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第38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38章

小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蹲式黾尤舾桑灰约埃╟)投资乘数,此数告诉我们,投资增加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
  但(a)、(b)及(c)三点,一部分也和(2)、(3)、(4)及(5)几个复杂因素有关系,后者我们还没有讨论到;假使我们忘了这点,则以上分析虽然有价值,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层次,有着手处,但实在太简单一一简单到欺骗程度。盖灵活偏好表本身,亦系乎所得及业务两种动机将吸纳多少新货币;而此吸纳量之多寡,又系乎有效需求增加之大小,以及此增加量之分配法:用于提高物价者若干,提高工资者若干,增加产量与就业量者若干。至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则亦系乎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其随之而来的事态是否影响人们对于未来货币情形之预期,又当有效需求增加,所得扩大时,此新所得分配于各种消费者之方法亦足以影响投资乘数。以上种种,当然不足以包罗一切可能的交互反应,但设我们可以取得所有事实,则不难找出一组联立方程式,求出具体结果。例如,我们可以知道,当货币增加某特定量时,把一切都考虑到以后,有效需求量须增加若干,始与该特定量货币增加相符合,相均衡,而且也只有在非常例外情况之下,货币数量之增加反而引起有效需求量之减少。
  有效需求量与货币数量之比,和通常所谓“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颇相仿佛,所不同者,有效需求相当干预期的所得(即决定生产活动之所得),而非真正实现的所得;相当于毛所得,而非净所得。但“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也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什么也没有解释。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预期其不变,因为上面说过,决定这个速度者,乃是许多复杂而变化的因素。我以为用这样一个名词,反而把真正的因果关系蒙蔽了,一无好处,只引起混乱。
  (2)上面说过(第四章第三节),报酬递减与报酬不变之别,一部分须看工人所得之酬报是否绝对与其效率成比例而定,设绝对成比例,则当就业量增加时,劳力成本(用工资单位计算)不变,但设某一级劳工所得之工资,不论各人之效率如何,都是一样的,则不论资本设备之效率如何,劳力成本总是渐增。设资本设备之效率也不一致,利用某部分设备生产时,每单位产品所需之直接成本较大,则边际直接成本之增加,除了由于劳力成本之渐增而外,还多了一个原因。
  故一般说来,要在一特定设备上增加产量,供给价格必增。故不论工资单位是否改变,产量增加总连带着物价上涨。
  (3)在(2)中,我们想到供给弹性可能不完全。设各种专业化的失业资源配合得非常适当,则各该资源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就业之点。但是一般说来,有些商品或劳役之产量已达到一种水准,若需求再增,该商品或劳役之供给将暂时毫无弹性;而在其他方向,则尚有大量剩余资源未曾就业。故当产量增加时,会接连产生一组“瓶颈”(bottle…necks),换言之,若干种商品已经毫无供给弹性,故其价格必须上涨到一种程度,使其需求转移方向。
  故当产量增加时,只要每一种资源都有可用而尚未就业者,则一般物价水准大致不会上涨太多。但当产量已经增加到有“瓶颈”现象发生,则若干商品之价格将急剧上涨。
  本项及(2)项所谓供给弹性,一部分亦须看时间之长短而定。若时间甚长,资本设备之数量亦可改变,则供给弹性之值,在最后必大于在初期。故当失业普遍之际,若有效需求作温和的增加,则用以提高物价者甚少,主要都在增加就业量;若增加较大,而又出人意外,以致暂时引起“瓶颈”现象,则有效需求之用于提高物价者(以别于就业量),在初期要比以后大。
  (4)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这一点不须多解释。若其他情形不变,则每一工人集团都因其本身工资之提高而受益,故若所有集团都要求增加工资亦自在意中;而雇主们当营业情形良好时,也愿意满足此种要求。因此,有效需求增加时,大概有一部分被工资单位之上涨趋势吸收以去。
  因此,充分就业固然是一个最后分界点(critical point),到达这点以后,若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再增,则货币工资必须随工资品价格之上涨作同比例的提高;但在这点以前,还有一组半分界点(semi…criticalpoints),在这许多点上,有效需求增加时,货币工资也提高,只是不及工资品价格之上涨比例而已;有效需求减少时亦然。在实际经验中,并不是有效需求稍有改变,工资单位即随之而变:工资单位之变是不连续的。决定这些不连续点者,乃是工人之心理以及雇主与工会之政策。在一国际经济体系中,若一国改变其工资单位,则各国之间之工资成本便产生相对变动;在一商业循环中,即使在一闭关体系以内,工资之改变,亦使得当前工资成本与未来预期工资成本之间,发生相对变动,故这些不连续的半分界点,其实际重要性可能很大。又因在这些点上,有效需求(用货币计算)若再增,便将引起工资单位作不连续的上涨,故从某种观点看来,这些点可称之为半通货膨胀(semi-inflation),有些和以下所谓绝对通货膨胀相似,虽然相似之程度甚低;所谓绝对通货膨胀,乃是在充分就业之下,再增加有效需求时所产生的情况。又这些点之历史上的重要性亦甚大,但不容易用理论来加以概括。
  (5)本章第三节开头第一句,即假定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队同一比例改变。但事实上各种生产原秦之报酬,以货币计算,其刚性程度颇不一致,当货币报酬改变时:其供给弹性亦不同。假使不如此,则我们可以说,物价水准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工资单位与就业量。
