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镏钙泼钥颉梗馐欠鸱ǖ恼獭K凳翟诨埃隙裥奚剖歉鍪侄巍⑹歉鼋右切±妫泼钥虿攀谴罄妫蝗盟沟孜蛉胫罘ㄊ迪啵沟淄ù锩髁擞钪嫒松恼嫦啵ㄊ恰缸渤墒ァ埂K宰渤墒ナ枪系氖虑椋懊媪礁鍪且蛏系氖虑椋荒隳芄恍抟颍阋欢ㄖす7鸺业亩嘣幕缁峤萄В痰氖钦飧龆鳌�
佛法教学,用现在的话,祈求的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消灾免难,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是佛法的教学,《华严经》的教义。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今天首先要做的是和合不同的宗教,融合不同的族群,你才能做得到。使各个不同的族类都能够和睦相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思想也能够共存共荣,消除其中的误会、矛盾,真正能做到圆融和合。你们诸位想想看,世尊讲这部《华严经》是不是这个目标?和睦族群,融合宗教,《华严经》就讲这个。方东美先生早年把这个经介绍给我,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对世人介绍大乘佛法,说到「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大乘佛法跟中国孔孟的学说」,这个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真正有学问,真正有远见。孔孟学说的纲领,宋朝朱夫子编了一部《四书》,孔孟的精华就在这部书之中。佛法的精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自古以来,佛门的大德赞叹这部经典是佛教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根本法轮。我读《四书》,我很疑惑朱熹灵感从哪里来的?他怎么编得这么好?朱熹一定读过《华严经》,我想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上来的,只有《华严》才这么美满,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四书》编得很像《华严》:《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论语》、《孟子》不就是跟我们《华严经》五十三参一样吗?把《中庸》之理,《大学》的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孔子、孟子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表演给我们看,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孟子做得很圆满,孔子做的是大圆满。
佛在《华严》里面有最圆满的理论、最周密的方法,后面用善财、五十三位善知识,把前面讲的理论、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各种不同行业之中,举出实际的榜样来给我们看,你说世间还有什么样的教科书能跟它相比?过去方先生讲:古往今来,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没有能跟它相比。方先生晚年,在天主教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授课。他晚年在几个大学博士班授的课全部都是佛经,他讲过「隋唐佛学」、「大乘佛学」、「华严佛学」,全部讲佛经。真实智慧,真实的受用,他老人家常讲「人生最高的享受」。只有学习《华严》,才真正能够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为什么?「一切佛法皆令满」,最圆满最殊胜的享受。
所以天王的名字好,在长行里面诸位看到「最胜功德幢」,这个地方是略称「胜德」,最殊胜的功德幢。「幢」是比喻高显;高,非常明显。最殊胜的功德就是清净大愿、清净大行,是这么来的。清净的大愿大行,能令一切法都清净,正是所说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无一不清净。你说我没有见到清净,你当然不清净,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见到清净?菩萨跟我们坐在一起手拉手,他见的是清净,他心清净,我心不清净,我住秽土,他住净土,我所住的环境处处缺陷,他所生活的环境处处圆满,这不就是跟你说明,境随心转。随谁的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自己真的转过来,境界转过来了,那些众生虽然心不清净,还有灾难,灾难也减轻。为什么?沾光。祖师大德曾经很多次给我们透露这个消息,我们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菩萨应化在这个地方,这个世界早就毁灭掉了,哪里是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世界末日早就提前千年万年了。幸亏有许许多多诸佛菩萨在此地,我们虽然造重业,沾他的光,世界虽有灾难,还不至於毁灭。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要学菩萨,要学大慈大悲,要救苦救难,不是做不到,真做得到,只要自己做一个大的转变,自己真正有大觉悟,首先自度了。自度是什么?自己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这是自度;一切还迷惑颠倒、苦难的众生沾光,那就是度他。他虽然能够免於大劫难,但是苦报还在后头,三途六道他不能够摆脱。
所以还要认真去教诲,菩萨还要认真去做一个样子给大家看,要做断恶修善的样子,要做破迷开悟的样子,这是佛菩萨真正的慈悲,示现男女老少,示现各行各业。《普门品》诸位念过,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分,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佛没有一定的说法。如果有一定,他就有成见,他就有法可说。他没有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菩萨。如果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经上不是这么说法的吗?菩萨尚且没有四相,如来果地上哪里会著相?哪有这种道理。不但相没有,法也没有。佛菩萨相从哪里来?众生心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讲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么一回事情;说法也是这个原则说出来的,也是随心应量。所以佛菩萨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现相,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你看他多自在!这才叫圆满,这是一切佛法真的圆满。我们要能懂得这个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要知道怎样去学习。
