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成就也是为佛门里面大家都肯定的,为世间人所赞叹的,绝非偶然。所以他的建议、他的教诲,我们应当要顺从。今天我们将这一段介绍出来了,向下的经文是第二个段落,是表十行位的菩萨。这是让我们体会到十住里面的因果。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45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倒数第二行,第十「主稼神」。从这一段开始,到第十九主昼神,一共也是十位,这十类是表十行位。前面讲过十住,十住是住佛之所住,十行是行佛之所行,都是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学习的。我们从这十段经文里面,细细的去体会行位菩萨的因果。请看经文:
【复有无量主稼神。所谓柔软胜味主稼神。时华净光主稼神。色力勇健主稼神。增长精气主稼神。普生根果主稼神。妙严环髻主稼神。润泽净华主稼神。成就妙香主稼神。见者爱乐主稼神。离垢净光主稼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莫不皆得大喜成就。】
表法的意思很深。十行位的菩萨,初行用主稼神来表法。「稼」,我们中国人称为五谷杂粮,称之为稼,可以说一切动物维持他的生命决定不能够缺少的。用现代的话说,以我们人做一个例子,人要活在这个世间,所谓活动,他每天运动一定要有能量来支持他,我们今天讲的能源,能源就是能量,推动这个机器。人的身体实在讲就是一部机器,这部机器要靠能量来维持他的运作。能量的来源就是饮食,饮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米麦,这个人生命才能够维持得下去。所以行门里面,初行位的菩萨用这个来表法。他表的是万行的法味,能够滋养自他的法身慧命,取这个意思。与会的这些神众,数量也跟前面一样无量无边。前面一开端给我们讲佛刹微尘数,在此地我们看到「无量」,无量跟前面佛刹微尘数意思是相同的。显示法会确确实实是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显示出一真法界,没有彼此、没有自他,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佛菩萨示现,为我们初学人作榜样,所以这个意义很深很广。
行门里面最重要的,我们常讲得法喜。如果你修行,无论修哪一个行门,实在说行门是没有障碍的,任何一个行门都能通一切行门,正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一一位中,遍含一切位」,就是这个意思。这也是说明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任何一位都能包含其他的五十个位次。初位菩萨包括后面,后位的菩萨也包括前面,这样的行门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由此可知,我们对於整个《华严经》的看法,一定要懂得它是一个整体,决定不是某一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代表整体。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得法喜,这个位放在第一。法喜也通常称之为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从什么地方生欢喜心?从你生活里面生欢喜心,从你工作里面生欢喜心,从你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生欢喜心;换句话说,无时无处不欢喜,一切境缘当中都生欢喜心,你才入门,我们常讲修学的功夫才得力。如果欢喜心生不起来,说明你功夫不得力,你学佛没有入门;学佛入门的话,一定生欢喜心。
前面这一大段,从海月菩萨一直到主药神,他表的是住佛之所住,我们讲生如来家,住佛之住。既生如来家,住佛之住了,住佛住是心安住在如来之住,就是海月菩萨所表,发菩提心,前面给诸位报告过了。心发了之后,一定要行佛之行,能行佛之行,哪有不快乐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诸位要晓得,忧悲苦恼,六道凡夫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真正得到法味,此地这十尊菩萨都是代表修行契入之后得到法味,法喜充满。我们知道这表法的原则,下面这十尊菩萨的德号,大概都能够想像得到。但是要怎样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这才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菩萨给我们示现一个标准,我们必须要达到这个标准才是行佛之行。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不是佛行,应当自己勉励自己、警策自己,认真努力修学。
第一尊,『柔软胜味主稼神』。心地慈悲,言行上才柔软,佛在这经里面一再劝我们柔和忍辱。世间的善人都懂得忍让,孔夫子教学要求学生要建立德行,他自己作师作范、作模范,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表演给大家看;学生们都能够体会、赞叹夫子之德有五种∶温良恭俭让。柔软就是这五德里面的两项∶温和、忍让。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什么人,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真正学佛的人,一定要把一切众生要看作真佛。凡夫、学生只有自己一个,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善财是凡夫、善财是学生,只有一个人,没有同学。为什么善财不找一个同伴,结伴一起去参学?在我们想像当中,那不是很好吗?如果有个伴,他这一生就成不了佛;不但成不了佛,菩萨也成不了。这个意思很深,学生只有我一个人,我一个人以外,都是诸佛如来化现的。
