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娣ń纭K阅闫跞胝飧鼍辰纾憔妥∫徽娣ń纾荒忝挥腥胝飧鼍辰纾阕∈ń纾阕×馈2⒉皇峭馔肪辰缬胁畋稹⒂凶洌皇牵∫磺芯辰缢嬷颐切南朐谧洌鹁档煤茫敢辣ㄋ嬷ㄗ埂N颐侵灰谜飧鲈碓颍智罢庑┰帜眩阕匀痪筒换岱旁谛纳希皇铝耍沟椎幕饬恕D悴涣私馐率嫡嫦啵黄跞胝飧鼍辰纾嵌阅憔吐榉忱戳恕U馐钦嬲饩觯沟捉饩觯烤菇饩觯M颐峭Ф喽嗟娜ニ嘉喽嗳ヌ寤幔鲂脑诙淌奔浒涯钔纷矗形础:茫裉焓奔涞搅恕�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2
请看知足天偈颂的第五首:
【众生业惑所缠覆。憍慢放逸心驰荡。如来为说寂静法。善目照知心喜庆。】
这是善目天王的赞颂,他所得的法门是「普净一切众生界解脱门」。第一句跟第二句就是说所净的众生,这是指我们六道的凡夫。六道众生起惑造业,所以说是『众生业惑(惑是迷惑)所缠覆』,他所表现的是『憍慢放逸心驰荡』,这两句确确实实将我们众生界的现象说尽了。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的文字比较多,他说是十法界里面的佛,「憍」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值得骄傲」,你一定有一些长处,你才会值得骄傲。值得骄傲不是现在人说的,自古以来凡夫就有这样的心态;换句话说,就有这样的烦恼。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法达禅师见六祖的时候,礼拜头没有著地。六祖看到这个样子,等他拜完之后问他,你礼拜头没有著地,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就问他。法达很老实,说他曾经读过三千部《法华经》,这值得骄傲,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由此可知,这些烦恼习气真的是与生俱来。可是这些东西能障圣道,不但障碍你修行证果,说实在话,连你的悟门都被堵塞,你读经、听讲不能开悟,什么原因?你自己本身有障碍。
注解里面注得很好,「憍」,对自己殊胜之事,心里染著,不能放下,所以说是值得骄傲。现在这句话在社会上很流行,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句赞叹的话,殊不知这句话不是一句好话。释迦牟尼佛不只是一生,生生世世在十法界现身说法,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功德有多大,谁能说得出?谁能赞叹?佛有没有感觉得骄傲?有没有说这个很值得骄傲?如果说是值得骄傲的话,还有什么人能够比得上释迦牟尼佛?还有什么人能比得上诸佛菩萨?诸佛菩萨的事业,我们今天看真正值得骄傲,但是人家从来没有骄傲。也就是说,他对他所做一切善行事业决定没有染著,我们现在说决定没有放在心上,所以人家的心清净;有一丝毫的染著,就不清净了。清净心是真心,染著是妄心,染著就是轮回心,你所造作的一切事业,无论是善事、是恶事,统统是轮回业。造的是善事,轮回里面三善道受果报,造作的恶事,是轮回里面三恶道的果报,有什么值得骄傲?纵然是三善道的天王,福报很大,他依旧还是有寿命,福报还是享得尽,福报享尽了,寿命到了,还要轮回,还要堕落,诸位想想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我们行善做好事是我们的本分,应该要做的。既是本分,既是应当要做的,就没有骄傲可言。
什么是「慢」?慢是欺负人,仗著自己的成就,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或者是自己有地位、有财富、有超过别人的长处。所以憍跟慢常常连在一起,「慢」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放逸」就是放荡;换句话说,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行为。这句话,实实在在说,就是轮回的根本。「业惑缠覆」是轮回的因,「憍慢放逸」是轮回的缘,因缘结合就现轮回的果报。清凉注解里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慢能长沦生死」,憍慢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憍慢很不容易断掉,不知不觉就起现行,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某人脾气很大」,脾气很大是什么?轮回的业因。所以我们看佛菩萨,我们看世间圣贤,处事待人接物谦虚、诚敬,我们想学圣贤、想学佛菩萨,怎么学都学不像,原因就在此地,不晓得从哪里学起。
我劝同学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自行化他,实在讲,他把「谦敬」放在第一位。他看人,文字里面举了很多例子,虽然多半指的是读书人去考取功名,他看人,这个人这一次去赶考能不能考中,他的判断几乎都是百分之百。他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做为判断的依据?观察这个人的诚敬、谦虚。如果这个人处事待人诚恳、谦敬,这个人去考试一定会考中,几乎都被他说中。他观察人,不但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有事实上的证验。佛菩萨更是教导我们,那是深入一层,憍慢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想永脱轮回,这个烦恼非断不可。怎么断法?学恭敬,学谦虚。
《华严》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当机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它是高等的教学,不是初级、中级的。《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无量法门,以普贤菩萨十愿做为总纲领、总结论。普贤,名号的意思已经具足了,普是平等,没有分别,这才能普;十法界一切众生一律平等看待,这才叫普贤。如果有高下之心:我是人,你是畜生,畜生怎么能跟人比?诸位想想看,憍慢不就露出来了?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那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圆满的菩提心,超过大乘菩萨。普贤菩萨确确实实是将十法界一切众生,不但是有情众生,连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普贤的行,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佛是老师,面对父母、师长,哪里还会有憍慢!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这个说法已经不尽然了,为什么?子女对父母憍慢,对老师也憍慢。所以古圣先贤所说的话,在那个时代行,那个时代有孝道的教学,有师道的教学,人人知道孝亲、知道尊师重道。