『胜德能知此方便』,最胜功德幢天王他知道,给诸位说,知道就做到了。我们说我们知道了,知道做不到,是没有知道;做到才是真正知道,做不到是没有知道。千万不要把做不到的,自己也认为知道,这是我们很大的障碍。为什么?你学就到此为止,不会再有进步。如果真的明了,我没有做到,我知得不够彻底,知得不够深度,你还会往前面精进。真的知道彻底透彻了,你一定做到,为什么?方先生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不要?哪有这种道理?我学佛,就被他这句话引诱进来的,所以我对方老师非常感激;这句话很中听,很有诱惑力。那也是各人根性不一样,这句话我重复多少遍,对你们好像不起诱惑力,我听他说一遍我心就动了。这首偈就到此地讲圆满,我们讲了三次。好,现在下课。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一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1
请掀开经本,具足天王第四首偈颂:
【如来法身不思议。如影分形等法界。处处阐明一切法。寂静光天解脱门。】
寂静光天王他所修得的法门,是「普现身说法解脱门」,在大会上他提出他的报告,赞颂就是他的心得报告。经文虽然不长,意思都是深广无尽,可以说字字句句都圆满含摄一切佛法,也就是一切法。第一句是说,能现的理体不可思议。一些人常说,宇宙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天地?为什么会有虚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星星,到底从哪里来的?宗教家们说这些天地万物都是神造的,我们再要问,神从哪里来的?现在有些宗教家们,这些年来也涉猎佛经,於是他们又变通一个说法,说造天地万物的神就是佛教讲的自性。这个说法倒很新鲜,我们听了同意他的说法,肯定他的说法。如果他们这个说法在他们教义里面能够成立,我们可以说许许多多族群与宗教思想上矛盾的问题就全部化解了。佛法确确实实说明,这是自性所现的。自性从哪里来的?自性是本有的,自性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所以《中观论》上佛用「八不」来形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些名词都是形容自性的状况,而自性实实在在讲是说不出的,佛经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桩事情绝对不是言语能够说得出来,为什么?言语的能力有限、有范围,有许多事情确确实实说不出来;实在讲,很明显、很平常的事情都没有办法说出来。譬如我们在饮食当中,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辣的,问:口味怎么样?很辣!其实这个答覆也非常含糊,到底辣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说得出来?说不出来。你尝尝看你就知道了,其实你尝尝看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人的感触不相同,我所尝到的味道跟你所尝到的味道,同样是一道菜,决定不一样。
然后我们才知道,不但是言语范围有限,连我们的思惟想像范围也是有限度的。我们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触,决定没有办法传达给别人,能够传达给别人的,只是一个很模糊、一个相似的现象,真实的感触决定没有办法让别人知道的;别人的感触,同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譬如喜欢吃辣的人,他吃得津津有味,那个不能吃辣的人,一口就辣得不得了,受不了;那个喜欢吃,不辣,这个我们能够常常见到。从这个地方诸位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才知道每一个人感觉的情况各个不相同。由此可知,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世界,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法界,法界无量无边,世界也无量无边,各个不相同。楞严会上佛给我们讲,一切众生「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别业完全是说个人的。见是见解,妄是虚妄,不是真实的;同分,大家有共同的共业,其实共业当中还是各个不相同。我们讲共业,是大家有相似的,相似的见解,相似的果报,依旧是各个不相同。佛给我们说,到什么时候相同?到成佛时候相同,为什么?成佛的时候,虚妄断尽了,完全是真实的,真实相同。既然落在虚妄,每个人虚妄的境界决定不一样,这是可以肯定的,这种虚妄叫妄相。
第一句讲『如来法身不思议』,那是理体上的不可思议,真实不可思议。虚妄又能思议吗?虚妄实在讲也不可思议。但是虚妄虽然不可思议,在我们能够思惟、能够言说范围之内,我们能够表达一部分,而没有办法表达得圆满;能够表达一部分,与别人、与其他的众生建立一个共识,这个共识也是局限的,也不是圆满的。而心性真实的理体,那是真的不可思议。世尊以他的善巧方便,不可思,教我们思,不可议,也对我们说,我们能体会、能理解吗?如果就我们思惟想像这种方式去领会、去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错误,佛法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说这桩事情。以我们自己的能力,思惟的能力,想像的能力,言说的能力,听佛菩萨讲经说法,尤其是讲心性的大道理,会全解错了。所以佛喊冤枉,三世诸佛都喊冤枉,我们把佛的意思错会了。佛为什么这样说?不说又不行,不说我们简直没有入处,找不到门路,佛一定要帮助我们找到一条门路。但是这个门路确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法的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实在讲,佛法易、容易也是容易在这个地方,真的是难易不二;你会了就不难,不会了就太难。什么叫会?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的方法,那就是会的,会的人听经、看经「离言说相」,我们听经离言说,看经离文字。这个离是什么意思?不执著,听经不执著言语,看经不执著文字,这叫离言说相。第二「离名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