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7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鲜垢撸睦锘嵊兴叫模克阅阋茫系郯颐浅忝牵送诵模耐死怼�
佛法落实表现在事相上是慈悲、是方便,方便是善巧方便,那就是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个道理我们讲得多了。恒顺众生,这里头也有个原则,十大愿王都给我们指示,从现相上来讲「礼敬诸佛」,从真实功德上来讲「称赞如来」,这是教我们恒顺、随喜的标准,我们要懂得这个,那你运用就灵活了。境、缘,境是物质生活环境,缘是你周边所遇到的一些人,如果不善,要不要随顺?要随顺。随顺要掌握著原则,我在随顺当中要感化他们,可以随顺你的错误,但是我决定会把你的错误慢慢纠正过来,这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这是菩萨教化众生。如果环境看样子不好,掉头就去,你没有慈悲心。愈是苦难地方,愈是有错误的地方,愈要帮助他,全心全力帮助。到实在帮助不了,自己知道自己德行、学问都不够,再去好好的参学,离开这个地方好好的参学,那对的。如果说连帮助他的心都没有,那你的慈悲心不够;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绝不能够舍弃,这个不可以的,这不是菩萨道。
帮助别人,还是从自身做起。我们现在讲经教学,我们有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什么?表率,范是模范,都是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从什么地方做起?从你看出他错误的地方做起,你仔细观察他哪些地方不对,那我们反其道而行,这就是帮助他纠正;不必说,日久天长慢慢他自己发现,他觉悟了,他回头了,你这个教学就成功。教化众生的技巧无量无边,你要会运用,要运用得恰当,就能收很好的效果。诸佛菩萨都是从本身做起,其实诸佛菩萨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再来人,他哪有障碍?他没有!没有障碍,为了度众生,示现有障碍,好像演戏一样,表演给众生看,让众生在这里面看到之后,豁然开悟,回头是岸。众生不孝父母,我们要表演孝顺父母,做给他看;众生不敬师长,我们要表现尊师重道,做给他看;众生把财看得很重,贪财,我们舍财。你不是这样教,你怎么个教法?众生好名好利,我们舍名舍利。他看到我们生活很自在,并没有说这些财物没有了,生活就过得艰苦,不是!生活还是过得很自在,过得更快乐,表演给人看。
许哲居士的行谊,就很值得我们学佛同修取法。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她,她是佛家讲的「真富贵」,她什么都没有,富怎么说?虽然她什么都没有,她什么都不缺乏,不缺乏就是富。什么是贵?世间人讲的贵一定有地位,她没有头衔,她没有地位,普通的平民,她贵在什么地方?贵在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这是她的贵。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释迦牟尼佛舍去世间的假富贵,世间国王大臣崇高的地位,金银财宝的财富,假富贵,他得到的是真富贵。他的物质生活三衣一钵,每天出去托钵,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他过这个生活,这个生活他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快乐,这是他的富,知足常乐;他的贵,他没有地位,在我们中国人讲他是乞丐,可是受到当时社会大众的尊敬,受到后代千年万世人的尊敬,这真富贵,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求真富贵,要舍世间的假富贵。世间这种富贵,享受这个富贵,享受完了很少不堕落的。可是圣贤人所过的是真富贵,往后决定是超升的,决定不会堕落,这是我们要能够辨别的。
所以放下,灭烦恼障、所知障,决定有利益。你能够灭烦恼障,你心得清净,在佛法里面讲你得定;你能够放下所知障,你就开智慧。我们今天两种同时都要下手,定慧等学,要懂这个修学方法。功夫要绵密不断,在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是我们一个好榜样。黄老居士持名念佛几乎不中断,他每天至少三万声佛号,多的时候会多到十万声,所以人家念佛能往生。一切时、一切处,工作放下了,他佛号就提起来。见客的时候,跟人见面,他手上念珠还在那里掐,我们知道他跟人谈话,他念佛也没中断。不念佛就会打妄想,麻烦在此地,用一句佛号把妄想打掉。我过去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持咒,也是二六时中不间断。他见客跟人谈话,他的念珠没有断过,他口里是金刚持,你看他嘴唇在动。这是在修持上讲,是我们很好的典范,是我们的好样子,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真正有把握成就,这些人对我们是大恩大德,给我们做出一个典范,教导我们怎样修学。我们今天看到「勇健臂鸠盘茶王」他所修的法门,我们总结起来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慧,才能够排除菩提道上所有一切的障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七卷) 2000/2/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67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长行,第九句:
