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删的文档:卫西谛电影随笔-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owRibbon)。那些典型的西部片的优美场景,和影片里穷困的生活、黑夜的阴冷、死亡的可怕,形成了强烈对比。
4.
《不可饶恕》DVD正片的评论者理查德·西凯尔并不太侧重幕后花絮,主要点出场景的意义,以及诠释影片的道德内涵。他倒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反西部片”,他说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传统西部片,它在非常传统的场景中,诠释了某些当代议题。只是以西部片的标准来说,本片的场景(人物刻画)真实很多很多。”理由是最终威廉·莫尼的杀人并非胡作非为,而是属于传统的复仇。尽管这个观点说得比较含糊,但他为《不可饶恕》做的结论非常准确,他说“本片是由幽默与邪恶交织而成的”。
在DVD的花絮中,收录了关于本片的两部记录片《沉沦之路》,以及《制造不可饶恕》。前者是编导演对这部影片的阐释,这部影片的表演,尤其是小角色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后者介绍了拍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座西部片中最真实的布景,伊斯特伍德甚至不让任何的机动车驶入小镇。强调历史真实感,是这部电影的基础,这也是其“反神话”特质的基础。在采访这部影片的摄制团队时,访问者特地问每个人和伊斯特伍德合作的年头有多久,有些人居然和他合作了三十五年,许多都在十年以上。作为伊斯特伍德的影迷,花絮碟中的一部关于伊斯特伍德长篇记录片非常可贵。其中也提到他如何在塞尔乔·莱昂内与唐·席格那里学到做导演的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可饶恕》正是他向这两位导演致敬之作。
早在1968年,伊斯特伍德放弃了在塞尔乔·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中担任角色的机会,他深知自己留在意大利,将使自己的角色和前途陷入僵化的危险。他回到了美国,开始了新的事业。如果说《西部往事》是一篇壮丽优美、舒缓大器的“西部片的悼词”的话;那么二十四年后作为西部片巨星的伊斯特伍德拍摄的《不可饶恕》则像是一部“西部片的判词”。从此他正式告别了西部。
我将愿意原谅自己:夏天的故事,1996
在侯麦的影片里,所有的角色永远都在喋喋不休得说话、没完没了得走路。但对侯麦作品食髓知味的观众却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甚至,会迷上瘾。经过了六七十年代的六部“道德故事”,以及八十年代的六部“喜剧与谚语”,侯麦在九是年代拍摄了四部“四季的故事”,举重若轻。当你看到第三部《夏天的故事》时,是不会相信出于七旬老人之手的,故事与画面无处不透露出青春的消息;但细细想来,这又只能是一位七旬老人的作品,因为在故事与画面背后是一个智慧老者的思索和情怀。侯麦自己曾说,给他的主人公一匹马,他的电影就是西部片。我私下里理解,这句乍看有点“玄”的话一方面是讲他的电影特性;另一方面指他的主角都是冒险家,不是在沙漠里,而是在道德和欲望之间。而研究者帕斯卡?博尼泽说了另一句话:“诚如德莱叶德《奥德特》一片里的约翰尼斯,因为读了太多的克尔凯戈尔的书,把自己当作是耶稣基督;侯麦的主角们也读了太多的书,把自己当作是别人。”
《夏天的故事》的结构是侯麦最擅长和喜爱的日记体,记录了来到海边度假的男孩加斯帕每天的感情际遇。他在等待女友到来之时,先后遭遇了另两名性格迥异却同样可爱的女孩。三条感情的线索由散漫到紧凑,充满了犹豫、迂回、反复,最后又骤然分解。加斯帕的不确定性将任何一种感情都转化为可能与不可能,几乎是每个男性内心深处的幻想,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都是被动得等待、主动得退缩。我们的爱情也许正象加斯帕最后所唱的“水手歌”一样温暖忧伤,最终将随风而逝。作为男性,侯麦捕捉女性心理几乎令人惊奇,没有导演(甚至女性),可以做到如此的亲切、妥帖。而他的镜头从来不责怪任何人,在低视点的画面中,他始终充满爱怜得注视着每个人……而我自己呢,把侯麦的电影看作一种共鸣与自省,影片中的暧昧、谎言、情欲,大致都会让我有代入感。警醒之后,我将愿意原谅自己。当然,也原谅和我一样的人,男人和女人。
去巴士底区喝杯咖啡:人人寻找一只猫,1996
日常气氛在流行电影中越来越难寻觅到了,似乎我们都生活在了光魔时代,情感成了夹杂在飞行器、枪支和变形怪物之间,成为一种廉价的添加剂。如今在银幕上,我们只能看到一类〃伟大的爱人〃,却看不到那些〃低下的深情〃而实际上我们身边发生的永远是卑贱的爱和恨,一些琐碎的烦恼和快乐。谁的摄影机取景器里会出现这些?塞德里克·克拉皮奇(CédricKlapisch)——一个1990年代以来最受法国人欢迎的导演。他的喜剧或许在习惯了好莱坞视觉大片的观众眼里不算是喜剧,或许被视作闷片也未可知,但总在最后一刻他的作品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这部《人人寻找一只猫》(chacuncherchesonchat)。
一个身材高挑的女子要外出旅行,可是没有人愿意代为照看她的黑猫,最后她拐弯抹角的找到一个专门照顾猫的老太太那里。可是当她回来时,老太太却把猫弄丢了。那些原先不愿为她照看猫的邻居们纷纷动员起来,为她贴启事,找动物协会的熟人,甚至走上街头挨个询问……寻猫的过程平淡却温暖,整个地区的人见到丢猫的女子都会好心地问上一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的是巴黎和巴黎人的真实面貌,不是光鲜亮丽的时尚之都,也不是《天使艾米丽》中那个经过过滤、充满历史想象的怀旧城市。这里人种复杂,街上充满拉丁风味的乐声,嘈杂、混乱,满街都是涂鸦。这里是巴黎的巴士底区(Bastille)。
在《人人寻找一只猫》中,巴士底区是都会小市民寄居的所在。这里的露天广场将乡村的集市搬到了都市的快车道中央,被称作〃社会面和实质面的建构〃,人们在这里排队、购物、寻找自己的目标。电影的女主人公的身影也时时出现在人群中,穿梭流连。这些简陋的市场建筑物让我们看到生活的一面,据说这里的摊位大都是世代相传,全赖商家和顾客的活力与诙谐才经营下去。实际上,这种〃活力与诙谐〃被原封不动得渗透到这部电影中去。所以当这部电影在法国以外的地方上映后,竟然有许多游客来到这个〃气氛高涨的〃街区的露天咖啡座小坐,感受巴黎的日常气氛。好玩的是,影片里的老太太精明地介绍说,〃那家的咖啡太贵了,要10法郎一杯,拐角那家只要4法郎,味道却是一样的。〃
导演克拉皮奇赋予了这部影片奇特的生命力,那样平凡却生动。女主角和一只猫,以及一个同性恋男生住在一起,她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男友,化妆师助手的工作就是任人摆布,如此不如人意,而且如此孤寂。影片的最后,一个画家邻居要搬走了,所有人都去帮忙,街边的酒馆里传出送行的歌声,高唱〃巴黎,是世界的皇后;巴黎;是金发女郎;巴黎有着仰起的鼻子,略带嘲弄……〃实际上,这个巴黎不在具有任何美化的意义,只是他们生活的地方,包含着种种不快,隔壁楼上恼人的鼓声,街边尘土飞扬的拆迁行动,到处可见的涂鸦和流浪汉……我们的女主角在最后一刻才笑了,在巴士底区的街道上飞奔起来。生活如此愁苦,却总洋溢着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