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传-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但马上就引起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面对这种阵势,甚
至连总统自己手下的人也转过来开导罗斯福,劝他不要在反
对法西斯侵略问题上正面前进。因此,罗斯福毫无障碍地退
却了,没有采取任何〃隔离〃措施。当国外的报纸把罗斯福
的演说称为〃没有计划的一种姿态〃时,罗斯福爽快地说:
〃它是一种姿态,它不会提出一项计划的大纲来,但它说明我
们正在寻求一项计划。〃
不久的事实说明,罗斯福在寻求计划时,极其重视那个
与他的家族有世交的、3个月前才升任副国务卿的萨姆纳·
韦尔斯的绥靖计划。
10月6日,国际联盟发表公报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
邀请1922年的《九国公约》签字国和其他有关国家举行会议
拟订一项协议,以便结束中日战争。对此,罗斯福政府表示
赞同,并表示愿意参加会议。罗斯福在解释美国与会的理由
时声称,这次会议就是〃我们寻求通向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行
途径的范例之一〃。有鉴于此,英、法就要求美国带头对日本
实行经济制裁之类的强硬措施。12日,艾登要求罗斯福总统
〃准确解释〃他的〃检疫隔离〃计划。一周后,伦敦对华盛顿
说,这次会议所能采取的唯一有意义的行动,也许就是执行
一项对中国积极支持,而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的政策,但执
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是保证相互间的军事援助。罗斯福则搪塞
了这些要求,他反对由美国出面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建议让
比利时来主持会议。他让人对艾登说,〃要强迫美国履行一项
特定的声明,并看它会走多远;确切地说,要美国履行总统
在芝加哥的演说内容,这种企图是讨厌的,而且是有害的。〃
在从11月3日至24日的布鲁塞尔会议期间,罗斯福和赫尔
反复声明,既然国际联盟不愿考虑对日本实行制裁,那么要
美国带头采取强硬措施的建议,就令人难以理解了。罗斯福
还在回复要求美国应当承担远东领导责任的史汀生时说,美
国政府或是国会都不愿意这样做。此外,由于英国政府正致
力于寻求一条绥靖德国的妥贴途径,故在远东问题上同样有
些把握不定和闪烁起词,更由于洞悉对手弱点和难言之隐的
日本拒绝出席会议,这样,布鲁塞尔会议只是空泛地重申了
《九国公约》的一些原则而已。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会议之
前和期间的表现既令张伯伦愤怒,又加深了他对美国已有的
不信任感。如果说此前张伯伦尚对英美在远东合作的可能性
抱有希望的话,那么,至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的几个月间,
张伯伦日益有理由对美国产生失望了。张伯伦得出的结论是,
〃要得到美利坚合众国的有效合作是十分困难的〃。他甚至断
言,罗斯福是不可靠的,〃除了言辞以外不要指望从美国人那
儿得到任何东西,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可以说是
罗斯福绥靖日本的负效应之一。
当单纯的绥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罗斯福政府就发现,欲
壑难填的对手其实是难以被安抚住的。
九 走向遏制与对抗
在第二届任期内,纷乱繁杂的诸般事务接踵而至。1937
年8月,似曾相识的灾难又一次袭来。尽管全国表面上顺利
地在〃新政〃的指导下走向复兴,但经济却迅猛地衰退。产
业活动以美国历史上最惨的跌幅下降。到12月,《纽约时
报》上的工商业指数从110猛跌到85,将1935年以来的成绩
一扫而光。3个月内,钢产量从生产能力的80%降低到19%。
抛售浪潮冲击着股票市场:1天之内,700万股以上的股票易
手,股票交易登录器的纸带远远跟不上,道—琼斯指数突然
跌落;曼哈顿的夜总会停了;新汽车在展销室里囤积起来;黄
金外流。从9月到年底又有200万人失去了工作。1938年初,
商业指数继续下降。很多美国人再次濒于饥寒交迫之境。纳
粹德国的《进攻报》幸灾乐祸地指出,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苦
难提供了民主制度软弱无能的又一例证。失业人数在年初几
个月里又增加了400万。新闻界人士像他们一度写过胡佛和
艰难岁月那样,开始书写〃罗斯福萧条〃了。
政府内部正为〃衰退〃及其对策而激烈地争执不下,他
们围绕着财政预算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纠缠不休,分裂为
〃正统派〃、〃保守派〃、〃凯恩斯派〃、〃布兰代斯派〃等。罗斯
福则有些左右为难,他知道目前的情况比1932年要好得多,
人们是〃困惑多于恐惧〃,但他就是找不到阻止经济继续下滑
的方法。摩根索劝他呆在原地静观事态发展的头绪,他认为
也只好如此。同时,罗斯福改组最高法院计划和对待静坐罢
工的政策,〃两相结合,呈现出摧毁罗斯福联盟的中产阶级基
础之势〃。产联领袖约翰·刘易斯辛辣地嘲讽罗斯福对待劳工
的〃不岂不倚的态度〃,说这个在1936年大选时在工人餐桌
上觅过食的人现在却知恩不报,背信弃义。总之,这几件大
事交织在一起,削减了罗斯福在国会的权威,有助于反对派
联盟的壮大,并使总统的威信在1938年降低到了似乎是他上
任以来的最低点。
罗斯福招致了多方人士的怨恨和反对。来自各个方面的