【无边净华眼鸠盘茶王,得开示不退转大悲藏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句有个简单的提示,「多劫修悲,究竟灭苦,为不退转。悲多方便,故复名藏。为安众生,所以开示」。大师言语不多,把重点都给我们提示出来了。菩萨所修学的法门与他的名号一定相应,『无边净华眼』,这是法身大士的示现,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诸佛如来的示现,应以鬼王身得度就现鬼王身而为说法。「多劫修悲」,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明了,并不是多劫是鬼王身,你这样想法,你就完全错了。多劫当中,如果没有修行证果,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像我们这个经上前面所讲的,色界天王身、欲界天王身、天众身、人身,乃至於三途身,都曾经受过,这才是多劫修悲。证果之后,「果」在佛法里面讲,必须要超越六道才叫果。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不算果报,这个一定要懂得的。佛家的小果是阿罗汉,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这叫小果;大果一定是证得一真法界;换句话说,超越十法界是大果,佛法所谓是大乘、小乘,也是这个意思。证得小果之后,他也要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是多劫修悲。
每一个人修学,从初发心到圆满菩提,修学的重点不相同,这是在中国大乘宗派里面,诸位都能够觉察得到。像法华修止观,重点在止观,贤首重点在法界观,都是偏重在禅定;法相唯识,乃至於南山的律宗,都有个修学的重点。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他修的是慈悲,偏重在悲;悲决定跟慈分不开家,偏重在悲。慈跟悲怎么区别?两个字都是现在讲的爱心,而慈爱偏重在帮助他得乐,悲心是偏重帮助他拔苦。诸位想想这两个字的意思,与乐当然他就没有苦了,拔苦当然他就乐了,所以这两个字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偏重不一样。这是小有差别,我们一般讲「大同小异」,所以慈悲常常连在一起。
由此可知,菩萨的修行非常接近地藏菩萨行。我们要用观音跟地藏来代表,这两位都是修慈悲法门,观音菩萨偏重在慈,地藏菩萨偏重在悲,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一位菩萨也是修这个行门,所以这个行门是多劫修成的。我们现在一般人缺乏慈悲心,不但是世间人缺乏慈悲心,修道人也缺乏慈悲心。我们看佛门许许多多长老,口里面说慈悲,慈悲不能落实,於是我们就想到什么原因?他修的时间不够长。多生多劫,永远不舍弃。这个意思就是像诸位前几时听到许哲居士的话,李木源问她:你到底信什么宗教?许居士说:我信的宗教就是爱的宗教。爱一切人,爱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悲。
这是我们现前见到的,她所修学的成果,她今年一百零一岁,我们看起来,她只是四、五十岁的人而已,甚至於今天四、五十岁的人,体力都不能跟她相比。这是实实在在的,耳不聋、眼不花,我很仔细观察,她只掉一个牙齿,耳目聪明,行步如飞,四、五十岁的人真的比不上她。她修的是什么?修慈悲。虽然没有接触佛教,没有听过经,但是她那个慈悲心,在我们想像当中不是一生修的,多生多劫修慈悲,所以没有接触佛法,心地还是一片慈悲。只知道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为老人、为病人、为苦难人服务,不知道有自己。一生没有发过脾气,一生没有怪过别人,心里头从来没有有个念头说别人不是,没有这个念头。跟人家交往遇到有逆境现前,她回来反省自己不好,自己做人不好,做得不够圆满,从来不责怪别人过。这岂不是《坛经》上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她统统做到了。
真实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叫多劫修悲,究竟灭苦。我们从许哲居士身上看到了,真的是究竟灭苦,她得大自在。一百零一岁还想办养老院,她那一天告诉我们,她要办个养老院,跟社会上所有养老院不一样。她要办个什么养老院?她要办个像家庭一样的养老院;老人住在这里面,就像住在家里面,有家庭的温暖,这个了不起!人有善愿,天必定帮助她圆满。她一生当中,过去办过十几个养老院,都办得非常成功,她还是不满意,还想办一个更好的养老院,这是悲心。她问我,她有没有资格作佛弟子?我回答她:你是标准的佛弟子,真佛弟子。我给她传授三皈五戒,她统统做到了,净业三福里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她十善修圆满了,确确实实没有贪瞋痴,没有是非人我。要以《金刚经》标准来说,她已经做到「无我相」,起心动念她想别人、想社会、想那些苦难的人,只要自己有时间、有空闲,她每天去帮助这些人。自己生活那么样的简单,真正是个修行人的生活。
我们到她住处去参观,住的房间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一张床铺,一个小桌子,简简单单的几件换洗衣服。生活在新加坡容易,热带,不需要很多衣服。而且衣服,你们大家都听说,从垃圾堆里头捡来的,有破损的补一补,她穿这个衣服,从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她说得好,「我要穿一件新衣服,自己心里不安,世界上还有许多没有衣服穿的人、没有饭吃的人,我穿上这个衣服,我觉得对不起那些人」,这是修悲心。她说,「我要跟他们一样过苦日子」,她生活安乐。我们从她的生活行持当中观察到,她究竟灭苦,她身心自在,一个妄念都没有。
「悲多方便」,这叫「藏」。藏,世法、佛法都用宝藏来解释。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个藏是什么?佛家讲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法身难,般若、解脱就比较上容易。我们从许居士这个人来看,法身、般若这两条我们暂且不谈,解脱她得到了。我们真看出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是小乘声闻、缘觉的境界,我们一般人不能够相比。法身,那是要破一品无明才能够证得,这个不容易,《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般若,也在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里面智慧开了;解脱,那是见思烦恼尽了,生死自在。我们在这个地方亲眼见到,她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那就要问问,她一生不生瞋恚心,我们能不能做到?我们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