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59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59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辨阳盛阴盛,或在阳经,或在阴经。在阳经者,虽无热,恶寒,必头痛项强;在阴经
者,无头痛,必恶寒踡卧。在阳经虽有脉沉之例,为经气内郁,脉必沉而仍欲外鼓,入
阴经则经气内陷,脉必不能出强,多细而紧也,尚须综脉证消息为断(旧说以发于阳为中风,
发于阴为伤寒,或指定阴经阳经,皆不可泥)。阴阳家言,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有天一,
地二,天二,地四之说。天地之气,五日一候,人身之气,七日来复。阳道太过,故病
发于阳者,七日愈;阴道不及,故病发于阴者,六日愈。七数奇,故为阳数;六数偶,
故为阴数。又经气六日行尽六经,阳有余,故越一日乃愈;阴不足,故六日经尽即愈,
义亦可通。但六日、七日云者,皆指传经病而言,其不传经之证,则解期愈期(解者病解,
愈者全愈)非日数所能拘矣。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
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此言传经病,一日太阳,二日阳明,至七日止,则六经行尽,当渐自愈者。曰头痛
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言七日六经已尽,若欲再传经,必仍从太阳始,再传太阳者,必头
痛更作,不能愈也。既由太阳再传,以次必更传阳明,刺阳明以绝其再传之路,则府热
泄而病解,故曰: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六经各以经气王时而解。巳午未为太阳气王之时,故太阳病至此时而解,以人气得
大气之助故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伤寒杂病论义疏 
—177—

风家者,谓素易伤风之体,必其人肺气弱,腠理疏,卫阳不能外捍,常多感冒,犹
淋家汗家之称也。素喜伤风,则邪气乘虚入客,气弱不足御邪,每外解而仍不了了。不
了了者,谓余邪缠绵,不能全愈,必待经气再周,十二日始复其常。凡体秉有偏虚者,
外内合邪,引发宿恙,愈期多延时日,皆同此例。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此据病家苦喜之情,以审寒热之外内,即以决寒热之真假,而阴阳之盛衰,病气之
虚实,皆于此判。假令病人身大热,大热似为阳盛,阳盛则当不恶寒而反恶热,乃其人
反欲得近衣者,此病象大热,而病情仍喜就温,虽外无振寒之候,知其人热在皮肤之表,
而寒在骨髓之里,外热而内寒也。外热内寒,即假热而真寒(凡病情之真假,皆以内为主)。
此证约有数例:一为表热里寒,脉浮而迟;一为胃阳外泄,脉大而虚;一为命火不藏,
脉数且硬。盖外热内寒,总为阳气不敛。浮而迟者在肺,虚在上焦;大而虚者在胃,虚
在中焦;数而硬者在肾,虚在下焦。亡中上之阳者病浅,亡下焦之阳者病深。又少阴寒
证,亦寒入骨髓,惟不得外有大热,虽发热必仍时厥,其外热内寒则一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假令病人身大寒,大寒似为阴盛,阴盛则当恶寒而喜就温,乃其人反不欲近衣者,
此病象大寒,而病情反更恶热,虽外无身热之候,知其人寒在皮肤之表,而热在骨髓之
里,外寒而内热也。外寒内热,即假寒而真热。此证也有数例:一为热伏于内,脉伏而
实(于法宜下,用三承气汤之类);一为热陷于里,脉沉而数(于法宜清,用黄连阿胶汤之类);
一为血虚,荣气内阻,脉弦急而按之涩、于法宜润,用百合地黄汤之类)。盖外寒内热,
总为阳迸于里,亦有三焦之辨,脉伏而实者在胃,脉沉而数者在肾,脉弦而涩者在心(与
百合证脉同),或下、或清、或润,治其源而表里之气通矣。大虚反见实候,大热反见寒
象,阴阳一差,死生反掌。本论但示活法一贯之旨,其先贤辨证之心得,学者皆当博观
而约取也(昔贤论证,多可参究,如戴元礼辨三阳三阴寒热,乃阴证阳证之分,曰:病在太阳,则热
在皮肤之分,翕翕然,怫怫然而热,便有头疼恶寒体痛,脉必浮紧。病在阳明,则热在肌肉之分,熇熇
而热,蒸蒸而热,便有头额痛,潮热自汗,脉必大而且长。病在少阳,则必热在半表半里,或往来寒热,
便有头角痛胁痛,脉弦而数。病在太阴,则手足渐冷,脉息渐沉,自利腹满,呕吐不渴。病在少阴,虽
发热手足自冷,脉必沉细。病在厥阴,则手足厥冷,脉弦而微,甚则唇青舌卷囊缩。又辨阴证阳证,曰:
阳证面光彩,唇红口干舌燥,能饮水浆,其人身轻易转动,常欲开目见人,目睛了了,喜语言,其声响
亮,口鼻之气,能往而能来,小便赤黄,大便秘硬,手足温暖,爪甲红活;阴证面青黑,或虚阳上泛,
虽赤色而不红活光彩,其人身重难以转侧.或喜向壁卧,或转卧欲寐,或闭目不欲见人,懒言少气,鼻
息不利,口鼻气冷,不欲饮水,面恶寒有如刀刮,唇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苔满滑不见红色
舌底,手足自冷,爪甲青紫,色不红活,小便青白或淡黄,大便不实或泻,虽肌表有热,以手按之,则
不甚热,阴甚者则冷透手也。又吴绶辨阴证似阳,阳证似阴,曰:夫阴证似阳者,乃水极似火也。盖伤
寒传变,误服凉剂,攻火太速,其素本肾气虚寒,遂变阴证,冷甚于内,逼其浮阳之火发于外,其人面
赤烦燥,身有微热,渴欲饮水,复不能饮,大便秘结不通,小便淡黄,或呕逆,或气促,或难言,或咽


