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39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3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普光明梵王他的赞颂。在前面长行里面,我们见到他得的是「随一切众生品类差别皆现前调伏解脱门」,从这个法门修行证果的。这个法门,实在讲我们也应当学习,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法门,中国人有一句俗话讲「和事佬」,他修的就是这个法门;种种不同的意见,他能够帮它调和,这很难得很难得。如果一个团体当中,有这么一个人才,这个团体确实能够得到和睦,共存共荣。我们佛法里讲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敬,确实需要这样的人才。这种人才,在过去历史当中,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团体都非常重视,而这种人也会被大众所尊敬。在佛法里面,我们在此地看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教区,西方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乃至於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最好的和事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到他那里都和睦相处,种种误会隔阂都消除,你想这个法门多么重要!赞颂里面,前面两句清凉大师在这里给我们注解,「随类调生,调法自在,故能随类广遍」,这个好。这两句是讲他修学的成就,他从这个法门里面明心见性,修行证果。
  第一句讲『无量法门皆自在』。此地讲的无量法门,没有限定佛法;如果你看到大乘法门、小乘法门、显教法门、密教法门,这个范围就很小。无量法门,包括虚空法界,换句话说,用现代话来讲,无量无边的世界,种种族群、种种思想、种种宗教、种种学术,都包括在这一句之中。不但他能够通达,他已经做到无障碍;无障碍才自在,有障碍就不自在。此地跟四弘誓愿第三句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就是此地讲的无量法门。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点点滴滴你都要知道、都要明了,你才能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他什么?『调伏』两个字而已。「调」是调顺,「伏」是帮助他伏烦恼、伏习气。调伏这两个字,是从功夫上讲,是从教学成绩上讲的。你教得再好,学生烦恼习气不能调伏,你的教学就没有成绩可言。真正的教学,绝不是在纸上做文章,来考试;拿考卷来评定成绩,不是的,那是形式,那个不可靠。真正你觉悟了,真正你回头了,这叫调伏。一切事理真相明了,那叫觉悟,智慧开了;永远不犯过失,这真调伏。知道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正还是邪,是善还是恶,再说得明白一点,是福还是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呈现在眼前,这是佛家教学真正的成就。必须能调伏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
  所以在这首偈里面,真正得力之处是在第三句,『亦不於中起分别』。没有分别,给诸位说,就没有执著,也就没有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都断了,你才得自在,你才有能力学无量法门。所以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建立在「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基础上,烦恼没有断,决定不能学很多的法门;学很多的法门,结果是增长邪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说,经题里面讲,他说得很好,「有解无行」,你学得很多,你懂得很多,但是你做不到,无行就是你烦恼习气没断,「增长邪见」,大乘佛法也是增长邪见。「有行无解」,把经教舍弃掉了,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做其他的功夫也好,也很难成就,清凉说「增长无明」。所以,必须要解行并重。
  可是我们在净宗里面,看到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经教确实不通,甚至於不认识字,念佛他能够站著往生,能够坐著往生,瑞相稀有。清凉讲的话就有问题了,人家是有行无解,他不增长无明,他往生了。於是我们就晓得,清凉大师讲这两句话的对象是谁?不是那些老太婆,她不在内。清凉讲的这个话,是除了上智、除了下愚,专门对当中这些人讲的。当中,我们讲半吊子,这种人最难度;说你没智慧,好像还挺有;说你有智慧,你确实也没有。所以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讲这个话对象是谁?对象是今天我们所谓知识分子,这很麻烦的人;妄想分别执著特别多,也特别严重,对这种人就是要解行并重。上根利智的人少,所谓是一闻千悟,他一接触就通达明了,好度。下愚也好度,他不需要知道,也不需要听经,也不需要那么多大道理,你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到底,他真的没有妄想、没有夹杂,所以他很容易成就。这两种人最容易成就,这两种人少,很难得,都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具足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厚,这一生遇到缘他就没有疑惑,他就能够深信,他就能够发愿,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我们想想,我们不是这两种人,我们是当中这一部分的人,这一部分的人最麻烦。因此我们从哪里学?从断烦恼学起。烦恼断了之后,无量法门就自在了。这个自在就是佛家讲的开悟,大彻大悟,他才自在。怎么开悟的?障碍除掉了。觉悟,佛说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能,你本来就觉悟,所以觉叫本觉。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本来就通达,本来就没有障碍,过去、未来没有一样你不知道,佛说这是你的本能。我们现在本能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掉。怎么迷了?就是因为起了妄想、起了分别、起了执著。执著也叫做烦恼障,无明跟分别,就是妄想跟分别也叫做所知障,这两种障本来是没有的,可是现在有了。我们的性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就被这两样东西障碍住。佛告诉我们这些事实真相,只要我们自己把这些障碍排除,我们的本觉本能就恢复。大经上常讲,佛不度众生,众生得度是自己度的,佛对於我们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迷是自己迷的,所以觉还要自己觉;只要自己把自己那些障碍排除,觉就恢复了。马鸣菩萨讲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的迷执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现在虽然有,决定可以除掉;本觉现在虽然迷失了,决定可以恢复。