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禁的地点是与慈禧居住的宫殿仅隔数米长廊的钟粹宫北三所。
用今天的眼光看,囚禁珍妃的房间实在是简陋不堪,那里据说是明代皇宫里的奶妈住的地方。她在那里完全与世隔绝,屋门被反锁,太监每天送些冷饭,从窗户递进去。每隔几天,一个太监便代表太后“奉旨申斥”,她跪在地上听着数骂。慈禧想让这个生性活泼的女孩儿自然死亡,但是她只是憔悴下去,没有死。那么,现在,她该死了。
死刑的执行者是崔玉贵,一个权力很大、资格很老的总管太监,宫女们当面称他“崔回事的”,因为在称呼上要和大总管李莲英区别开来,背后便叫他名字的谐音“催命鬼”。一年后,逃亡回到京城的慈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赶出皇宫,理由是“当时并没有把珍妃推到井里的心,只在气头上说,不听话就把她扔到井里去,是崔玉贵逞能硬把珍妃扔下去的。”这个失去生活着落的老太监觉得太后完全把责任推在自己身上,“实在冤枉”,于是把当时的情形向人详细地描述,以便让后人可以大概得知在那个都城已经沦陷的下午,一个帝国皇妃的死亡经过:由东北三所出来,经过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我在前面引路,王德环在后面侍候。我们侍候主子向例不许走甬路中间,一前一后在甬路边走,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她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事。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我近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我很奇怪。
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决。老太后下巴扬着,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人。
太后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着你走不方便。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我敢说,这时老太后深思熟虑要除掉珍妃,并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乱、匆匆忙忙,一生气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会忘记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经历的最惨的一段往事。(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205~206页。)在当事人的回忆中,没有皇帝在场的证据。尽管后来写剧本的人愿意他在现场,而且哭得很厉害。
如今贞顺门内的那口井依旧静卧在故宫的一个角落里供游人观赏。那是一口很小的井,几乎每个观赏这口井的人都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细小的井口,如何能“推”进去一个人去?尤其还是一个拼命挣扎的人?
还是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在城池已破的危亡时刻,慈禧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要把皇帝的一个妃子置于死地。如果说怕她被洋人污辱,那么逃亡完全可以带上这个妃子走,因为皇家逃亡的队伍也并不简陋。如果说珍妃是一个漂亮女子的话,那么,跟随慈禧逃亡的皇室人员中,有一个比珍妃更年轻更漂亮的女孩儿——庆亲王的四格格。更无法解释的是“推入水井”的举动——对于像珍妃这样处在深宫里的人,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手段,譬如宣布其生病死亡等等,何必在光天化日之下采取如此残忍的方式?当代中国史论者一口咬定说: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符合慈禧的性格——不是一个皇妃被两个太监举起来塞进一口水井里这个事实令人奇怪,而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的几十年的命运竟然被这样一个“性格独特”的女人掌握着,这个事实倒让人恍惚觉得珍妃的死犹如一段恶作剧式的捏造。
一年以后,珍妃的尸体被打捞上来,“浅葬京西田村”。已经从逃亡地返回的宫廷下了一道谕旨,可以肯定是慈禧的指使:“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既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追赠贵妃,以示褒恤。”(《京西名墓》,张宝章、严宽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6月版,60页。)珍妃之死,这个发生在大清帝国宫廷里的著名事件,后来一直被人用各种样式的版本反复描述着,成为一个永远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东方式的哀伤故事。
14日晚上,慈禧突然决定要召见军机。太监们急忙传旨,但是,等了很久,帝国的六位军机大臣依旧没见任何一位前来。
绝望的慈禧落泪了。
这是一个恐怖之夜。按照平时的习惯,慈禧依旧要在宫女们的侍候下洗脚和泡指甲,然后躺下睡觉。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奇怪的声音一直在她耳边响着,这是她从来没听过的一种声音。
值班的宫女回忆道:
突然听到四外殿脊上,远远地像猫叫,尾声很长。我最初不在意,宫廷里野猫很多,夜里猫叫并不稀罕,只是没有这样长的尾声。夜深人静,仔细地听,猫叫的声音在正东方,过一会儿,东南方也传来猫叫声。我悄悄地出来,知会外面守夜的人,因为我们心里有鬼。俗话说,远怕水,近怕鬼。知道昨天珍妃死在井里,以为她冤魂不散显灵来了。
老太后寅正(四时)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天蒙蒙亮了,按说猫叫应该停止了,可恰恰相反,好像东南北三方有几十只猫在乱叫。老太后也仔细听,打发人到外面去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就在这个时候,李莲英惊慌失措走了进来,也顾不得什么礼仪和什么避忌了,说,鬼子打进城来了!
