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医王不找,这就没法子了。他为什么不找?不认识。认识了,就不要找世间医生了,找佛菩萨,佛菩萨各个都是医王,这个我们要懂。
「光明照耀靡不及」,这句话是真话、实话,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没有达不到的。我们说达到达不到还是妄想分别,事实是一体,哪有及与不及?说「靡不及」,都是世尊的方便语,真实语是第一句,「佛身广大遍十方」,这是真实语。既然遍十方,还有什么及与不及?『此道』,这个道理,普称天王他见到了。这个见到就是见性,见到「身广大遍十方」,这是法身。见到法身,这个人就成佛。法身才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才是自己,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由此可知,普称天王不是凡夫。三十三天是欲界第二层天,不高。这一尊天王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这是从事上讲的。如果是从真理上来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这是从真理上来说。理上为什么这个说法?理是心性,唯心所现。心是佛,心性所变现的,那不叫佛叫什么?所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我们自己也是的,这就是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意思。一切众生本来真的是佛!我们现在是迷惑颠倒的佛,诸佛菩萨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哪些是诸佛菩萨?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全是诸佛菩萨。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能作如是观,你的修学就快了,障碍就没有了。
为什么凡夫修行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只劫?就是不懂得这个事实真相,在事实真相里生起妄想分别执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了,药师如来成佛了,你们都是众生,这样分别执著,所以才要无量劫。我们再问,为什么一定要无量劫?没有别的,无量劫的薰修,也就是你听经闻法时间不够,你还没有听明白,还不肯放下。无量劫生生世世在学、在听,听到印象深了,豁然一下觉悟,境界马上转变过来。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哪一个不示现天天讲经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干?长时间的薰修才会产生效果,不是长时间薰修不行,烦恼习气业障太重!由此可知,真正肯发心出来讲经的人觉悟得快,为什么?他天天在薰习,每天在讲,每天在重复佛的教诲。讲的时间长,讲久了,自自然然他就会悟入这个境界。这个悟跟入都不是勉强的,勉强用的是妄心,妄心怎么能证到真的法界?只有真心能够契入真法界。什么是真心?一心,有个念头就是二心。什么是真法界?一真法界,一才能得一,二不能得一,所以你用一心。什么叫一心?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一心。只要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在,哪怕再少,还有那么一丝毫,都不行,你就入不了佛的境界;一丝毫都不能有,你就契入境界。可是这个事情难!没错是难,难你要肯干,克服困难。怎么克服?先把妄想执著减少,决定不可以增长。连老子《道德经》上都讲「为道日损」,损是什么?减少,放下。天天放下,每天都在干这桩事情,这个样子你会有一天大彻大悟,你会有一天契入佛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202
请看经文,三十三天偈颂第三首:
【如来方便大慈海,往劫修行极清净,化导众生无有边,宝髻天王斯悟了。】
三十三天第三尊天王是慈目宝髻天王,他所得的法门是「慈云普覆解脱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这首偈颂是他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我们应当怎么学习,怎样落实?「如来」是我们所有学佛人第一个榜样,在事上说,他是指诸佛世尊,在理上讲是说我们的自性。换句话说,自性所包含无限的智慧德能都能够现前,都能够落实在生活之中,这个人就称为佛陀,就称为法身大士。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思想行为与性德相违背,这个人就称之为凡夫。所以佛跟凡夫差别,一个是性德落实,一个是完全忘失性德,除此之外,佛跟凡夫实在没有差别。我们看颂文,『如来方便大慈海』。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我们,这一句是讲「果大」。「海」是比喻深广无限,如来的方便,如来的慈悲,深广无尽。自古以来,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真诚的爱心。我们在修学纲领里面提出来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慈悲里面如果没有真诚,这个慈悲是虚伪的,不是真实的;慈悲里面要没有清净,这个慈悲是染污的;换句话说,他对你慈悲是有条件的,是有代价的,这就不是清净的;慈悲里面要没有平等,这个慈悲是有差等的,有等级的;慈悲里面要没有智慧,这是感情的,情就容易变化。所以大慈悲心里头必定是具足这四个条件:真诚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正觉的慈悲。