攻击有增无减。任何能够同他沾上边的事都可以被用来作为
诋毁他的素材。他的家庭私事也是被报界大肆渲染。诸如他
的小儿子在学校目无纲纪地闹事、违反交通规则啦,詹姆斯
不择手段地迫使农场主签署承保单啦,埃利奥特打着父亲的
旗号招摇撞平地做生意啦,尤其是他的子女们此起彼伏的离
婚和结婚案,更是被报界给弄得沸沸扬扬(罗斯福总统的4子
1女先后结婚共18次)。还有比这更为等而下之的关于总统
及其家人的污言秽语。十几年后,约翰·根室写道:〃当时反
对罗斯福的流言蜚语反映了阴暗敌对情绪,而对他的造谣中
伤又是多么阴险毒辣。〃
人心的背离是否已经上升为主流现象?在1938年夏季的
一次全国性调查中,被征询者中只有一半人表示愿意选举罗
斯福,如果当时就要求他们投票的话。休·约翰逊得意地宣
称:〃旧日罗斯福的魅力已经失去它振奋人心的刺激力,这支
福斯塔夫①式军队的各式部分,再也不能团结在一起,用悦
耳的嘶声和胜利的微笑来率领了。〃伯恩斯认为,在1938年
罗斯福声望下降到最低点时,他仍然拥有大体上过半数的人
民的支持。所不同的是,罗斯福在第一届任期内经常给人甚
得民心的印象,在1938年已不复存在了。这种舆情和民心
〃使罗斯福进退维谷。他的巨大力量寓于他个人的政治脾性之
中,在于他还能对选民产生魔术般的吸引力。他的弱点在于
许多人对他表面上强大的政治权力感到担心。〃另外,在黑人、
穷人、中下层、中上层和富人这五大阶层中,除前两个阶层
外,其他几个阶层的大多数人对总统的经济政策表示反对和
怀疑。
国内这些令人头痛的重大问题,还不时夹杂着些许干扰
他的视线或有损他的自尊心的社会舆论,使罗斯福感到要在
其中顺利地理出头绪并予以解决,或干脆超越其上,尔后致
力于日显紧要的外部事务——仍然特别困难。事实上,作为
主持全局的一国之首脑,他不可能把内政和外交当成两回事,
或者在操作时一会儿主理内政,一会儿则主理外务。〃他究竟
何时侧重于此,何时侧重于彼,期间是不存在急剧的转折点
的。〃事态发展的反复无常和内政外交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罗
斯福总统难以或不可能进行这种单纯的转移,充其量只是依
据现实的需要对工作重心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
观察家们注意到,外部世界的纷扰和阴影并没有使罗斯
①福斯塔夫,莎士比亚戏剧中一个机智、乐观、爱吹牛的武士。
福变得忧郁、烦躁起来,也没有使这个年近花甲的轮椅总统
呈现明显的苍老。他的脸有时显得歪斜,呈灰白色,但这往
往是在一场感冒头痛以后才有的现象;他的头脑仍旧保持着
对忧愁和欢乐随意开合的巧妙能力。在最后几年的和平岁月
里,他享受过许多欢乐日子——做了不少愉快的事情。早在
1937年,麦克卢尔新闻社就曾向全国270家报纸发布过罗斯
福总统昏迷在自己办公桌旁的消息,并绘声绘色地说医生发
现他的颈部有皮疹,而这正是重病的症状。其实,他只是在
1938年的某一天晚上,在海德公园晕倒过一次,但几乎立即
就恢复了常态。国际局势的危机也没有过多地影响罗斯福总
统的工作习惯和领导方式,总统工作室的布置依旧。罗斯福
在华盛顿享受过不少忙里偷闲的欢乐之夜:到朋友家聚会、聊
天,或者玩赌注不大的扑克。他很不满意麦金太尔医生为他
制定的作息时间表。他的烟瘾似乎增大了些。每逢招待重要
客人,他总要炫露一下他那调制杜松子酒的看家本领。
面对着国内不断出现的新的政治经济情况和日趋紧迫的
国际事态,身为地球上这个最强大的民主国家领袖的罗斯福
即令再圆通多谋,也不得不为每一个步骤而殚精竭智,为每
一个细节而权衡再三,然后在比较、试探、选择、取舍中谨
慎地靠近既定的大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
因素影响或制约着罗斯福的行为:一是内政问题与外交问题
的互动关系。作为操纵杆和平衡器的首脑必须统筹全局,在
调节重心时不能顾此失彼或发生振荡。二是国内舆情和民心
向背。美国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制度决定了许多权限(尤其是
外交方面)不在总统和政府部门。总统必须充分地考虑舆情
和民心,不能背离得太远而一味追求某种理想主义。这是一
种复杂多变的无形束缚,罗斯福长期像害怕冷水一样怕给自
己贴上某种不变的标签,正是为适应这种束缚而预先为自己
准备好了一些变通的余地。同时,如果要基于某种理念而谋
求有所作为的话,他必须等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施
用包括个人魅力在内的各种手段对公众和国会进行开导、教
育以及其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总统个人的行事风格、领
导艺术和工作习惯。
罗斯福总统在其第二届任期的中后阶段,其所作所为更
加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三方面因素那无时不在的影响力。
从绥靖到遏制
1937年11月的布鲁塞尔会议之后,美国的远东外交中
出现了新的因素——罗斯福总统在总体上没有放弃绥靖政策
的条件下,开始并逐渐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的威慑、反击或
遏制手段。这种政策的调整或转变是以渐进方式而缓慢地得
以实现的。这使得1938年之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在大体概貌上
有别于此前的5年,或者说呈示出一种由单纯的绥靖过渡向
遏制的中间状态,一种此消彼长的渐进的特征。具体而言,现
实主义的(或实用主义的)罗斯福逐步调校了他对于远东局
势的视角,进而调整政策以适应因发展着的中日战争而变化
了的大形势。因为毕竟一个独立完整的弊端丛生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