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浙商是怎样炼成的 >

第4章

浙商是怎样炼成的-第4章

小说: 浙商是怎样炼成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云的成功也正体现了浙商身上具有的勤奋的精神。梦想成功是不可能的。成功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做了多少,只有付出勤奋,付出汗水,成功才会走近你。
博客网创始人兼CEO方兴东认为浙商文化可能是阿里巴巴及其创始人马云为什么会成功的答案之一。在问答《纽约时报》的记者问时,他说:“马云干的活,是互联网中最苦最累的活,这个B2B比B2C都还吃力。挨家挨户,蚂蚁雄兵,没有浙商文化的勤奋、执着和吃苦精神,是不可能想象的。要知道,这些年,所谓的诸多B2B网站只有马云堪称硕果仅存。这不是没有背后理由的。”
4。一定要吃得起苦(1)
浙商商道:
只要肯吃苦,满地都是金子。
浙商自白:
人要想永远成功,在每一个阶段都很艰难,只是艰难的程度不一样而已。
――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项青松
几乎所有的浙商都认为,“只要肯吃苦,满地都是金子。”每一个浙商,在工作中都是非常善于吃苦的。浙江人能吃苦、善于吃苦的精神,已经得到全国人民的公认。
许多刚开始创业的浙商都非常善于吃苦,他们能够“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意干。别人不愿干的苦活,诸如弹棉花、补鞋子、磨豆腐、配钥匙等,浙江人都抢着去干;别人不肯受的辛劳,诸如走南闯北、远走他乡,浙江人都乐意去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获取财富,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政策刚刚放开,浙江人就外出打工、做生意,20年来,这些远离故乡的棉花郎、修鞋匠、钥匙大王等人,不仅挣到了血汗钱,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了经商的基本法则。当他们挖到第一桶金的时候,当他们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人或回乡创业,或在异乡扎根发展,一个个成为了老板,走向了富裕。
许多不愿意吃苦的人都认为浙商的行为很不可思议,甚至有点看不起浙商。但是,许多年后,这些睡地板的浙商都成功了,小企业成了大公司,小资本成了大财富,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古话在浙江商人的身上得到了验证。
浙江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项青松出身于农民。项青松从不避讳自己的身份,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因为从小种过地吃过苦,学了很多很多东西。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1992年的时候,我在试制卫星天线,那个时候室外气温有40多度,有员工就讲,老板你要不要出去?我说没关系,我觉得我现在比种地好得多了。我一直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我做什么都不觉得苦。”
青春宝集团董事长冯根生早年在胡庆余堂当学徒时也是吃尽了苦。
胡庆余堂创建于1874年,是胡雪岩创办的。冯根生的爷爷是胡庆余堂的第一代学徒,父亲是第二代学徒,冯根生是第三代学徒。
胡庆余堂的学徒要练的基本功很多,望、闻、问、切都要学,仅是中药“整炮”这一项,就得学习原料的挑选、整理、干燥、炒、炙、漂、煅、飞、洗、去毒以及遵古的配伍。而这些基本功的学习都要在三年内完成。冯根生是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除了学做生意,他还必须做一些杂活,诸如擦柜台、扫院子、给师傅打水盛饭等,因为,他没有了师弟。
谈起在胡庆余堂做学徒时所受的苦,冯根生说:“做学徒是很苦很苦的,学徒3年期间不准回家。平时早上5点钟起床,晚上10点钟才能睡觉。早晨起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认两个小时中药。认药的数量是每天增加两种,一年720种;三年下来,就是2000多种,要知道它的产地,它的药性,比如是寒性、热性的,还是温性、凉性的。如此学下来,所有的中草药都在你的脑子里,这个药治什么病,配什么方就全知道了。早晨,认完中药,就开店门,擦柜台,什么活儿都要干,一直忙到晚上7点关门。然后再认药,直到晚上10点才能睡觉。
“其实睡也是睡不踏实的,因为药店是24小时接药方。如果店外有人敲门,学徒就先得下去,把灯点起来,迎门,然后再去把老师傅引下来。小时候常听老人讲鬼的故事,所以最怕的就是鬼,特别是阴森森的下雨天。胡庆余堂又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庭院,所以晚上一个小孩子从楼上下来感到很害怕。而且晚上的方子里有时候也需要用一些新鲜的、现做的药捻了来配方,比如治老人哮喘的中药,就要用一味‘竹沥汕’,是把竹子劈开以后,用火将其中的竹油沥出来,一滴一滴地沥,没有一两个小时是完不成的。如果掺点假,加点水,谁也不知道。这就要靠良心做事,靠诚信撑店。药配好后拿去,你刚刚睡下,可能又会有人敲门。记得有一个晚上,我起床6次。你算算看,晚上10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半夜再有五六次起床配药,学徒还有多少时间睡觉?可第二天还要照样工作,365天,没有一天休息的。”
实际上,身体上的苦并不算什么,许多浙商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被人看不起,被人侮辱,这种心灵上的苦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但是,浙商却能够默默忍受。在浙商心里,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他们可以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苦。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种吃苦的精神在浙商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率江西党政学习考察团在浙江考察时这样说道:“这里的企业都能积极进取,主动性很强,我们学习浙江的经验,主要是学习浙江精神。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而这一点,也正是浙商区别于其他商人的独特之处。
4。一定要吃得起苦(2)
有人认为,浙商这种肯吃苦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
