为还没有领到身份证。但她没有买粮食的卡片,没有住处,能找到的工作只有伐木砍柴。劳改营的朋友们捐助给她的几个卢布很快就吃光了,她只好又回到劳改营里来。她对警卫人员撒谎说是回来取东西的(这里的老规矩是宗法式的,只要头头答应就行了),于是她回到了原来的工棚!她高兴极了!女伴们围拢过来,从厨房里要来一点烂菜汤,(啊。真好吃!)有说有笑,大家听她讲述她在外面怎样无依无靠,衣食无着:不,不,还是劳改营里日子好过些。晚点名的时间到了。多一个人!。……值班看守羞辱了她一番,最后还是允许她住一夜,但到第二天(5月1日)早晨就必须“滚出去”! 
  斯托利亚罗娃在劳改营时一直积极劳动,不知疲倦。(她是年轻时从巴黎回苏联来的,很快就被抓进监狱。所以现在她很想早些出去看看祖国的景象!)由于“她劳动积极”,当局以优越条件释放了她:没有限定她必须到什么地方会居住。那些必须到指定地点去居住的人总还能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因为民警局无权把他们赶到别处去。但是持有“完全释放”证明的斯托利亚罗娃却成了一只人人追打的丧家犬。各处的民警局都不同意她落户。到了莫斯科,她在一些过去很要好的熟人家里也只受到茶点招待,谁也不开口要留她住下。她只好到火车站去过夜。(候车室里糟糕的不仅是夜间常有民警来赶人,而且黎明前清扫时还要把所有的人都赶出去。此外,大概每个被释放的囚犯都记得自己在大火车站候车室所体验过的恐惧心情:一看到民警走过来,心里就一抖:民警的目光多么严厉2民警当然会感觉到此人原先是个囚犯,他马上会问你:“你的证件呢?”如果他把你的释放证没收掉,那就全完了,你又成了囚犯。我们这里是不存在所谓权利的,也不存在法律,而且“人”也不存在,只有证件!所以他现在把你的释放证一拿走,你就完了。这是我们的切身体验。)后来,斯托利亚罗娃打算到卢加市的手套工厂去当一名工人,该厂生产的手套幸好不是给工人阶级使用的,而是给德国人战俘用的。这总可以吧?但是,工厂厂长不但没有录用她,反而当众把她奚落了一番:“噢,你想钻进我们的组织!我们懂得你们这一套!我们读过舍伊宁的小说!”(啊,你这个胖子告伊宁!你噎死才好呢!) 
  这是恶性循环:没有户口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不给报户口。没有工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