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30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罘鹑缋吹纳肀撸馐浅<坏诙鲆馑际峭轿鞣郊质澜纾淙环衬彰欢暇。廾饕黄芬裁黄疲灰轿鞣郊质澜纾偷玫桨⒚滞臃鸨驹竿竦募映郑阋材芄弧赋<斗稹埂7卜蛉粢<穑欢ㄒ那寰坏较嗟钡某潭龋砣痪跷颉敢磺兄谏纠闯煞稹梗庖菜闶浅<斗穑颐怯Φ币扪А�
  今天我们同学们一起参观伊斯兰教所办的老人院、孤儿院,我看到之后,他们对於孤苦的老人照顾得很周到,这是值得我们尊敬、赞叹的;对於无依无靠的孤儿,也能够教育他们、养育他们,使这些很不幸的儿童能够获得比有家庭、有父母照顾的还要周到。我看了之后是深深的有感触。我在年轻读书的时候,那时是抗战时期,学生流离失所,我们也跟家庭脱节,跟著学校走、跟著老师走,老师也就兼任父母的职责,我们把学校当家庭,老师也就是父母,对我们照顾得好,也是无微不至,所以我们终身感念老师的恩德,实在讲感念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我今天看到这个孤儿院是很有感触,这些儿童长大之后要知恩报恩,教育才算是成功。最近我们积极在筹备弥陀村、念佛堂,当然这里面进来念佛,有年纪的人一定很多,我们深深期望所有服务义工这些菩萨们,都能把念佛堂的大众看作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精神,在念佛堂、在弥陀村服务,我们才是真正佛弟子,这一句话、这一句经文就落实,我们就「常见於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见一切众生就是诸佛如来,你就常见了。
  底下这两个字不容易做到,「照了」。照是什么意思?《般若心经》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智慧的观照,你的服务才能做得圆满,所以这是佛门以外很难明了,明了都难,做到当然就不容易。真能照了一定要做到三轮体空,《金刚经》上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才能够分明照了,你的这桩善行才能够做得圆满。每天在做,每天做同样的工作,做久了世间人都感到厌烦,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读到,为什么普贤菩萨样样事情他都能做到不疲不厌,我们为什么不行?我们在这个念佛堂念久了,现在念得还不太久,才四个月,念得满有精神,再念下去恐怕就疲厌,精神就提不起来,什么原因?任何一桩事情做久了就懈怠。能够长久精进而不懈怠,这个人决定成就。大多数人,时间久了都会感觉得疲厌,所以都被淘汰下来了。怎样来挽救?一定要天天有人提醒你,有人鼓励你、劝导你,这就是听经闻法。为什么念佛堂之外,每天还要讲两个小时经?实在给诸位说,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诸位稳住脚跟,不至於退转;天天提醒你、天天劝勉你,因为你没有能力分明照了。可是在这种道场,解行相应,有解有行,真正用功得法,如理如法修行,假以时日不难悟入。悟入程度有浅深不同,深很难说,但是浅入每一个人都可能。
  宗门讲功夫三个层次:观照、照住、照见,三个阶段。此地分明照了是最高的一个阶段,照见,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照了,这是功夫达到上乘。我们做不到,如果能做到观照,功夫就得力了。何谓观照?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功夫能提得起,第一个妄念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把它纠正过来,这就是观照,能够叫妄念不起来,这就行了。宗门的观照相等於念佛法门里所说的功夫成片,宗门讲的照住相当於净土里面讲的事一心不乱,照见则是理一心不乱。由此可知,宗派法门不相同,所用的术语不一样,论功夫、论境界完全相同,没有两样,这才是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诸位修学一定要选择契合自己根性的法门,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法门,你修学起来格外的方便,功夫容易得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选择法门以什么来做标准?标准就在此地。总要自己修学方便,功夫容易得力,然后逐渐将自己功夫向上提升,这才有成就。所以这一句用浅显的话来说,功夫得力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我们同修常讲:我还做不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念头没转过来,你没有把佛的教诲落实。如何落实?你先孝敬父母。《观经》三福是讲修行真实的基础,「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世尊这句话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行证果成佛,他的正因就是这三条。然后才晓得,我们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孝养父母」修起,「奉事师长」,从这两句著手,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这两句没做到。这两句果然做到,然后把孝敬,把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个意愿扩大,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你不就常见於佛了吗?所以人不孝顺父母,决定不能作佛;不但不能作佛,学佛都学不成功。《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世尊在这个经典里面苦口婆心教导我们孝道,你要懂得孝敬的理论、孝敬的形象、孝敬的利益,我们才真正肯发愿去做。
