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50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淳胛淖帧U飧隼胧鞘裁匆馑迹坎恢粗恢粗杂铮淳恢粗淖郑饨欣胙运迪唷5诙咐朊窒唷梗鹚捣ㄓ昧诵硇矶喽嘧诺氖跤铮攀跤锸俏怂捣ǚ奖闫鸺瓒ǖ模庑┤欠奖惴ǎ⒎钦媸担阅憧梢源又刑寤幔龆ú荒苤粗朊窒唷2坏鸱ㄒ磺忻窒嗖豢梢灾粗兰渌幸磺忻窒喽疾豢梢灾粗@献铀档煤茫傅揽傻溃浅5溃幻擅浅C梗捕美胂唷5谌鎏跫咐胄脑迪唷埂P脑迪嗑褪牵闾酥蠡崴嘉┫胂瘢豢梢裕豢梢运嘉⒉豢梢韵胂瘢换痪浠八担四憔投耍欢嘉┫胂窀硬欢苋菀装岩馑即砘崃恕K苑鸱ǖ慕萄В孟执幕袄此担弥本酰心阒苯犹寤幔毕戮褪牵龆挥泄胀淠ń牵馐腔岬娜恕2换岬娜耍换岬娜耸侵啵芯磕闼档模芯磕闼吹模湓谘运迪嗬锿罚湓诿窒嗬锿罚湓谛脑迪嗬锩妫蔷腿慷即砹恕J兰淙苏庵致呒姆椒ǎ允兰浞ǹ梢杂茫苑鹚档姆ú豢梢杂谩�
  我过去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里面,我主持这个讲座,有一次我邀请方东美先生为我们同学讲「因明」,佛法里有这门功课,叫因明。因明是什么?就是逻辑,就是辩证法。方先生对这个很有研究,我请他,他告诉我,他说不必,他说佛法超过因明,因明、逻辑辩证法是教初学的,教中下根性的,大乘佛法这个东西完全用不上。我听了明白了,确实逻辑辩证法跟因明是纯粹哲学。欧阳竟无告诉我们,「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这些人真有见地,真的是通家。方先生给我的答覆,我对他非常敬佩,用这些方法的确不能够真正理解佛说法的义趣。换句话说,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入门?我想这是每位同学们都是迫切希求的。说得简单明白一点,没有别的,就是用真心,佛是用真心说法,说出宇宙人生真相,我们用虚妄心来接受,你永远没有办法契入境界。科学的方法论,依旧没有摆脱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解如来真实义。要解如来真实义,决定要舍弃妄想分别执著,要用一味真心,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然就有悟处,自然就有入处。所以世法跟佛法的差别,就是真心、妄心。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就是用真心,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妄心而已!离开妄心之后就是真心,所以不要去找真心,不要说「我要怎样去用真心」,这个念头就是妄念,就障碍你的真心。
  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这句话说,真心里头决定没有妄念,你有念,有念都是妄念;可是大乘法里又说,有念是妄念,但是真心里头有正念,也不是完全没有念,有正念,没有妄念。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我们要有能力区别,最简单的一个区别方法,这个念头为自己这是妄念,念头为一切众生这是正念。可是正念,有真的正念,有相似的正念。什么叫真的正念?什么叫相似的正念?凡是正念都决定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众生,与事实真相相应的,这是真的正念;为众生,与事实真相不相应的,是相似的正念,不是真正的正念。这里面毫厘之差,果报完全不一样,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佛家讲慈悲,讲四种慈悲。第一种是「爱缘慈悲」,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你喜欢他,你爱他,你对他就慈悲,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第二种是「众生缘慈悲」,他能够把爱自己、爱父母妻子、爱兄弟眷属,把这种心扩大到能够爱一切世间人,他把这个爱心推广,是众生缘慈悲,这就是刚才讲的相似的真心。他念念为众生著想,可是他并没有把自己忘掉,他想的是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还带个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种善因得善果,还有个善果。这种是属於相似的真心,不是真正的真心,是往真心这个方向迈进一步了。他修的福报的确是很大,他得的果报是三界有漏的福报,人天富贵,不究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都是属於凡夫。圣人不一样,菩萨的慈悲,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四圣法界的,他们是「法缘慈悲」。宇宙人生真相逐渐通达明了,他们这个慈悲是真的,是真实的。虽是真实,不圆满,也就是我们今天讲还是有条件。为什么爱护一切众生?为什么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知道一切众生是自性所变现的,我们自性是同一个,正如此地讲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还是有个条件存在,所以是真心,真心不圆满,真心不究竟。到如来果地,法身大士他们用心圆满究竟,为什么?没有条件。说共同一法身都是废话,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也是废话,那才进入真清净、真平等,究竟圆满真心显露。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怎样才能够体会到佛说法的义趣?至少要到法缘慈悲。对於佛所说的话,经上所说的这些文字,你的体会跟一般人决定不一样,佛家常讲「深入义趣」,你有这个境界了。虽然讲深入义趣,这个深度是无止境的,你究竟深到哪一个阶层,还是要看你的功夫。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不相同,也就是浅深程度不相同;一真法界里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怎么形成的?也是所入浅深不相同,都是深入。由此可知,我们现前的障难,就是念念没有把我忘掉,没有把我舍掉,这是我们绝大的错误。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四相具足,一样也没有舍掉,所以我们不解如来真实义。