像《华严经》,我们一展开总共一百七十多个团体,一百七十多类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化现的。我们面对这些大众,他是不是诸佛如来化现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你说是那就是,你说不是那就不是。我这个答覆你们满意吗?我说真话,你不懂,你要真懂得了,你就晓得我说这话没错。为什么?境随心转,境不是真的,是个幻相而已,确确实实随心转。你要是以佛心观照一切众生,他怎么不是佛境界?他当然是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就跟我们读《华严经》一样,这一百七十多众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虽然示现的种种不同,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如果你要以轮回心来看,那就没有一个是佛。这话要是说得浅显一点,我们把水平往下降,降到最低,大家比较容易体会,著相不见性,那没有一个是佛。凡夫著相,分别执著,绝不肯承认这是佛菩萨化现的,所以凡夫看外面境界有六道、有十法界。为什么一真法界的这些菩萨,我们通常称法身大士,他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离开的,不是两个境界,一个境界,每个人看法不一样。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看法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三途;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看十法界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界限没有了。再说得深一点,时空的界限没有了;由此可知,时空、十法界从哪里来?从妄想执著里面生的,离开妄想执著就没有了。离开妄想执著,十法界的现象有没有?有。相有,相是妄相,相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你怎么知道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相是性变现出来的,性是诸佛如来,这不是假的。哪一个相离开性?离开性没有相可得。《华严》说得好,所有一切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是如来。我们要问,哪个相不是如来示现的?我要把他看作是诸佛如来,你错了。你说「看作」,还是有分别、还是有执著,他真的是诸佛如来示现的。
所以你要真正懂得《华严经》上佛说的这两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觉悟了。经上又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是讲一切万物的体性,我们今天讲性质;一切唯心造,那个心是真心、是本性。前面那个性可以看作习性、习气,应观法界性,那个「性」是习性;一切唯心造,那个「心」是真性,真如本性,真心。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一切万法,动物、植物、矿物,哪一法不是如来显现的?你从这上面去体会,法味就生起来,这个味才浓。我对一切众生跟对释迦牟尼佛、跟对阿弥陀佛没有两个心,平等恭敬,这种恭敬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是柔软的,可见得柔和忍辱没有丝毫的勉强,自自然然的流露。
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就一个人,这一点要懂得。那个人很刚强,脾气不好,他对我来说那是菩萨示现的,示现这个形象让我看了觉悟。这也正是儒家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必」是肯定的、必定的。三个人是个比喻,当然有自己,另外还有两个人。两个人什么人?一个善人,一个恶人,两个都是我们老师。善人是善心所示现的,我们看了之后要学习、要模仿,要把善行发扬光大。恶人也是对我们示现的,恶心所示现的,我们看了之后有所警惕,要断一切恶。他那个恶行,我们自己反省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没有外面境界的示现,自己实实在在很难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的善恶自己很不容易发现。正如同我们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面孔是一样的,一个道理,必须要借外面镜子照一照。所以一切众生、一切人事物是一面镜子,天天来对照,才能够认清自己。哪是善,应当保持,应当增长;哪是恶,应当改过,应当自新;你这个修行的功夫永远不会间断。菩萨是怎么成佛的?就是这么个道理。他肯干、他懂得,所以他成佛了。我们不懂,我们不肯做,一意孤行,讲修行都讲的是个假样子。
古时候寒山、拾得,装得疯疯癫癫、疯疯傻傻的在国清寺,国清寺他看到大众做早晚课,看到大众半月诵戒,他在门口窃窃讥笑,为什么?样子,没有实质。只有形式,没有实质,那个样子做得再好,还是要生死轮回。古人所说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不管用。但是现在人能够装一个样子,好像也就不错,也就很难得了。几个人知道实质的修行?这真是太难了。我们要是不展开《华严》来研究讨论,说老实话,这些事情平常我们很难说到,要不有人问,我们怎么会讲这些事情?我们说出来,谁懂?你说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谁肯承认?那个人坏得不得了,就要堕地狱了,还说佛示现的?堕地狱也是佛示现,都是做给我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不相干。你要从这个地方著眼,你的修行功夫才会得力,你才知道怎么修行。所以菩提心发了之后就要真干,这一大段经文就是教我们要真干。
你要读了明了之后,你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天天修行还生烦恼,天天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你没有真干。夏莲居老居士在《净语》里一再提示我们要「真干」,他提出这两个字,说了很多遍。这个意思跟唐朝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所说,「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是一个意思,要从真实心中作。什么叫真实心?没人知道。真实心说不出来,不可思议。不可思,佛也思,不可议,佛也议,这是佛的善巧方便,这是佛说法的高明处。不可说的他也能说得出来,不可议的他也可以议论出来,难得!这是大乘经典,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体会。一定要肯定,完全肯定,凡夫就是我一个。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就是度我这个凡夫,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哪些是诸佛如来?六根所接触的全都是诸佛如来。这个是修行,现在正是讲修行,修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所以行门里面还有同参道友,完了;有一个同参道友,我们两个是同学,你跟我差不多,分别执著永远断不了,恭敬心永远生不起来。印光大师讲修行的总原则,他老人家讲得好,「诚敬」两个字,「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什么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