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我们学布施,不但不能放下悭贪,增长悭贪。为什么去布施?布施财可以得财,增长贪心;布施法,可以得智慧。是为了贪智慧、贪财,这才去布施,财布施、法布施;贪寿命、贪健康长寿,才修无畏布施,全错了。佛教给我们布施是教我们放下,我们就贪著,你那个功夫怎么会得力?这样去修布施,修来修去都是三界有漏福报,不能解决问题。持戒,戒律持得很不错,很好、很精严,没有舍去恶业。什么是恶业?贡高我慢是恶业,瞋恚是恶业。戒律持得很精严,自己就贡高,看到别人破戒、犯戒、不持戒,就起厌恶之心;戒律是教你放下恶业的,结果因为持戒而生烦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说穿了,就是不解如来真实义。佛给我们是极其善巧的教诲,我们会错了意,依教奉行,照这样去做了,可是佛看到摇头,不是这个意思,做得不像。所以在大乘教学里面,它的基础好,可是这个基础我们没有掌握,这个基础是菩提心,我们没有能掌握,我们的菩提心发不起来。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对待自己都是虚伪的心,不是至诚心;不要说对别人,对自己心就不诚,对自己心就不敬,世人常讲自重自爱,我们不知道尊重自己,不知道爱自己。对自己都是个虚妄的心,对别人还有什么话好说?大乘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这个地方,所以用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才能成就,我们今天根本就没有菩提心,哪来的六波罗蜜?所以我们今天修学,实在讲,把水平降到最低最低,不能再低了,劝人修十善业道。修十善业道,在六道里能保住人身,来生不至於堕落到三途;如果十善业道都做不到,来生决定堕三途,这是佛在经论里讲得太多太多了。
印光大师是等觉菩萨示现的,距离我们不太远,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他老人家知机授法。你看他一生的教学,我们细读《文钞》,他调门不高,我们归结他教学的宗旨,特别著重在因果;换句话说,印祖一生的教学是因果的教学,教你真正明了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报,让你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你自己知道收敛。所以极力劝人学《了凡四训》、学《感应篇》、学《阴骘文》,这三样东西都不是佛经,许多人感觉得奇怪。我最初看到他老人家这种教学,我也觉得很诧异,以后我们细细想想他老人家是契机,也不违背理。一生提倡这三样东西,无非是挽救众生不落三途,让他能保住人身,来生还有机会学,这是菩萨的苦心。讲得太高,现在人不能接受,你跟他讲理,他不开悟,所以只有把因果报应的事实搬出来,你相不相信?这个东西摆在你面前,你看到,你亲自听到了,你好好的去想想应该怎么做法,怎样去生活,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从这个基础上,慢慢再帮助你提升。所以我们总结印祖一生的教学,可以说是「持戒念佛」,他老人家教人是教这个。
有十善的基础,「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后面加个「老实念佛」,就决定往生;品位虽然不高,决定生凡圣同居土,就行了。这是他老人家一生教导众生的宗旨,非常适合於现代人的根机。所以有心人应当常常注意,搜集现代果报的这些事实,书上记载那太远了,人家说这未必是真的,要搜集现代的。我们把现代的这些因果报应的事实,搜集之后再给它精简,变成通俗文学来劝导别人。我们要特别了解现代社会一切众生心,他们没有缘分接受圣贤的教育,一生当中所接受的,是社会上现在所提倡的功利的教育,这是从外国传到中国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名闻利养的教育,你说这怎么得了!
受这种教育的人,他们在观念当中就是斗争,如何争名,如何夺利。名与利在这个世间是有限的,争的人太多,当然引起冲突。从前没有听说做生意「商场是战场」,你去查古书找不到这个名词,现在商场是战场。说老实话,现在什么场合都是战场,你说怎么得了!无论什么场合都变成战场,这个世间还有太平日子吗?真的是永无宁日。现在真正一个觉悟的人,他要退出战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退到哪里去?只有退到深山,没有人去的地方,那个地方不是战场。我们想想这个事实怎么造成的?教育。整个社会,一切时、一切处都变成战场,你们就要晓得,正是一般宗教讲的世界末日就到了。世界末日是果报,这是因,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竞争的心,这还得了!
