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26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26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治未病之旨。假令初持脉而见木行乘金,脉当弦强,或见于右寸,或见于三菽(一纵一
横,即上下内外),此必十一藏肺金独弱,肝木独强,肺脉必先见濡弱,而后为肝乘之,
乃转见弦强之脉也。庸工但执肺部之弦强者为有余,而不知濡弱即伏此弦强之内,不治
其肝之实,反治其肺之虚,斯虚虚实实之祸起矣。又假令肝病,肝脉自王,此肝气以偏
胜而病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制其所胜,设诊脾脉复濡弱者,知脾本虚,当先实脾,
预虑肝乘;若脾脉不濡弱,此脾王不受邪,不须补之。若肺脉独濡弱者,更虑横而乘金,
当先实肺,此治未病之要妙也。《金匮》即首演此旨,以戒庸工虚虚实实之咎。经曰:
补不足,损有余。然补之、损之,舍脉诊,何以决之。不能治其虚,安向其余。濡弱之
适十一头,盖有味乎其言之尔。

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府,诸阴迟涩为
乘藏也。

此承上而辨乘府、乘藏之法。诸阳浮数为乘府者,诸阳,谓诸脉之名阳者,如大、
浮、数、动、滑之类;浮数但举其二脉为例。以浮主气出而升,数主阳盛而迫,府为阳
为外,故见阳脉者为乘府也。诸阴迟涩为乘藏者,诸阴,谓诸脉之名阴者,如沉、涩、
迟、弦、微之类;迟涩亦但举二脉为例。迟主阴盛而阻,涩主血少气滞(血少气不滞,仍虚
而不涩),藏为阴为内,故见阴脉者为乘藏也。譬之弦大见于右关,数而应指在中(浮候
经,中候府,沉候藏),胁痛呕苦,此胆邪乘胃,为乘府,阳也;若弦涩见于右关,迟而应
指在沉,腹痛,呕挺沫,此肝邪乘脾,为乘藏,阴也。余可类推,要当合平脉辨证以权

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63—

脉阴阳俱弦,无寒热,为病饮。在浮部,饮在皮肤;在中部,饮在经络;
在沉部,饮在肌肉。若寸口弦,饮在上焦;关上弦,饮在中焦;尺中弦,饮
在下焦(通行本佚)。

此示平脉辨证法也。曰:脉阴阳俱弦者(此言阴阳俱弦,即浮沉俱弦)此先平脉;曰无
寒热者,此再辨证。以弦为血凝其气,主病不一,如沉弦在肝,经属厥阴;浮弦在胆,
经属少阳;虚弦为三焦之伤;双弦为中寒之候(两手弦,为双弦)。必以证印脉,乃知效象
之源:以脉辨证,乃明见证之理。故见阴阳俱弦之脉,必见其外无寒热之证,内有痰饮
之机(机,谓病机也),始得断为病饮,非相对斯须,不假闻问,初持阴阳俱弦之脉,便
可断为饮证。此师所以提平脉辨证为宗也。是知后贤所谓舍脉从证、舍证从脉者,皆为
不了义矣(其说不尽合于义,曰不了义,语出内典)。试为略演其例,如浮弦而寒热者,少阳;
沉弦而寒热者,厥阴;发热不恶寒而浮弦者,病温(风温春温,皆浮弦而数);形冷恶寒而
虚弦者,三焦伤也。若病无外证,中风(此非外感之中风也)头眩,筋肉瞬掣而脉弦者,弦
为风发之诊;若病无外证,腹痛里急而脉弦者,弦为克脾之候(木克土也);若见精气虚
少之证,脉浮而弦者,又为肾不足也(经云: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故知脉证相关,不
可偏断,必先合脉证,互印其理,而后乃可以分部之法,定其邪之所舍。如已决其为病
饮矣,再察其弦之在浮部,知饮之外流皮肤也;察其弦之在中部,知饮之流于经络也;
察其弦之在沉部,知饮之流于肌肉也。此以皮肤、经络、肌肉为内外三员也。以痰饮之
舍,外流皮肤、经、肌(此又以三处皆属外,对藏府之里而言也),内蓄肺与肠胃,皆在膜原
之间(膜原即胸腹之膜与膈,膜者三焦之府也)。今弦为饮气流行之诊,饮流则当外在躯壳(即
皮肤、经络、肌肉之间),不在藏府,故以身形分为三员,不与藏府对言内外,入藏府则内
已伤矣。下更言寸弦饮在上焦,关弦饮在中焦,尺弦饮在下焦,对上一言表里,一言上
下,此则易解。在表者汗而发之,在中者温而散之,在内者利而渗之,上者吐之,中者
导之,下者竭之(即渗或利也)。或虚或实,或攻或补,或温或利,或汗或渗,随形气之
盛衰,察兼证之微甚,医无定方,治有正法。凡饮病皆发源于脾湿酿成。未成饮,脉当
涩;饮留注,脉当伏弦;饮流行,脉当滑;浮滑,饮流行于皮肤;沉滑,饮流行于府藏;
饮动则脉自有弦象,若但滑者,饮流行而未结也。兼弦者,欲结而仍动也,故饮脉有时
曰涩、曰滑、曰弦者此也。