伤寒杂病论义疏 
—178—

喉痛,所以状似阳证,或见面赤烦渴,大便秘结,作阳证妄投寒凉之药,下咽遂毙,切其脉沉细迟微者,
急以通脉四逆汤,倍加人参、附子,以接真阳之气。设或差池,遂致阴盛阳衰,参、附亦不能救矣。此
与阴盛隔'juzhuo校注:似应作格字,下同'阳例同。王太仆所谓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名阴盛
隔阳,非热也。又曰:夫阳证似阴,乃火热似水也。盖伤寒热甚,失于汗下,阳气亢极,郁伏于内,反
见胜已之化于外,故身寒逆冷,神气昏昏,状若阴证也,大抵唇焦舌燥,能饮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涩,
设有稀粪水利出者,此内有燥屎结聚,乃傍流之物,非冷利也,再审有失气极臭者是也。其脉虽沉,切
之必滑而有力,或时燥热,不欲衣被、或扬手掷足,或谵语有力,此阳证也,轻者白虎,重者承气。盖
此与阳盛拒阴亦同,王太仆所谓病人身寒厥冷,其脉滑散,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名阳盛拒阴,非寒也。
又《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东垣亦云,或因吐、因呕,因嗽而
发躁,蒸蒸身热,如坐甑中,欲得去衣,居寒处,或饮寒水、则便如故,振寒复至,气短促速,胸中满
闷欲绝,甚则口开目瞪,声闻于外,而泪涕涎痰大作,其发躁须臾而已如前,六脉细弦而涩,按之而虚,
此大寒证也,以上皆可资辨证之助,但不免间有语病,略为更易数字,学者以意会之可耳)。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
至二二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示太阳中风证治之理,而脉象亦在其中矣。阳者属卫,阴者属荣,阳以候气,阴
以候血。阳浮者举浮,阴弱者按弱,阳浮而阴弱,则脉当浮而按弱可知也(总按以浮沉分
阴阳)。卫阳外浮于表,故热自发;荣阴内弱于里,故汗自出。盖风并于卫,则卫强荣弱,
卫强而疏泄太甚,因外溢而转衰,荣弱而秘固乏力,亦随卫而外泄,终致气衰血弱,成
表虚恶风寒之证。啬啬者,恶寒而毛孔欲闭之貌。淅淅者,恶风而腠理乍开之貌。翕翕
者,若合羽所覆,热浮于皮毛之分。鼻鸣干呕者,以自汗为风鼓泌汁之用,肺津上泄于
窍,则气液相激而鸣;胃津内溢于府,则涎沫上逆而呕。其济泌别汁之司,则系乎小肠
膀胱之用,故名曰太阳中风。所谓知源之治者,不治其头痛(谓不如后贤之头痛医头),不
治其自汗(谓不以药固其表),不治其鼻鸣干呕(谓不以白芷、葛根之类治鼻,砂仁、半夏之类治
呕),但据阳浮阴弱之理,平举浮按弱之脉,用桂枝法以助荣气外开之用。方中桂枝、白
芍,疏畅血脉,生姜、草、枣凋和中府,啜粥以助药力,温覆以促发汗,使胃气布而荣
阴内充,卫阳敛而风邪外解。若气素虚者,当益气以生津(脉浮弱而坠者,可佐黄芪)。血


伤寒杂病论义疏 
—179—

素虚者,当养荣而化液(脉浮弱而涩者,可佐当归)。中风为表虚之证,若六七日延不服药,
每易逆陷血分,牵及厥阴,入夜盗汗,至晓便止,脉当浮缓而按之弦涩,头痛者,桂枝
汤加当归,附子;头不痛者,以当归为君。此自气入血,太阳之逆传也(此为传变,非传经
也)。太阳为六经门户。随藏气偏虚,皆可传移,如中风不愈,转成盗汗,目合即汗,无
分昼夜,脉转浮弦,咽干口苦,此邪传少阳,宜小柴胡法加牡蛎,和而敛之。若目合即
汗,口渴肌热,脉转洪大,此邪传阳明,宜人参白虎法,清而补之。若盗汗或自汗,少
气微喘,脉浮虚而数,此肺虚也,宜桂枝法加黄芪五味治之;若盗汗,或自汗,色黄短
气,脉濡而弱,此脾虚也(脾虚有汗出色黄之证,非黄汗也),宜理中法加人参、白芍调之;
若尺脉浮,手足心热,咽干津少,盗汗,此属少阴,阴不得有汗,恐转内损,宜枣仁、
阿胶、干地黄、半夏、龙骨、牡蛎、附子之属,养阴液以潜阳根,病随体变,当临时消
息制方,无定法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上辨中风之病源,此举中风之见证。中风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证谛,不言项
强者,以已见总纲,不言脉缓者,以平脉为辨证之主,不待烦言也。具此脉证,即宜桂
枝汤主之。主之者,不须进退加减云尔。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通行本作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
两,去皮。(通行本有麻黄三两)

上六(通行本误作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通行本误入麻黄二两)葛根,减二升,
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吸粥,余
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几,当音幾,几几,亦作儿儿,总之皆形容项背拘强之状(几几,见《毛诗豳风狼跋篇》,
赤舄几几,注云:几几濩貌,濩谓拘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