浙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独特的山地文化决定了这里的人喜欢“独”而不喜欢“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思想占据了主流,浙商似乎缺少了优越性。但是,当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时,浙商的独立精神就迸发出来,这种能量使浙商身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那就是肯吃苦与自强不息。
5。在挫折中磨炼自己(1)
浙商商道: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浙江吉利公司厂歌歌词
浙商自白:
都说挫折是人生的老师,它会使人变得坚强,也会使人成熟。由于自己身体残疾带来的挫折,使得我在做事情时总是追求完美。在许多事情上,我的想法都与众不同。我总是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我越来越自信。
――沈阳中旭集团董事长兼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曾昌飚
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果在困难与挫折中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那么,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不会成功的。大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部分都是从苦难中经历过来的。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成功人士所证明。
广大浙商创业时都是贫穷的,有些人甚至在年幼的时候就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穷则思变”,因为贫穷,他们比别人更想致富,因此,在创业过程中,浙商能够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挫折。
就是凭着早年在挫折困难中的磨炼,这些草根浙商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就像小草一样,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生长。
出身于温州的残疾商人曾昌飚是沈阳中旭集团董事长兼沈阳温州商会副会长。
曾昌飚在3岁的时候就得了小儿麻痹症,病魔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经过与病魔的斗争,曾昌飚终于战胜了疾病,但是,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对于残疾的身体,曾昌飚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始终是自信而充满激情的,在经商的道路上,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
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不幸的少年时代:“都说挫折是人生的老师,它会使人变得坚强,也会使人成熟。由于自己身体残疾带来的挫折,使得我在做事情时总是追求完美。在许多事情上,我的想法都与众不同。我总是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我越来越自信。
“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疾,造成了我事事要强的性格。另外,我是家中长子,必须为自己的弟妹作好榜样,所以我在学习上也很优秀。18岁时,我的一项发明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被《当代中国发明史》编入其中。家乡人都为我感到骄傲,镇政府还奖励了我5 000元钱,这对我不仅是能力上的肯定,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深刻的思考。
“我跟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每当事业取得成功之时,我并没有喜悦。因为我知道,伴随着成功的一定会是新的困难;而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反倒会很冷静,因为我知道,困难之后会是成功。”
在属下续文辉眼中,曾昌飚是个工作狂。工作忙碌的时候,曾昌飚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曾昌飚的口头禅是“没有难的事情”,许多事情在别人眼里无法办到,曾昌飚却可以办得到。
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从1993年开始创办浙江万里学院,这十几年来,徐亚芬几乎是与泪水相伴而过的。
办学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1993年6月18日,徐亚芬正式接手濒临倒闭的宁波市机械局职工学校,决定把它办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体化的中国一流教育集团。当她对原宁波市机械局职工学校的15名老师讲述她的奋斗诺言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哄笑不断。在他们看来,一个柔弱的女人想要创办一流的学校,这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十几名老师各奔东西,只留下一名叫应雄的老师。不久,应雄成为万里集团的总裁。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徐亚芬和应雄一起,招聘老师,添置设备。为了节约花费,他们自己粉刷墙壁,油漆门窗,打扫厕所。
作为一家民办学校,为了获得###门的审批,徐亚芬不知要到主管部门跑多少次,讲多少好话。但是,几经周折,还是有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迟迟不肯盖公章,一直到最后期限的前一天。“今天已经到了最后期限,章再敲不出来,我就完了。”徐亚芬这样想着。要强的徐亚芬在这种挫折中并没有退缩,她与当时万里的总裁张文燮一起守在负责人家所住的巷子口,他们眼看着这个负责人进了家门,但是,当他们打电话进去时,负责人的妻子却说丈夫不在家。一直等到半夜12时,负责人家的灯灭了,他们睡觉了。
徐亚芬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事后,她这样描述道:“那天,负责人一直跟我讲‘没空’。我跟我们的总裁一起悄悄地跟着他,下班的时候,我们就在后面跟着他,没办法嘛。一看到他进了家门,我就给他电话打上去,他夫人接的。我说,我在你家楼下,我想上来一趟,请他敲个章。她说他没回家,他人不在。我说没问题,他不在,我就在楼下等好了。我总期盼着我能感动他。等啊,等啊,等到10点、11点,一直到12点。我实在没办法了!”
在这种走投无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