脉弦(通行本误作浮)而紧者,名曰革也(通行本误作弦)。弦者状如弓弦,按之
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此言脉有合兼象而成者,因举革脉为例(通行本误作浮而紧者名弦,此传写之讹易见,浮紧
非弦象也)。师谓弦与紧合,是成革象。以弦者状如弓弦之张,按之不移,平直如弦,以
指按之,中有脊线应手,脊线两旁,应指稍宽松软,此为弦脉之象。即有时言弦劲者,
亦言其脊线劲直耳,非全体如粗绳应手也。若紧脉则为气寒束血,气束于外,血鼓于内,
脉道四旁之小络,皆形收缩,使荣气郁而求伸,如合绳者之转索,愈转愈紧,乃气血被
郁于内,其行也抑扬不畅,左右弹手,故曰如转索之无常也。弦为血凝其气于内,紧为
气束其血于外,内外撑拒,则脉道之膜,硬而平直,遂成革脉按如鼓皮之象,故师曰:


伤寒杂病论义疏 
—64—

弦而紧者,名曰革也。此处弦紧相合,乃亦用而字者,以弦象应指即见,紧象则微加转
指而见,稍有浅深之别。凡曰弦而紧,紧而浮,其两象差池,但在指法转侧举按之间,
故非心细手和者不辨。假令脉至如转索,按之不易者(即如索之张,不能左右弹手),又为
肾绝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
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师自注云:此名致革之由)。

此承上更言革脉效象形容之故。凡平脉(即辨也)必须究其气血之源,乃与诊道有关。
见其脉即知其因(病因也),得其因斯明其治。若后贤但言某脉当主某病者,此脉之目录
耳,与诊道何益也。故上言弦紧二象,合而成革,此更明其两象成革之所以然,曰:脉
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言脉弦为血凝其气于内,故形敛而应指中有脊线,脉气
敛则不能大也(此之大字,言脉管内空大,非言脉体之粗大也)。今乃弦与大合,大者脉气向
四旁撑拒,使脉道成阔大之象,紧束于外(紧即弦之甚者,以弦为血凝其气,若凝结之力再甚,
则束缚而成紧矣),大拒(即阔大脉管之力)于中,外束内拒,脉膜(脉管之皮也)紧硬,遂成
固定之大,能阔不复能收(平人脉管,收放自在),应指外硬内空,革象见矣。外硬内空,
故古以鼓皮形容革脉也。下乃推其外束内拒之因,曰:弦则为减者,言脉道之外束者,
由气之减少也。气者主阳,阳气柔以养筋,凡气煦不到之处,斯形质结硬,故脉之外硬
者,阳和之气减也(西学但知脉管变硬,为石灰质凝结,不知其所以凝结者,为气之减也)。曰:
大则为芤者,言脉之以大名者不一,若血气充实之大,当圆润而旁充,今所谓大者,以
紧束于外之时,弦凝其气于内。弦本血多气少,因气少不能外煦(煦者融和之意),令小
络结硬,外硬既成,不复更能敛缩,在内之血液,不能充满于脉,遂应指成空大之象。
以应指之大,非脉之真大,乃脉之内空也。内空形如葱管,名之曰芤。芤者血之虚也。
盖气减而血不虚,虽紧不成革也,血虚而气不减,虽芤不成革也。气减为寒,阳不足者
故寒;血芤为虚,阴不足者故虚。气寒与血虚两者相搏,乃为致革之由。气寒斯不能统
血,故在妇人为半产漏下之证;血虚斯不能维气,故在男子为亡血失精之疴。平脉而病
源了若指掌,则治法从可知矣。宜温气之寒,补血之虚,扶阳育阴,二者兼顾,乃得阳
生阴长之效。至于阴阳分剂,或阳药多而阴药少,或阴药多而阳药少,则当以脉象之弦
与大,权其微甚,斯芤减寒虚,孰多孰少,独见若神己。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虚冷,故令
脉紧也。

