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1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动他都能收到,他都能听得清楚。就从物理现象上来说,也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言为心声,心的波动就没有强弱之分,也没有远近之分,这里音声才发,已经周遍法界了,速度之快几乎同时。
  所以佛才跟我们讲,时空是我们凡夫妄想里面产生的,不是真相,不是事实,用现代的话,纯粹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诸佛菩萨契入真实的境界,远离虚妄,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一法界里面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没有次第,佛在大经里面讲刹那际,将来到《十定品》要细说。这情形正如同我们这个身是一体,如果身任何一个部分被一根针刺了,被一个小虫咬了,全身都感觉得疼痛。诸佛菩萨在真实法界里面的感受就彷佛如是,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都清楚。
  这样才发「大声」,大声就是经上常讲的狮子吼,为一切众生说微妙法。法决定是微妙的,微妙的意义,非有非无,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是微妙。尘说刹说,永远没有间断说,这是微妙。《华严经》确确实实展现出这个现象,让我们体会。根利的人、聪明的人体会到,体会到,那与一真法界就接近,再加一把劲,用点功很可能就契入,入这个法界,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入才有用,真正得受用,你没有白学;不入不行,一定要契入。这个入,确实只有根性利的人,什么叫根性利?烦恼轻的人,也就是真正能够放得下、看得破的人,这种人容易契入。如果我们放不下、看不破,世出世间法里头只要有一法放不下,你就不能入法界。不能入法界,还搞六道轮回,这一定的道理;由此可知,入法界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
  怎么入法?我们可以参照各宗派的经典,细细的来较量、来观察,意思就比较清楚。相宗所说的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入法界;法界是四智菩提,那是真正的法界。虚妄的法界是六道、十法界,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虚妄境界,正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是幻境,梦幻泡影。如果你转识成智,那你就住真境。真境,法相家所说,阿赖耶的相分,这是真境,纵然不是纯真,跟真是非常靠近,也就是自性的相分。这里面没有产生变化,所以这个境界是真实的,叫一真法界。相宗怎么入?转识成智。教下怎么入?断烦恼、证菩提。教下用的方法跟禅宗很接近,也都是属於禅。教下所修的止观,止是止妄想、分别、执著;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的般若现前,那是观,教下常常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说得更浅显一点,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炼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炼这个功夫。又能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里面是真用功夫,修清净心。功夫逐渐深了,功夫得力,功夫深了,没有一丝毫勉强,这个境界也能现前,那你就得定,这叫得定。得定就是得清净心,就是明心见性,清净心是真心。真心现前,真心起用,自自然然就观照,照见了。这是教下契入的过程。
  我们净宗方法就更巧妙,一句佛号念到底。怎么念法?专注在这句佛号上。《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专念就是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那才叫一向专念。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彻底觉悟了,觉悟这个世间苦,觉悟这个世间虚幻不实。一心称念,你才能够功夫得力。开始学习勉强,几时到了不勉强,这个心也清净,妄想分别执著也都不起来,不勉强它也不起来。这一句佛号,一点不勉强,自自然然就会念出来,这叫功夫成片,是你念佛的功夫开始得力。你可别欢喜,为什么?很浅,不深,一欢喜功夫就没有了,就不见了。欢喜是什么?欢喜是烦恼现前,才有一点功夫,烦恼就起来了。欢喜是七情之一,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万不可以傲慢,我清净心现前,我不念也听到佛号,你们都没有,你们不如我,贡高我慢也现前了。动了这个妄念,你那个功夫很快就失掉。功夫得力,境界现前,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境界现前,根本不理会它,若无其事,好境界!根本就不必理会。知道这个功夫很浅,并不深,不值得去理会它,永远保持著清净心,这就对了,正确了。
  所以往生的条件是两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有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肯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两个条件必须具足,这才能往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这一品里面,上辈、中辈、下辈,乃至於一心三辈,佛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才真正明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条件,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一心念佛。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所宣扬的,真的是「普运大声」。我们将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与普运大声相应,与诸佛菩萨的心愿相应,与诸佛菩萨的教学相应。这样自自然然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做的跟他相应。末后这一尊:
  【无热恼龙王。】
  『无热恼龙王』,在梵文里面是阿耨达池龙王。阿耨达池在哪里?佛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在雪山,雪山就是喜玛拉雅山。喜玛拉雅山是高原,高原里面有个很大的湖泊,书本里面记载叫池,实际上是大湖。这里面这一尊龙王,他无热恼。我们知道雪山,喜玛拉雅山的积雪终年不化的。我在加拿大看过冰河,那个冰是一年四季不化的。在冰河里面有大湖,这里面的龙王无热恼。热恼是烦恼,贪瞋痴都是烦恼。龙本来就是烦恼很重的,烦恼不重怎么会堕落到这一道?佛在经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心里面有毒害之心,就容易堕在这一道。虎狼蛇蝎这都是有毒的,龙也是有毒的,而且毒性很大。龙吐的气都能伤人,伤畜生,你说那个毒多大!这是三毒烦恼重的。
  「无热恼龙王」,这个名称我们一听就晓得,佛与大菩萨示现在龙这一类众生里面,龙是属於畜生道,你要度这一类畜生,一定要现同类身。诸佛菩萨示现大龙王,龙都有毒,心里面充满了三毒烦恼。大龙王很慈悲、很清净,没有毒害,用这个方法来度这些龙众。这些龙众是谁?恐怕我们自己也是其中之一。我们一天到晚还有贪瞋痴慢,还有三毒烦恼,你能保证你死后不堕落到龙中吗?菩萨示现这个身,示现这个法门,是警惕我们,让我们听到、让我们看到经文,回光返照,自己好好反省反省、检点检点,我们现在心里三毒烦恼重不重?如果三毒烦恼重就很麻烦,念佛修行,念佛修行很好,不能往生,到龙众里面去投生。龙的福报很大,把你一生所修的变成有漏的福报;福报大的当龙王去了,福报小的,龙子、龙孙,搞这个去了。所以读这些经文,我们有高度的警觉心,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不掉,我很想断,断不掉,愈断愈多。好像不断还没有,愈想断愈多,这是怎么回事情?不是说你想断的时候就多,你想断的时候发现你烦恼多。你在没有念头想断烦恼的时候,你烦恼就那么多,但是你没有去发现,它就这么多。想断烦恼,才发现这么多。多不怕,愈是多,愈要用功夫去断。
  断烦恼的方法,佛教给我们三个方法:戒、定、慧。戒是把烦恼控制住,约束它,这是用很勉强的方法来防范。如果因戒得定,你戒的功夫得力,持戒功夫得力,得力了定的境界现前,不必要勉强,烦恼也不起作用,那就真正把烦恼伏住,烦恼不起作用。但是烦恼的根没断,定能够控制烦恼不能断根,定能伏住它。定愈深,你伏的时间愈长久,伏的效果愈大。要用什么方法断烦恼?要智慧。《般若心经》大家常常念,《心经》开头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烦恼就断了。怎么断?照见就断了,它就没有了。烦恼到哪里去?烦恼变成菩提,转烦恼为菩提。说老实话,烦恼不会断,烦恼是性德,那一断性德就没有了。说断烦恼是烦恼转变成菩提,这有智慧照见。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办法照见,把自性里面的菩提都转变成烦恼。所以诸佛菩萨得菩提之受用,没有烦恼的伤害。我们今天受烦恼的伤害,不得菩提的作用。你想想看,凡夫跟佛就是那一念的转变。所以大乘经里面常讲,圣凡不隔毫端,就是那一念之差。这一念你能不能转过来?转过来,超凡入圣,你就不是凡夫。希望你能够转得过来,转过来就是大彻大悟。
  我们为什么转不过来?习气太深,无量劫来的习气,养成一种习惯。虽然听经闻法,好像闪电一样放了一道光,忽然觉悟,可是第二念马上就迷了,快得很。这种现象我想很多同修都有,听的时候忽然觉悟了,再一低头又迷了。可是你要晓得,你这一念觉悟虽然是短,一刹那的时间,很可贵。为什么很可贵?你无量劫来从来都没有闪一次光,现在居然闪了一次,有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第三次,然后愈来愈多,愈来愈密集。这就是我们常讲,「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彻悟」,这是中下根性人普遍的现象。上根、利根才能够豁然大悟,我们讲顿悟。顿悟顿超,这种人少,非常稀有,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渐悟的人很多,我们刚才说的现象是渐悟的现象。渐悟最重要的是缘,每天读经,每天听经,这个缘就殊胜,你那个光一闪的机会就多,次数就慢慢密集了。缘,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
  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给众生做得度的因缘,这个功德大。古人懂得,现在人似懂非懂。古人懂得,肯发心建道场。古时候的帝王以国家的力量来建大道场,诸位在中国要去观光,寺院观光,你往往看到寺院的匾额上面写著「敕建」,那就是皇帝下命令建的道场。还有一些道场是地方上大富长者,他们懂得建寺安僧,让出家人身心安稳,他能在这个地方修道,成就他们。这也正是佛法里面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修行人如果生活不安定,天天为生活忧虑,他这个心怎么能定下来?怎么能够修行?除非是根性很利的人,他是随遇而安,那种人行。一般中等人不行,明天没有得吃的时候他就忧虑,他阿弥陀佛都忘记了;中等根性的人不行,一定要照顾他的生活。
  所以古代这些大富长者们,他们学佛,他们明白,往往把自己的家宅捐献出来做道场。像宋朝司马光,司马光的晚年,就把他自己家里面的房地捐献出来做道场。中国古代很多。在近代,像民国初年,清末民初杨仁山居士,把他自己的房子捐献出来做刻经处。诸位现在如果到南京去参观「金陵刻经处」,那就是杨仁山的私宅,捐献出来做道场,流通经书。刻经处里面也有一些出家、在家学佛人,在那个地方做研究工作,他提供你研究的环境,使你身心安稳,你可以在那里住多少年,成就你的学问。这就是真实功德。古人建道场一定有真正修行人,是为真正修行人提供的。不是说建个道场,再到外面去找修行人,那个事情叫攀缘。不是去找人,看到真正有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