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较前减小。故为维持均衡计,工资与物价必须随支出作同比例的上涨,以便使“真实”情况(包括就业量与产量)仍一切与前相同。达到这种情况,则粗陋的货币数量说(把“流通速度”解释为“所得流通速度”)完全适用:盖产量不变,而物价之上涨恰与MV 成比例。
但要把以上结论应用之于实际情形,则也有若干实际修正必须记在心上:
(1)至少在一个时期以内,物价之上涨也许使得雇主们一时憎懂,增加其雇用人数,超过了为获得最大利润(用自己产物计算)所需的就业量。此盖由于雇主们一向以总售价(用货币计算)之增加作为扩充生产之信号,故即使事实上这种政策已经对他们不利,他们也许还继续奉行;换句话说,雇主们也许会低估其在新物价环境之下之边际使用者成本。
(2)雇主必须把一部分利润转交给固定收入者;因为这部分利润是用货币规定的,故当物价上涨时,即使产量不变,也引起所得之重分配,这种所得重分配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消费倾向也许因而受到影响。然而这种过程并不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支出渐增这段时期中一直进行着。设固定收入者比雇主节俭,前者之真实所得又渐减,则为达到充分就业计,其所需货币数量之增加,以及利率之减低,比之在相反假设(即雇主比固定收入者节俭)之下程度较轻。在充分就业已经达到以后,若第一种假设仍继续适用,则当物价再上涨时,利率必须提高,以防止物价之无限制上涨;又货币数量之增加比例,亦将小于支出之增加比例。若第二种假设适用,则情形相反。当固定收入者之真实所得减少时,因为此阶层逐渐变成贫乏,故也许会有一转捩点,从第一个假设改为第二个假设;但这点可以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达到,也可以在之后达到。
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显然不相对称:盖若把有效需求紧缩到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水准以下,则就业量与物价都降低;但若把有效需求膨胀到这个水准以上,则只有物价受到影响;这一点也许令人不解。然而这种不对称,正是事实之反映:若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大于真实工资,则劳工总可拒绝工作,使该就业量不能实现;但劳工却不能因为某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并不比真实工资大,而一定要别人提供该就业量。
第二十一章 物价论Ⅰ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边际成本以及短期供给弹性,尤占重要地位。但当他们进入第二卷,或另成一书,讨论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我们恍若进了另一世界,这些家常浅显的概念都不提了,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者乃是货币之数量、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流通速度与交易额之比、囤积、强迫储蓄、通货膨胀或紧缩? 。诸如此类;简直没有人想把这些空泛名词和以前供需弹性等观念联系起来。假使我们把人家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回想一下,并设法使其合理化,则在比较简单的讨论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等于零,需求必与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更复杂一些的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什么也不清楚,什么都可能。我们都已惯了,忽而在这样捉摸不定的东西之左,忽而又在其右,自己也不知道怎样从这一边跑到那一边,二者之联系似乎是醒与睡之关系。
以前数章,其目的之一即在避免这种双重生活,而使整个物价论重新与价值论发生密切接触。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论与分配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
一面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假使我们所研究的,只限于一业或一厂,假定就业资源之总数不变,又暂时假定他业或他厂之情况亦不变,则我们的确可以不顾货币之特性;但当我们进而讨论何者决定社会全体之产量及就业量时,我们就需要一个关于货币经济(MonetaryEconomy)之全盘理论。
或者我们还可以把界线如此划分:一面是静态均衡论(theory ofstationary equilibrium),另一面是移动均衡论(theory of shiftingequilibrium);在适用后一种理论之经济体系中,对于未来之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情况。我们之所以可以作如此分法,乃是因为货币之重要性主要是从货币乃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点产生的。我们可以先讨论:设在一经济体系中,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在各方面都是固定的,可靠的,人们亦依据正常经济动机而活动,则在均衡情形之下,资源将如何分配于各种用途。这种经济体系还可以细分为二,其一是完全不变的;其二虽有改变,但一切都在事先完全预料到。我们可以从如此简单的引论,进而讨论现实世界之种种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则以往预期不一定实现,而今日对于未来之预期又可以影响今日之行为。当我们从前一种讨论进入第二种讨论时,货币是现在与未来之连系这一个特性就进来了。移动均衡论虽必须以货币经济为依据,但还是一个价值论或分配论,而不是一个单独的货币论。货币之最主要属性,既在巧妙地连系现在与未来,则我们除非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没法讨论:当预期改变时,当前活动所受之影响如何?即使把金银以及法偿工具取消,我们还是摆脱不了货币。只要有任何持久性资产之存在,这种资产就会有货币属性,①就会引起货币经济所特有的许多问题。
