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

第113章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13章

小说: 伤寒杂病论义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衰,细为阴弱,沉为气血内陷,但欲寐知阳气下抑,论脉证病悉入阴,不当有汗,乃
反汗出不烦,自欲吐者,汗出为阳浮而心荣外泄(营气不秘则汗出),欲吐为阴盛而胃气内
寒,此不但真阳下衰,且复不能内秘。医见无吐利四逆之急,以为证象颇缓,迁延失治,
至五六日之久,阳气外愈泄而内愈微,致令气不统液而为自利,血不纳气而见躁烦,中
宫失守而心不交,则烦躁不得卧寐。盖初见阴随阳泄(阴随阳泄故汗出),转而阳偕阴陷,
水火分离,自利烦躁并至。脉象当数散参差不匀。已成虚不受补之象,故知死不可治。
本证当于未自利时,以四逆加龙骨、牡蛎、枣仁、五味之属,大剂急进,使阳气下秘,
则汗出虚烦自解,非纯阳温燥之品所宜与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2—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客寒外中少阴之候。所谓少阴病始得之者,明非传经之邪,亦非转系之证,乃
其人荣卫惵卑,客邪深入,直伤君火温养之化,后贤所谓直中阴经者是也。何以辨经属
少阴?必其人无太阳头项强痛、身体疼痛诸证(少阴但有骨节疼痛之证),乃病情则但欲沉
睡,实又不得安眠。曰反发热者,以阳气内抑,不当发热,故谓之反,经所谓无热恶寒
发于阴者是也。今曰:反发热而不言恶寒者,以少阴发热,虽同为心阳外拒,但脉既内
沉,则血气皆陷,力难御邪于皮毛之表,不当外见发热;反发热则阳气虚浮,虽非外散,
已少内秘之力,故少阴之证,虽身热欲近衣被,必不似太阳恶寒啬啬之甚,但感衣被不
温或背微恶寒而已。经所谓“身热欲得衣,为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者,少阴其一例也。
少阴脉沉,当沉紧而脉体束敛(不言微与细者,以沉紧而微则阳衰,沉紧而细则阴弱,皆非平人邪
中少阴之象。但邪既中于少阴,心肾之气俱陷,则脉体必不能大如其故,当较不病时为小,故以束敛二
字形容,较免语病)。此虽里寒为重,而论因实为表邪,故治法宜从外解,方用麻黄细辛附
子汤主之。麻黄开皮毛以散外寒,细辛祛里寒而展脉道(助荣气旁充之力,故可以展脉道),
加附子以温固阳根,则麻黄无发阳之弊。化裁之巧,至庸且至奇也。少阴为精气之府(府
者舍也,犹气府中府之称),性命之源,寒中少阴,虽当汗解,但审辨稍疏,即有下厥上竭
之变,故本篇未举证治之详,先示顺逆之辨,医律之垂戒精且密矣。学者必先明不治之
候与夫汗下火劫之逆,乃得权衡毫发,悉中机宜。假令证无逆象,乃转坏而卒以不起,
此则医杀之尔。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
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亦少阴直中之证。得之二三日,病情无大变化(二三日无变化,则病势自较轻缓),邪
仍在表而无里证,故可微发其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即前方去细辛加甘草,药力较为
轻缓。盖前证里寒甚重,脉象当沉紧束敛,故用细辛助荣气之旁充以散里寒;本证里寒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3—

较轻,脉象必沉细微紧,故去细辛,加甘草以缓药力。所谓无里证者,指无吐利四逆、
躁烦不寐诸证。里急则当先救里,非麻黄细辛所宜与矣。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
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示心阴虚而化热之候(五藏各有气血阴阳,非心属火便无阴。阴者赅诸液言之),证属手
少阴经为病。病由体变,必其人心气偏盛,心血素虚,加外寒引发为缘,故曰得之二三
日以上。气盛则多阳,血虚则化热,心中烦不得卧,脉象当沉而数(心气盛则脉必不甚细),
宜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泻心,黄芩泻胆,阿胶滋心液之枯,芍药通血脉之壅,鸡子黄
补脾精以养营气(鸡子白引药力入气分而上升,鸡子黄引药力入血分而下降)。盖心气热则胆阳
上犯,故泻心必兼泻胆。又心为生血之藏,故治心必兼补血。凡少阴手经之证多从热化,
足经之证多从寒化,本条乃少阴热化之一例也。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示肾阳虚而化寒之候,证属足少阴经为病,亦客寒直中之一例也。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知里寒而津液未伤。背恶寒,知阳衰而寒中于里,以背为阳而反为寒侵,故知
为阳气衰也。口中和,即不苦不燥之谓。以外无发热,知寒悉在里。当灸丹田以壮动气,
与附子汤以温肾水。附子温肾以散寒,苓、术运脾而化水,人参益气生津,芍药和荣通
脉。脉象当沉而弱,时一弦。盖心病多化热,肾病多化寒者,又其常也。