  在边际成本之中,其改变比例大致与工资单位不同,且其变动范围亦较大者,当首推边际使用者成本。设当有效需求增加时,人们一变以往预期,认为设备必须重置之日将大为提早,设有此种情形(往往有之),则在就业状况开始改善之时,边际使用者成本会急剧上涨。
  从许多目的着想,假定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改变,固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第一接近值;但比较好一点的办法,是将边际直接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报酬加权平均,称之为成本单位(cost…unit)。成本单位可视为价值之基要标准;若各生产原素之报酬,确以同一比例改变,则工资单位亦可作此种标准。设技术与设备不变,则物价水准一部分定干成本单位,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因短期间有报酬递减现象,故当产量增加时,物价水准之上涨比例大子成本单位之上涨比例。设产量已经达到一种水准,在该水准时,诸生产原素之代表单位之边际产物,仅等于各该生产原素为继续维持该产量所要求的最低(真实)报酬,则我人已达充分就业之境。
  V设当有效需求再增加时,已无增加产量之作用,仅使成本单位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此种情况,可称之为真正的通货膨胀。到这点为止,货币膨胀之效果,只是程度问题,在该点以前,我们找不出一点可以划一条清楚界线,宣称现在已到通货膨胀之境。因为在该点以前,货币数量每增加一次,有效需求尚能增加,故其作用,一部分在提高成本单位,一部分在增加产量。
  在此分界线之两面,情形却并不对称,盖有效需求(以货币计算)若降至此界线以下,则若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亦减;但若有效需求(以货币计算)扩张至此界线以上,则一般说来,若仍用成本单位计算,其数量并不增加。这个结果基于一个假定:即生产原素(尤其是工人)对于其货币报酬之减低总要抵抗,但并无动机拒绝其货币报酬之增加。这个假定显然很与事实相符,盖若货币报酬之改变,并不是全面的,只限于局部,则此局部的原紊将因其货币报酬之上涨而受益,之下降而招损。
  反之,设当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之时,货币工资即无限制下降,则此种不对称即告消灭。然在此种情形之下,除非利率已降至无可再降,或工资已等于零,否则在充分就业以下,将无安定之点。事实上,假使在货币经济体系之中,价值而尚有任何稳定性,则我们必须要有若干原素,其货币价值即使不固定,至少很有刚性。
  有一种看法,认为任何货币数量之增加都有通货膨胀性。除非我们把通货膨胀性一词仅仅解释为物价上涨,否则这种看法还是跳不出经典学派之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是说,生产原素之真实报酬减低时,其供给量必减少。
  Ⅵ令可用第二十章中所用符号,将以上要旨,以符号形式表示之:
  令M 代表货币数量,V 代表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此定义与通常者稍有不同,已在本章第四节(1)交代过),D 代表有效需求,则有MV=D。设V为常数,又设eDdppdD p =?
  è ?
  ?
  ? ÷等于1,则物价之改变比例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相同。ep 等于1 之条件,乃eo=0,或ew=1(第二十章第一节未)。ew=1,乃表示货币工资将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上涨,盖依据定义, eDdWWdD w = ;若eo=0,因eDdOOdD o = ,故表示有效需求再增加时,产量不再起反应。在以上二种情形之下,产量都不变。
  其次,若V 并不是常数,则须再引进一个弹性,即有效需求对货币数量之弹性,写作eMDdDdM d = × ×故有MpdpdMe e e e e eeNOdOdNe e e e e ee e e e e ep d p e o wod w d e od e o e o w×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故1 111其中e 即代表MpdpdM× 乃金字塔之尖顶,衡量当货币数量改变时,货币价格所起之反应。
  最后一式所表示者,乃货币数量之比例改变所引起的物价之比例改变,故此式可视为货币数量说之推广。我自己对于此种演算并不重视;我愿意把以上所提警告,重复一遍:此种演算,也和日常会谈一样,暗中假定着何者为自变数,而把许多偏微分式全部忽视。我很怀疑,这种演算能比日常会谈高明多少。把货币数量与物价之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其最大用处,也许只在指出这二者之关系如何复杂到万分,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物价之影响,须看ed,ew,ee,及eo 如何而定。此四者,ed 乃代表灵活偏好因素,决定每种情况下货币之需求;ew 乃代表劳力因素(说得更严格些,乃代表直接成本中之各生产原素),决定就业量增加时,货币工资之上涨程度;ee 及e′o 乃代表物质因素,决定当在现有设备上增雇工人时,报酬递减之速率。
  设公众所持有之货币,常与其所得保持一定比例,则ed=1;设货币工资固定不变,则ew=0,设生产报酬总是不增不减,故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则eee′o=1;设劳力或设备已达充分就业,则eee′o=0。
  设(a)=ed=1,ew=1;或(b)ed=1,ew=0;eee′o=0;或(c)ed=1,e′o=0;则e=1。很明显,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特例使e=1。但是一般说来,e 不等于1;我们很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