  《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为九华山讲过一遍,现在我又重复再讲一遍。诸位同修要问:为什么?为了我们大家修行的根基不坚固,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不得力。我们把这部经细细在一起研究讨论、共同学习,希望把修学的基础打好,是为了这个原因。基础好了,从什么地方见到?那就是见到你对一切众生的孝敬,真正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父母师长,地藏法门就落实;如果还做不到,地藏法门没有落实。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以地藏法门为基础,地是大地,诸位想想这个世界建筑物无量无边,高的一百多层,最小的搭个草蓬,也不能离开地面,地是基础。《地藏经》就是我们修学的基础,所有一切诸佛如来、菩萨、缘觉、声闻,一直到六道众生,不能离开地面,这个地是心地,心地宝藏就是孝。孝养承事,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孝亲尊师,这是根本。希望同修们要深深的去体会,认真努力去奉行,务必要做到,我们修学这才有根,才有根本。
  再看底下这一段,前面五句都是说因,与会这些菩萨们、法身大士,他们的因圆满,因圆,果就满,所以他就能够证果。底下这一句是:
  【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
  清凉大师他的科题、科判就是解释经的。这一句他的科判是「乘因入果」,乘前面的圆因,证入如来究竟的果位。经文我们要留意,他是什么力量证果的?『胜解力』。「解」就是前面讲的分明照了,解是理解;「胜」是殊胜,不是普通的了解,非常殊胜的了解,这个了解超过凡夫、超过二乘、超过权教菩萨,才称为胜。在此地,不仅是要超过权教菩萨,还要超过十地,所以这个胜那是真的殊胜,超过十地才能证得如来的果位。胜解从哪里来的?我们每天读经研教行不行?给诸位说,不行;每天念佛修行行不行?也不行。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题里面说了两句话,我们不能够疏忽,他老人家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一个增长邪见,一个增长无明,那怎么能入佛果地?所以清凉教导我们一定要解行相应,定慧等学,真正做到相等才有契入的机会,这个教导是真实的。
  我们今天学佛也很用功,何以不能契入?我们的定慧没有平等,好像开保险柜的号码锁没对准,不是不及就是过了头,这个门总是打不开,道理就在此地。什么时候我们定跟慧均等,均等是定在慧中,慧在定中,定慧不二,一定是落实在生活里面,你才能得真正的胜解;这个胜解,我讲的胜解跟经上讲的胜解意思不一样,我讲的意思浅,我们所理解的比一般人殊胜也叫胜解,我们比声闻、缘觉就差多了,比不上他们,比普通的人我们的见解又比他们正确,所以胜解是有等级的。此地讲的是最高的,我们要从最低的去学,所谓是下学上达。
  菩萨们以最殊胜的解力,在教下讲大开圆解,你才能『入於如来功德大海』;如来就是佛果,大乘经上常以如来表自性。「入於如来」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如来就是自性,所以入於如来就是明心见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那叫做「功德」。「大海」是比喻,比喻我们圆满恢复自性无量无尽的智慧德能。学佛最后的目标就在此地,这就是世俗一般所说「成佛证果」,这是说你见性,你成就了。末后这一句:
  【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你见了性,见性之后又做什么?修行证果成了佛,成佛之后再干什么?有些人不明了,到寺院庵堂看到大殿上供的佛像,看了之后不敢学佛。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成了佛之后,原来就蹲在那里让人拜,动也不能动,这个事情我不干,我要逍遥自在,我不愿意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给人拜。这是个误会,成了佛之后「游戏神通」,多自在!所以诸位要晓得,成了佛之后,还一样要过日子,一样要工作,一样要应酬,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成佛?佛过日子跟我们过日子大大的不一样,我们的日子过得太苦,佛过的日子过得太自在,幸福快乐,这就不相同。为什么?我们过日子是糊里糊涂在过日子,愚昧无知,不知道生从哪里来,也不晓得死往哪里去,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也不知道,糊涂过一辈子,这是凡夫。如果你成了佛之后,你再到这个世间来,生从哪里来清楚明了,死到哪里去也清楚,来干什么都清楚,他怎么不自在!成佛之后,倒驾慈航,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他来干什么?是来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来干这个。
  一切众生不分族群,也不分文化的差异,也不分宗教的信仰,我们在前面第一卷里面看到了。诸佛菩萨以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菩萨应化在世间就这一桩事情。破迷开悟是解门,离苦得乐是行门;由此可知,这叫佛家的事业,佛教里面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这八个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八个字,给诸位说,依旧脱不了四弘誓愿,你们诸位想想,破迷开悟是后面两句,尤其是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迷开悟,「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那是离苦得乐;断烦恼是离苦,成佛道、度众生是得乐,成佛道乐,度众生乐。我们这两句经文,「以胜解力,入於如来功德大海」,这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末后这一句,「得於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怎么不乐?由此可知,佛菩萨的生活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应当学习。
  再看底下这一段,我们先看科题,五十三面第二行,这是第三段「别明得法赞佛」。前面是总说与会所有的大众们他们的德行,这以下再依他们的族类,依他们所示现的社团,一个一个来说明,这叫别明得法。他们的赞佛,就是赞叹我们自己真如本性。四十众中,我们在第一卷看到,与会的这些团体一共有四十类,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四十个不同的族群,四十个不同的社团。「众」这一个字,我们现在把它看成族类、社团来讲,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一段话是清凉大师说的,「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