慈悲心落实,慈悲心起用,不但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那就叫方便。方便有多门,也就是说大慈悲心落实在自己生活里面,我们自己生活也常常有变化。我们自己想一想,三十年前我们的社会处在未开发或者半开发之中,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生活相当艰难。三十年之后,我们已经进入开发的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外面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生活方式自自然然随著变化。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如果我们还过三十年前那种生活方式,这就不是方便;或者是在一个未开发的社会里面,你富裕过著奢侈富裕的生活,人家看起来也不对劲。所以方便通常上面又加两个字叫「善巧」,谚语常讲「通权达变」。所以方便两个字是活活泼泼,在什么样的时代、什么地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方便,这个方式非常便宜。由此可知,佛对於一切众生的教学是活泼的,不是呆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世尊为我们的教导是原理原则,我们学的人要活学活用,佛法才能推广,才能令一切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我们在讲学当中常常提醒同学们,佛法的教学尤其著重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两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根据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展现的是修行、证果、得道,他修的是什么行?只是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於是智慧就开了。凡人为什么没有智慧?智慧是被妄想烦恼、分别执著盖覆住,不是你没有智慧。佛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不是讲清楚讲明白了吗?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断了,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他清楚,他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心、一个性、一个身。我过去常说,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一个心,真心,《华严经》上说「唯心所现」,就是这个心;一个性,自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一个身,清净法身。我们众生不知道,众生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佛与法身大士知道。
这一次我在北京,非常难得,叶局长与文物局的张局长,两位陪同我参观历史博物馆,承蒙馆长亲自跟我们讲解介绍,山东最近挖掘出一批文物,龙兴寺,雕塑之精美,让我们看了之后叹为观止。这些古物埋藏在地下一千多年,现在挖掘出来,里面的色彩还相当清楚,可见当时是非常之鲜艳。馆长特别给我们介绍一尊毗卢遮那佛,佛身上披的袈裟,我们今天讲的二十五条衣。袈裟最上面这一格画的是佛在说法,然后里面一格一格所画的是十法界,在我们佛家的术语叫曼荼罗,十法界最下面是地狱,从佛法界一直到地狱是一件衣。这一件衣穿在身上,我一看我就明白了。我当时跟他们大家说,他们只是从艺术眼光去欣赏画画得好,高度的艺术作品。我说这是表法,代表什么?代表一个身,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身。一件衣裹在身上是一个身,说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大慈悲心是这样流露出来的。我们怎样爱自己,就要怎样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不能分,这是佛心,这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这个塑像、这个彩绘,表法的意义太深了。他们听我的解释,也感觉得非常新奇,佛法里面含藏有这么深的教学,这样深的意义,启发世人。
可是这桩事情谁知道?觉悟的人才晓得,迷惑的人不知道。如何令一切众生真正觉悟?佛清楚,释迦牟尼佛明白,这个事情政治不能解决。我们讲人与人的纷争,这是一切动乱的根源,天灾人祸因此而起。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所想的都是违背了事实真相,违背了性德。这个问题政治不能解决,武力也不能解决,经济、科学技术都不能解决。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人,万缘放下,从事於教学工作,教化众生。世尊跟诸菩萨们给我们做出榜样,一生从事於教学。世尊在那个社会,那个社会崇尚苦行,社会大众对修苦行的人非常尊重,释迦牟尼佛示现苦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法传到中国,中国人不崇尚苦行,中国人崇尚的是尊师重道、孝养父母,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就不能再行托钵乞食的制度。摩腾、竺法兰到中国,那个时候是汉明帝,汉明帝尊称他们为老师,哪有帝王的老师出去讨饭?那还得了!全国的人民会把皇帝骂死。皇帝自己养尊处优,你的老师叫他讨饭,这成什么话!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大慈方便,摩腾、竺法兰到中国来,舍弃苦行,接受帝王的供养。汉明帝给他造宫殿,白马寺就是那个时候造的,供养他们的住处,派遣许多伺候服侍他的人,这是方便。慈悲方便,在哪一个地区是哪一种方式,随著生活方式的不一样,随著各地方文化、生活习惯的不一样,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是他强求的,不是他想要怎样怎样。我一切随顺你们,这是佛陀教人。我们这一生在世间要随顺、要随缘,不要攀缘;攀缘就造业,随缘才得清净自在。佛示现给我们,祖师大德教导给我们,我们学会了。
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当时的皇帝姚兴,秦国的国王,不但以最好的居住环境供养大师,而且还派十个宫女伺候他老人家,优惠的待遇,极其尊敬;又要求当时士大夫,出家人更不必说,都跟随大师学习,佛法在那个时候真正达到颠峰。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唐朝的帝王对他多么的崇敬,显示出中国的文化是孝亲尊师。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懂得,在哪个地区教化众生,一定要随顺这个地区的文化、生活习惯、习俗,决定不违背,让朝野大众都能生欢喜心,佛法才能够发扬光大,才能够普遍利益众生。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就更多,喜欢苦行的,佛菩萨示现苦行;喜欢欢乐的,他就示现欢乐,一切随缘。凡夫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外表看起来好像很相似,骨子里面大大不相同,而佛菩萨在这其中帮助凡夫提升境界。用什么方法?无非是讲经说法。在生活当中,在教学当中,帮助众生看破、放下,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不能够把这个原理原则掌握住,我们在佛法上修学自然就遇到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