我们的信心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信佛,佛是谁?佛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佛法里所说的那些意思,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怎样才算信释迦牟尼佛?你要是相信三千年前在古印度出现的那个释迦牟尼佛,你就完全错了。那是什么?那叫迷信。迷信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你要信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你才能解决问题。什么是自己的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相信自己有仁慈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相信自己真心是清净平等的,这叫相信你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佛没有形相,佛也没有名字,一切形相、名字都是帮助我们自己觉悟,帮助我们回头的,佛家讲「表法」,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所以一切诸佛菩萨都是自性的性德,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
  我们相信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是我们自性的大圆满。毗卢遮那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遍一切处」。什么遍一切处?心量遍一切处,佛法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遍一切处,这是总说。然后再举例跟你别说,智慧遍一切处,慈悲遍一切处,爱心遍一切处,无条件的布施供养遍一切处,这叫毗卢遮那。我们真正能体会到,真正能觉悟到,真正能做到,就遍一切处。诸位同修住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居士林今天所作所为就是向这个教诲去落实。我们的布施供斋落实了,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三餐无条件的供斋,这遍一切处。人家来吃饭欢喜,不管你学不学佛,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信任何宗教,甚至於你骂佛、毁谤佛,到这里来吃饭都欢迎,我们欢迎你来吃饭,遍一切处。这是什么?毗卢遮那的精神,毗卢遮那的教诲,我们向他学习。我们做到这一点,还要进一步,进一步就建弥陀村,衣食住行乐育样样无条件的供养,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信仰,只要有缘,你欢喜接受,我们就平等的供养,学佛从这里学起。所以一切经教,无论是大乘、小乘,字字句句会归自性,这才是真正的落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来讲,「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我们信阿弥陀佛就是信自性无量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觉而不迷,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通达,这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信,第一个「信自」,这是主,其余的五条,他讲六个信,其余五条是陪衬,是信自的解释。佛教给我们,信心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以佛法里面没有迷信,佛法有真实的受用,从这个信愿修学无量法门,哪有不自在的道理?我们现在社会上一般人讲触类贯通,能够做到触类贯通,那就皆自在;无论哪个法门,你一接触就贯通。你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这个能力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从哪里来的?是你在一切法里面断了分别。断了分别,就决定没有执著。诸位要知道,有执著的人决定有分别,有分别的人没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诸位都知道,决定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有分别,没有执著,超越六道,那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四圣法界。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有分别,他没有执著。所以分别没有了,执著当然没有了;分别没有了,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所以这第三句给我们讲,他已经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里面,《华严》上讲的法身大士,他怎么不自在?这些是证得清净法身。我们要努力,我们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也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不但一生当中要入这个境界,希望快速的入这个境界。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你自己肯不肯放下你的分别执著,你如果说不肯放下你的分别执著,那就没法子。你哪一天放下,你哪一天入佛境界,你什么时候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凡圣就在一念之间,转凡成圣要多久,这个没有一定,问题就在你肯不肯把念头转过来。
  也许同修要问:从哪里转起?这个话问得好,《楞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从哪里转起?从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起,这个念头一转,一切都转过来了。过去没有接触佛法,还不能透彻理解的时候,念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我们学佛也是如此,第一个念头总想自己,这就迷了,这就是分别,这就是执著。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想一切众生,不是想自己。李会长是常常一夜睡不著觉,都是为众生著想,没有为自己想过,这回头了。他从前是凡夫,你听听他这些报告,以前念念是为自己想,受戒,受菩萨戒还要吃肉,还不肯吃长素。这几年他听经听得多了,慢慢的觉悟了,真正放下了。可见得入华严境界不难,难在自己能不能真正放下,为众生,不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智慧就开了,听话也能听得懂,看事也能看得明白,看人、看事都跟以往不一样了。以往有自私自利的念头,看人看不清楚,听话听不明白,为什么?有业障。这一转过来,看事、看经、听讲跟从前完全不相同;经卷一展开,字字句句无量义;听讲也能听得清楚,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他真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