现在没有人教,也没有人提倡,在社会上也找不到这样的人,找不到榜样,所以孝敬的心没有了,今天跟他讲孝敬他听不懂。他认为憍慢值得骄傲,对父母也骄傲,对老师也骄傲,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当然的、这是合理的、这是合情合法的,那还有什么办法!这样的知见,在佛法叫「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佛出现也不能教导他,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我们跟他讲古圣先贤、佛经里所说的,他说这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潮流,这些话已经被淘汰掉,你还说这些干什么?我们往往听到年轻人对我们如是的回应,我们听了心里很悲痛,虽然有怜悯之心,也没有办法帮助他。唯一能做的,我们自己随顺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去做。他说我们愚痴、说我们落伍、说我们赶不上时代,随他去说,毕竟现在我们还有做的自由。现在这个时代,讲求的是民主自由开放,你有你自由自主的做法,我也有我自主自由的做法。你随顺的是烦恼习气,随顺的是社会世风,我们不敢说你不是,但是我随顺的是圣贤教诲、佛菩萨的经教,我也有我的自由,我也有我自己的自主,我们各行其是,到最后结果我们来比比,不就真相大白了吗?所以今天要想劝导世人回头,只有一个方法,以身作则,做出样子给他看。绝不是短时间他看到会觉悟,短时间他看到他还要毁谤,还要讽刺、讥笑,甚至於种种给你为难,我们都要承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后,他慢慢就觉悟了,他就懂了。这个时代的众生难度,我的时代就相当不容易,现在你们的时代比我这个时代就更难了。
我二十六岁学佛,我学得很认真,我接受善知识的教诲,我对老师有尊敬心,老师能够爱护我,能够一直都照顾我,一直到他往生。为什么这样关心照顾?没有别的,我能够依教奉行,老师教我的我真做,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是百分之五十那是肯定做到。可是在一般同学当中,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就很少,这就很难能可贵。我就是有这么一点基础,可以奉行到百分之五十,我已经得利益、得受用,然后在这么多年当中自行化他。实在讲,化他是真正利益自己,为什么?我要讲经,要讲经不能不读经,天天在读经,一遍一遍在重复,受经教的薰习,於是从百分之五十就提升到百分之六十,再提升到百分之七十,有长进了。这种长进,你们常常在我身边,跟我时间久的人,除非你是粗心大意,你不能够觉察,如果你细心观察,你能够看得出来。最显著的,我讲经的内容不一样,前十年讲的不如第二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讲的不如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讲的不如第四个十年,我讲经四十年了,这是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我讲经没有丝毫保留,遍遍不一样是境界不相同;境界不相同,我做到比以前有进步,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有几分接近,有几分相似了。
所以若不能够随顺经教,若不能够落实经教,不会开智慧。过去我见过老法师,七十岁、八十多岁的,也是一生讲经说法,但是他的境界永远停止在一个阶段。听他讲经,无论他讲多少遍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说他没有进步。为什么没有进步?解行不相应,他所解的没有能够落实到现实生活,所以他永远止於这个境界,不能向上提升,原因在此地。所以我们知道多少,一定要做多少,你能够做到,你的解又会深一层,又会扩展一层,你的行为就愈能够深化一层,这样的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章嘉大师从前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解行相资,就是互相帮助,能到如来地。解一分行一分,解两分行两分,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所理解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这是做学生的态度。老师的学生很多,也就是我们的同学很多,老师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关怀?绝对不是老师偏心,老师对於学生观察入微,哪个肯学、哪个不肯学,了如指掌。对於肯学的,要帮助他成就,要多关怀。不能成就的,那就随喜功德;讲经说法,你喜欢来听也不拒绝,你不来听也不勉强,所谓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恒顺众生。可是真正好学的,要鼓励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不仅是佛菩萨教学,世间圣贤教学也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老师决定没有偏爱,老师的心地清净,老师的心地平等,充满了智慧。
我们要学古圣先贤的诚敬,要学他们的谦敬、谦虚,要把根本烦恼断掉。清凉又说,「放逸,众惑之本」。佛在此地,在一切烦恼里面,特别举这两样。放逸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话讲「随便」。用心不专,用力不勤,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认为自己可以就行了,这样的心态决定不能成就。不但在佛法修学你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你也不能成就。世间事业要想成就,不可以放逸,决定要认真。我们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他做事情认真负责,他为佛法,他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不眠不休。他心里没有别的事情,只有佛法,只有护持佛法。现在全心全力策划著弥陀村,日夜都在想这些事情,念念当中希望培养人才,续佛慧命,对於来学的学生,照顾无微不至,彻底的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没有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