圣人教给我们、佛菩萨教给我们是什么?忍让。我们就这个字跟诸位讲过,做专题讲过。礼让、忍让、谦让,让到底,哪里会有争?你争我让,天下就太平了。可是今天在这个社会上,谁肯让一步?一分一寸都不肯让,所以才有世界末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今天八月十八号太平没事,你就放逸了。古老的预言家告诉我们,这个灾难时间大概是有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当中最严重的是这三年,一般人讲到二00一年,也有讲到二0一二年,这些讯息你们都曾经接触过、都看到过,这一段期间当中是最严重的。真正世界恢复正常秩序,大概总在二0三0年之后,三十年之后这个世间才能恢复正常秩序。正常秩序是什么?不争了。不争就相安无事,就是正常;只要有竞争这个念头,就不是正常的。可是今天社会人把竞争当作正常,你不竞争你就落伍,你看看这种说法多可怕!跟佛菩萨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古人的东西落伍了,佛菩萨教人的东西错了,要把它丢在垃圾堆里头去,这是现代人的看法。所以我们学习这些课程,在社会很难推动,我们晓得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我们做这个工作非常艰苦,真正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社会跟众生不接受,还要以敌意、恶意来批评你,来侮蔑你,我们今天是处在这个时代,忍辱负重。所以传道,有一个人接受,有两个人接受,佛道、圣贤大道这盏灯还没有灭,只要能够代代相传,等待众生业报报尽,这一线光明就能够大放光明。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他们肯接受,他们欢喜接受,要晓得不在我们这一代。
达摩将禅宗传到中国,没有人相信,没有人跟他学,他只传了一个学生,慧可。慧可明白、觉悟了,知道这个法门好,它是宝。他也没有办法传给别人,人家也不相信,传给僧璨,一个传一个。传到五代,第五代忍大师,学的人渐渐多了,虽然多了,真正开悟的没有;他的上首弟子,也没有一个开悟的。遇到惠能,到第六代才收到效果,禅宗才发扬光大。由此可知,祖师大德的苦心。我们今天处的社会环境,要比起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还要恶劣,我们要明白社会环境、众生的心行,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把正法延续下去。而希望将正法普遍弘扬到全世界,难!难,我们要做,有多少的效果,不必放在心上,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就好。重点一定在传法,用现在的话来说,要培养继起的人才。能培养多少?给诸位说,有一个、两个就了不起,不要以为很多很多,那是作梦!
什么人来继承这个道统、这个法脉?真正发菩提心的人,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把自己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种种享受彻底放下的人,这个人才有能力、有条件续佛慧命,来传持这个道统。不肯放下名利,不肯放下竞争的念头,他没有条件继承这个道统;换句话说,他不能开悟。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这种条件别人没有办法替他创造,如果别人有能力创造条件,那诸佛菩萨一定替我们都创造条件了,不可能。佛菩萨天天求这种人,这种人要用世间话来说,牺牲自我,才是具足这种条件。
我是从这个路上走过来的人,我走这条路,实在讲,最初也是放不下;但是我有一个诚心诚意去学习,所以得到这些老师的照顾,我的三个老师都特别照顾我。我并没有真正放下,但是我对社会这个竞争,争的念头的确是很微弱,不跟人争。我在没有学佛之前,也在上班工作,升迁的机会我给别人,我不争。那个时候我在台湾一个人,一个人生活容易,同事们他们有家眷,他们升级待遇拿多一点能照顾家,我一个人无所谓,所以我有机会会让给别人,我能够替别人想。我真诚心学习,老师对我就特别照顾。我能够在佛法有这么一点点悟入,得力於四十年的讲台没有中断过,所以我深深体会到孔老夫子教学的那个总纲领,「学不能不讲,过不能不改」。这两句是真实教诲,只要你天天给别人讲,天天改自己的过失,改过就是开悟,积小悟就变成大悟,积大悟就变成大彻大悟。
你烦恼少了,智慧开了,给诸位说,不仅是佛经展开来字字句句无量义,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哪个境界不是无量义?正是佛经上讲的比喻,依报的一微尘、正报一毛孔都含无尽义,不仅是经典。所以说经中一句一偈,讲一辈子都讲不完,这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每天讲,每天意思不一样,每天境界不相同,你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因为称性,自性是无尽的,所有一切相分都是自性变的,因此相分点点滴滴也是无尽的,这是真实的道理。相里面含无尽义,无尽的理事,见分里面智慧就无有穷尽。这个东西得来一点都不稀奇,你只要真正掌握到孔老夫子讲的两个原则,「讲学、改过」,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看破、放下」,讲学帮助你看破,改过跟放下一个意思。由此可知,我们功夫不得力,智慧不能开,烦恼不能断,都是自己这边的事情,与别人毫不相关。
我们晓得,这个世间确实有不少的众生有善根、有福德,能成就大事因缘,但是可惜没机会,缺少缘,没有机会接触到,缘不具足。我们今天跟他们相反,缘具足了,缘具足要不能成就,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不具足。善根是属於智慧,解门,福德是属於行门;换句话说,善根不具足,你没有看破,福德不具足,你没有放下,放下是福,看破是慧。如果具足这两个条件,大事因缘一生就成办了,真正的度自己、度众生。度是帮助,帮助自己了生死、出三界,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诸位要知道,这是世间、出世间第一等的善事。我们讲世间是讲六道,讲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第一等的好事,第一等的大事,第一等的善事,你真干,自然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保佑帮助。今天早晨我们读《感应篇》的这一段,神仙、天神、天王所从事的这些善行善事,都不能够跟你相比,都在我们自己一念觉悟。这个事情不要怕难,「我没有智慧,我没有福报」,只要你发心,诸佛如来加持,你的智慧、福报自然现前。智慧、福报不是自受用,如果智慧、福报是自受用,那你就错了,你又堕落了。智慧、福报是他受用,是帮助别人的,帮助别人智慧是主,福报也不能缺乏。大乘经上佛教菩萨怎样去接引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福报就很重要了。换句话说,你不肯跟他结一个善缘,他怎么会跟你接触?结善缘,那就要财布施。所以佛度众生,我们就知道,以福德为手段,以智慧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