老太后说,你仔细讲!李莲英说:德国鬼子由朝阳门进来了,日本鬼子由东直门进来了,俄国鬼子由永定门进来了,把天坛都围了,全都朝紫禁城开枪,枪子一溜一溜地在半空飞!据说这是护军统领澜公爷特来禀告的,我们才知道所谓半夜猫叫原来是子弹在空中呼啸的声音。(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212~213页。)这时,宫内终于来了三位帝国大臣:刚毅、赵舒翘和王文韶。
慈禧顾不得威严了,急切地问:“那些军机都到哪里去了?是不是都跑回家去了?丢下我们母子二人不管了?”最后,慈禧悲切地说:“尔等三人务须随驾同行。”
三位大臣立即明白了:“太后已经决定逃亡。”
慈禧对王文韶说:“汝年纪太大,尚要汝吃此辛苦,我心不安,汝可随后赶来。”
恍惚中的王文韶说:“臣必赶来。”
不知道此刻慈禧的心腹之人荣禄在什么地方,据说他正在“收集军队”。
又剩下慈禧一个人了,她在屋子里来回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御膳房已经准备好了早饭。
突然,一个什么东西从窗户外飞进来,一夜恍惚的慈禧这次看清楚了,这是一颗子弹。子弹从白色的窗格飞进来,弹落在地上。慈禧真正地害怕了,她才要到外面查问,却见载澜正跪在帘子外面,他用颤抖的声音禀报慈禧:洋人已经进城了。
慈禧立即吩咐人去请皇上,并且下谕传皇后、妃嫔和住在宫里的格格们到乐寿宫来。
光绪皇帝来了,细声细气地跟慈禧问安。慈禧让李莲英找几件衣服给皇帝换上。慈禧自己也要进行伪装。
从李莲英在炕上摊开的包袱里拿出的东西,至少可以断定即使慈禧没有逃亡的打算,朝廷里也早已有人为她的逃亡做了准备:汉民妇女的裤褂鞋袜、青色的绑腿、汉家妇女盘头发的铜簪子和几个包头发网子的手绢。据说这一切都是住在前门外鲜鱼口的李莲英的姐姐为慈禧准备的,如果这个传闻是真实的,它的巨大的讽刺意味是:对于整个帝国未来局势的判断,皇宫外的人哪一个人都比皇宫里的人看得清醒。
李莲英很快就把慈禧装扮完毕,是一副极其普通的老年妇女的打扮:盘羊式的汉民婆婆发式,深蓝色的半新不旧的夏布褂子,浅蓝色的旧裤子,新绑腿,新白布袜子,黑布鞋。史书记载为:“此太后生平第一次也。”
紧接着,皇帝也被装扮完毕,是按照汉民跑生意的小伙计的形象设计的:蓝色的没领子的长衫,肥大的黑裤子,圆顶的小草帽。到这时,光绪已是“悲愤之极”,“几近战栗”。
黎明时分,贞顺门内跪了一片人,都是没有得到慈禧的恩准而被迫留下的人。慈禧在跨出皇宫最后一道后门的时候让他们谁也不许心眼窄,都等着她回来!
仓皇出了贞顺门,慈禧太后和帝国的皇帝同时看见了准备在那里的三辆蓝布围子骡车。
上车的时候,慈禧向跟随她逃亡的人交代:要是遇到盘问,就说他们是乡下人。并且严厉地威胁说,谁要是乱说话,就把谁扔下车去!
话音未落,南边一声炮响,距离很近很近。
这是1900年8月15日早晨。
6点30分,美军占领正阳门。
从高大的正阳门进去,美军炮兵连连长瑞利上尉看见了一道红墙横在面前。他打开地图查看,惊叫起来:“这就是皇城!”
美军第14、第9步兵团官兵开始冲击。
他们没有受到帝国军队的阻击,却堵在高大的红墙面前了。皇城围墙的高度似乎没有攀爬上去的可能,于是,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炮兵身上,因为他们看见了一座大门。
这座大门就是皇城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
如今在北京城已经看不到这座大门了。它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天安门和正阳门之间。
至少在名称上可以看出,这座门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名副其实的国门。它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大门的门匾是石头的,镶嵌在大门之上。大清帝国完结,民国开始的时候,有关人士首先想到要把这座门的名称改掉,于是让人把石头门匾抠出来,想利用这块石头的背面刻上“中华门”三个字,再重新镶到门上去。谁知道,门匾抠了下来,翻过来一看,“大明门”三个字历历在目,原来二百年前,当年大清帝国刚刚占领这里的时候,已经使用过这种“偷工减料”的办法了——这件庄严而狡猾的事足以证明中国人善用“换汤不换药”的方法。结果,民国的“中华门”门匾是木头的。
不管是“大明门”还是“大清门”,中华帝国具有象征性的国门出奇的结实。
在美军炮兵连长瑞利的指挥下,上尉苏莫莱像在靶场上训练新兵一样,在大清门的门闩上画出了一个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