① 这和通常所下定义不同。但定义如此下法,似乎己得生产时期这个观念之要旨。
Ⅱ就单独一业而论,则其产物之价格水准,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我们没有理由,为什么这个结论不能适用于全部工业。故一般物价水准(general price level),也是一部分定于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之价格,一部分定于生产规模,但因我们假定设备与技术不变,故生产规模就是就业量。固然,当我们讨论到社会总产量时,我们要顾到:任何一业之生产成本一部分须看他业之产量如何而定;但比此更重要,我们更要顾到的,乃是需求改变对于成本与产量二者之影响。我们有新见之处,都在需求方面当我们所讨论的是总需求,而不是单独一种商品之需求(总需求则假定不变)。
Ⅲ如果我们把情况简化,假设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素所得之报酬以同一比例改变,换句话说,都随工资单位作同比例的改变,又设设备与技术不变,则一般物价水准,一部分定于工资单位,一部分定于就业量。因此,改变货币数量对于物价水准之影响,乃是两种影响之总和,其一是货币数量对于工资单位之影响,其二是货币数量对于就业量之影响。
为说明这种概念起见,我们再把情况简化,假定(1)所有失业资源,就生产效率而论,完全相同,可以互换,(2)边际成本中之诸生产原素,只要尚未全部就业,便不要求货币工资之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则只要有失业现象存在,工资单位就不会变更,生产之报酬既不递增亦不递减。因此,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若还有失业现象,则物价毫不受影响,就业量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的增加,而有效需求之增则起于货币数量之增;但当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则随有效需求作同比例之增加者,乃是工资单位与物价。故设有失业现象时,供给有完全弹性(perfect1y elastic),充分就业已经达到后,供给毫无弹性;又设有效需求之改变比例恰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比例相同,则货币数量说有如下述:“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改变”。
我们已经引进许多假定,使得情形简化,货币数量说得以成立,这算满足了历来传统;现在我们再进而讨论,事实上有何种可能的复杂因素,可以参加进来:
(1)有效需求之改变,并不与货币数量之改变恰成同一比例。
(2)资源之性能并不一致,故当就业量逐渐增加时,报酬将递减,并非不变。
(3)资源并不可以互换,故有些商品已经达到供给无弹性之境,而有些商品则尚有失业资源可供生产之用。
(4)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以前,工资单位即有上涨之趋势。
(5)边际成本中各生产原秦之报酬,并不以同一比例改变。
故第一步我们必须考虑,货”市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效果为如何。一般说来,有效需求之增加,一部分用在增加就业量,一部为用在提高物价水准。故事实上并不是当有失业存在时,物价不变,一达到充分就业,物价即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增加;而是当就业量增加时,物价逐渐上涨。物价理论既在分析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准之关系,以便决定当货币数量改变时,物价弹性之反应如何,故必须研究以上所举五个复杂因素。
今依次论之。我们虽然一个一个讨论,但我们切不可就此以为这些因素是绝对独立的。举例来说。有效需求增加时,一部分在增加产量,一部分在提高物价,这两部分之大小,可以影响货币数量与有效需求量之间之关系。
又若各生产原秦所得之报酬,其改变之比例不同,则亦有此种作用。我们分析之目的,不在提出一部机器,或一种盲目计算法,使我们可以得出百无一失的答案;而在使我们有一种有组织的、有次序的思维术,探索若干具体问题。我们先把这些复杂因素一个一个隔离,得出暂时结论,然后再尽我们的能力,顾到这些因素之间可能有的相互关系。思维而涉及经济方面者理应如此,用任何其他方法,来应用刻板的思维原则,都会引起错误;但没有这些原则,却又有茫然无所适从之苦。把一组经济分析用符号的假数学的方法变成公式,加以形式化,象本章第六节要做的那样,其最大弊端,乃在这些方法都明白假定:其所讨论之各因素绝对独立;只要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则此等方法之力量与权威便一扫而尽。在日常会谈中,我们并不一味瞎算,而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文字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又把以后必须要加的保留、修正与调整都记在心上;但我们却不能把复杂的偏微分记在几页代数之书角,因为这几页根本假定这些偏微分不存在。近代所谓“数理”经济学,太多一部分只是杂凑,其不精确一如其开头所根据的假定;而其作家,却在神气十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性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了。
Ⅳ(1)货币数量之改变,对于有效需求量之主要影响,是由货币数量可以左右利率这一点产生的。假使这是唯一的反应,则影响之大小,可由下列三个因素中推出:(a)灵活偏好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须降低多少,然后才有人愿意来吸纳此新货币;(b)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此表告诉我们,利率降低一特定量时,投资将增加若干;以及(c)投资乘数,此数告诉我们,投资增加一特定量时,总有效需求将增加若干。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