  经文上面,「如来」就是自性,「法身」就是现相,如来是能现,法身是所现,能现、所现都不可思议。能现的是自性,自性没有形相,所以我们六根都缘不到。法相宗跟我们说,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强,对外能够缘虚空法界,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但是就达不到自性。要怎样才能够达到自性?不用它,自性就现前了。「舍识用根」,交光法师《楞严正脉》上给我们提出的意见,教给我们直接用六根根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句话说得很容易,真正做起来那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哪里?我们无量劫来用六识用成习惯了,现在教我们一下舍,我们很想舍,怎么舍也舍不掉,这是事实。哪一个学佛的同修不想舍,都知道舍了就成佛,可是你舍不掉。为什么?想舍那个想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怎么能舍第六意识!不想呢?不想落在无明里头;换句话说,想,舍不掉;不想,也舍不掉。这个麻烦大了,这是佛法修学最大的一个难关,这个难关你要是能突破,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个「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什么?修定。定是什么?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不思善,不思恶」。善恶是代表相对的,只要你能够把一切相对的放下,你这个心就得定。随著你定功的浅深,你的真心逐渐逐渐现前,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就现前了。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大家要晓得,统统是修禅定。那个方法是什么?方法是戒。佛法总归纳起来,就三个字:戒定慧。无量无边的方法都是属於戒,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就叫做持戒,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哪一个方法、哪一个法门,只要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学,统统可以得定;定是枢纽,定能够开智慧,慧就解决问题了。在断烦恼层次上来说,定可以伏住烦恼,烦恼虽然没断,不起作用,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伏住了,没断,它不起作用;慧开了之后,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了、化解了。智慧大小随著你定功浅深,你定功愈深,你智慧愈大;换句话说,你所化解的面会更广、会更深。
  我们学佛可贵在抓住它的总纲领,第一句是能说,最难理解;第二句讲『如影分形等法界』,「等」是等同。这就是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法从哪里来的?从如来法身变现出来的。都是为我们详细说明,《华严经》上两句总纲领、总原则,「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来法身不思议」是唯心所现,「如影分形等法界」是唯识所变,包括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法不是!大而世界,小而微尘,全是!这是讲性相、讲理事、讲因果,将虚空法界统统说尽了,这两句话。
  这首偈的重点在第三句,『处处阐明一切法』。「阐」是阐扬、演说,「明」是明了,「一切法」是什么?一切法就是如来法身,一切法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不是别的。虚空哪里来的?法界哪里来的?生命哪里来的?全都讲清楚了,都讲明白了。谁给我们说?诸佛菩萨给我们说的。诸佛菩萨在哪里?无有一法不是诸佛菩萨。《华严经》上讲「尘说刹说」,尘刹是讲空间,「无间断说」,无间断是讲时间,所以《华严经》什么时候中断过?然后我们体会到,我们明白了,龙树菩萨在龙宫所看到的《上本华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是数量吗?不是的,你要是把它看成是数目字的话,你就全都错了。他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十是代表无尽,是代表圆满,不是数字。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一四天下,一表一真,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是真实的,没有一法不是自性。现在对我们来讲,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不认识。正如过去宗门大德开悟的时候所说的,没有悟之前是凡夫,甚深佛法当面错过,悟了之后才知道「左右逢源,随拈即是」,无有一法不是。
  所以《华严经》到末后用善财童子,用五十五位善知识,五十三参里面总共有五十五位善知识,启发我们,让我们在这些经论文字当中,听了读了真正省悟过来。善财是谁?善财是自己。五十三位善知识是谁?是我们从早到晚接触的芸芸众生。不但这些人,一切时、一切处,无有间断的给我们说明诸佛所证得的妙法,就是连山河大地无情的众生也给我们常说妙法,永无中断,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我们何以不能够契入?说个老生常谈的话,不善用心,所以你入不了境界。不善用心是什么?用妄心,不晓得用真心。
  现在大家晓得,这个世间灾难很多,好像这个灾难就要来临了,还要用妄心,那你就继续不断再搞六道轮回。灾难现前,不要怕死,学佛的人还怕死,那你就完全学错了,你的佛学到哪里去了!学佛的人肯定明白没有生死,生死是什么一回事情?六道轮回,转变。世间人贪生怕死,我们明了生死不过是轮回的转变,我们从这一道转到那一道,这是用佛法的名词来说。如果用今天科学家的术语来讲,是不同维次空间的转变,我们从现前三度空间可能转变成四度空间,也可能转变成五度空间,时空的转换而已。就像什么?你们看电视频道的转换,这我们学佛的人知道,所以对生死看得就很平常、很平淡;遇到这个事情不慌不忙、不惊不怖,我们会转换到更好的境界;如果一惊慌、一恐怖,心里一乱,还是要转换,转换比现在环境还要差。既然转换,为什么不转好的境界?要去转换一个比现在更差的境界?这是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