此举紧脉以示平脉证之法。因设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明问者不当如
此问也。师意谓脉以辨证,证以印脉,不可执一以断。故师三设假令,以示紧脉决病之
例,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此示在表之紧,客寒中表,邪郁内迫,
外为无汗,内为吐逆,证象似肺胃皆寒,乃里无寒中自利之机,外具水气咳喘之证,此
但为客寒入肺,外闭腠理,胃虽受寒,实非里病,盖同太阳、阳明合病之例,虽见吐利,


伤寒杂病论义疏 
—65—

不得治里,解表而里亦自解。故无汗恶寒,咳而吐者,散肺寒而吐止,不必更治其胃,
此紧之一例也。次举在里之紧,曰: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坐如惊沙坐飞之坐,坐饮冷水,即因
饮冷水而咳也),故令脉紧也。此言形寒伤肺,已具外因,更饮冷水,复令胃寒,外内合
邪,当咳而呕吐或利,此为肺胃两寒之紧,治当里证为重,温中略兼和外,不可汗发其
阳,此又紧之一例也。次更举内因之紧,曰:假令下利,以胃虚玲,故令脉紧也。此言
藏寒自病,胃气虚冷,如先见温温欲吐,不思饮食,已而自利,此利以胃寒而致,脉见
紧象,不由外因,病起内寒,法当温胃而紧解利止,此又紧之一例也。上三例,一举肺
寒而紧,一举肺胃两寒而紧,一举胃寒而紧,皆以合证为辨。推之,则假令浮紧者,表
寒也,乃其人无外证而腹痛里急,此为血寒气郁也,当和气以温其血,不得曰浮为在表,
以麻、桂汗解明矣。假令沉紧者,里寒也,乃其人无证而身体疼痛,此气寒而血阻也,
当和血以温其气,不得曰沉为在里,以四逆救中明矣。或尺紧而咳嗽上气,肾寒移邪于
肺也;或寸紧而失精遗溺,肺寒移邪于肾也。此平辨知源之旨,学者当精思推验,集义
以臻通贯之域。至干移传化之例,其变尤繁,必知其经而后能权云尔。

寸口脉浮而紧(通行本紧误作大,而字属下句),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
血,紧(通行本误作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
令汗不(通行本误作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此专示举按异象之法(一举一按,象随指法而变,故立举按异象之名),因举浮而紧者为
例。曰寸口脉浮而紧,寸口赅寸关尺三部言之,以平脉多以总象为断,一部独陷者少。
曰:寸口脉浮而紧者,言寸关尺三部,皆举浮而按之紧也。浮象见于外,轻举之但浮不
兼他象,此浮为无血,血虚则脉轻浮也;紧象见于里,稍按之乃见紧象,此紧为气寒(凡
濡而紧,大而紧,微而紧,皆同此例),里寒则脉濡紧也(濡紧者,紧而不能左右弹)。脉浮而紧,
亡血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