少阴病,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

宜桂枝汤加当归主之(方治通行本阙)。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4—

桂枝汤加当归方

即前桂枝汤加当归二两(通行本阙)。

此示风中手少阴经之为病也。盖血虚而邪客于经(动脉是也)则属少阴,血虚而邪陷
于络(静脉是也)则属厥阴。以心主于脉,脉者经也,心为神藏,神寄于脉(即西学所谓神
经附于血管是也),故风入少阴,必脉势浮而象弱,浮者风邪之外鼓,弱者荣血之内虚,
血不敛气,使精不养神(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即西学血养神经之意),风血相搏则疼痛如
掣。少阴中风,治责血分,故以桂枝法加当归,补血以达荣气之郁,大旨与厥阴之治无
异(西医所谓神经性疼痛者此也),假令邪入厥阴则脉当弦涩,证当痛酸,或筋脉拘急可辨,
以肝合于筋,络血虚则筋急失养故也。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此寒中足少阴经之为病也(此少阴阳虚于表之证)。肾合于骨,肾寒则经气内陷,故气
寒血痹而身体痛、手足寒。手足寒者,言四末寒冷不温,未至厥冷之甚,盖寒为抚摩不
温,厥为冷气侵袭(一为他觉,一为自觉)。骨节为神气之所游行,骨节痛者谓逢骨节则痛,
与湿气下注逢一关之节而疼者不同,以少阴之脉,主伏行而濡骨髓。脉象当沉而细弱。
外无发热,与太阳脉反沉之例不同。宜附子汤以温散里寒。凡少阴病反发热,则阳气外
通,必无身体诸痛;若身疼骨节痛,则经气内痹,必外无发热,辨证者所当精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示少阴病血脱气陷,便利脓血之证。盖太阴、少阴之并病也。脾不纳精由于心阳
之衰,络不藏血由于肾气之陷,发病在太阴,受病在少阴。后贤谓先利后便脓血为脾邪
传肾之证,亦未尽合。实由太阴不开,影响少阴枢转,脾肺之气不升,心肾之阳俱陷,
肾虚则肠滑不固(肾主二便),脾寒则血流失统,阴络伤则血内溢,内溢则后血,杂脾液
而下,故成便利脓血之变。脉象当沉细而尺中濡滑。与厥阴里急后重之象不同,必腹中
冷痛或疠痛,少苦满而多虚努,小便清,口中和。此气血之下陷也,故宜以桃花汤温而
敛之。赤石脂入心、肝、大肠三经,能止血气下行;干姜温脾而止利,粳米助胃以生津,
姜、米皆宜炒黑入煎,功可止血,桃花汤乃温敛气血下脱之剂,惟肠滑不守者宜之。其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5—

他便脓血之病尚多,若施之时痢及中有积滞之证,必邪气内闭而腹中转加痛满,非可以
泛治而误施也(桃花汤之义,大意取血色红如桃花,凡古方命名,本无深义不必拘泥)。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
花汤主之(方见前)。

此补示太阴转系少阴,病机变化之象(即后贤所谓脾邪传肾之证也)。所谓二三日至四
五日者,明初由太阴自利时腹自痛之证。脾精不纳则水谷不分,下利不止,故小便不利。
由津液下泄而气陷,由真气下陷而血脱,皆以太阴不开因使枢转不利。凡下利不七复加
便脓血者,则病势甚重,与上便利脓血同时并见者不同,盖彼为合并之邪,而此属传移
之变,病机有浅深轻重之辨。脉象当下坠而弱,按之涩,独尺中濡滑,见肠滑不守之象。
先宜用桃花汤治其便脓血,温脾以止血气之陷;便脓血止,更平脉辨证以消息之(凡便利
脓血之证,必尺中濡滑,乃知中无积滞,可用止涩之剂,最为平辨之要,学者宜熟玩深思)。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经明刺法之用,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故血气本体之虚弱则宜汤液以补之,气血运
行之阻滞则宜针刺以调之。针法虽有补泻,大抵皆制其所胜而真气自复(如泻肝即以补脾之
类),非能生津液以补气血也。凡府藏生化之用,生之者以质为主而气附之,克之者以气
为主而质附之,故味有所藏而后气生,气得所养而后神王,有形精血之投必取资于血味
之养,草本之功且不能与,而针之用已穷。《针经》详刺法之禁,且曰:凡将用针,必
先按脉。则知承家技而相对斯须,问病源而按图取穴者,虚虚实实之过,盖有难言者矣。
但汤液之用,必先入胃,资胃气之运化,乃得布护四体。故有经实府虚之证,则针刺之
妙,可随其实而泻之,不伤中府之化(汤药必先入胃,若胃气已虚而经气外实,则通经之药必先
伤胃。推之如大腹水肿诸证,胃气既衰,宜用针刺,不可用攻水之剂,故知针法自具特长也)。少阴
便利脓血,虽属血脱气陷,实由经络横塞,刺之则脉气内畅,血络上通,气畅血流,便
利脓血之证当止,故曰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至刺法则学有专攻也(今西学注射之法,亦深合
经实府虚之治,可以补国学所不及,学者当阔域内之观,以期沟通世学,则医术之进,当有不可思议者
矣)。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366—

此示肾寒肝郁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