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

第7章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第7章

小说: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视死如归”背离了进化精神。在时刻准备逃命的环境里,耳朵当然比眼睛重要,听力覆盖的范围无疑远超于视力。究竟出现何种变故,使人类逃离了自然规律,出现“反进化”?
    
  审视人体构造,随即发现更难以理解的情形。人的耳朵,分列于脑袋两边,位于眼睛侧后方,凸出表面的部位称为“耳廓”,或俗称“耳壳”。现代人一般对耳朵不甚重视,现在请你立刻去对镜细看自己的耳壳,你会惊呼,这是具备聚集与反射声波双重功效的精巧设计!即使是人类近亲黑猩猩,耳壳构造也比人类要“精简”太多。科学界为何对人耳熟视无睹?科学家不以为然地指出:根本就无须那样复杂,我们的听力平庸,随随便便就可以了。道理说得通,但更深的疑惑随之涌现:既然毫无必要,大自然为何要创作这样一副精品耳壳?
    
  大自然更大的玩笑在后面,这一对耳壳虽属精品,偏偏却不能转动,在辨别声音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哺乳动物。别的动物能够转动耳壳“辨向集声”,我们就不可以。假设人类始终是陆生动物,“自然选择”在这里变得不堪一击。由三块一组的肌肉构成的外附耳肌,使人类远祖具有保持头不动而只动耳朵的能力,就像警觉的兔子和狗一样晃耳。至今我们仍保留了这组肌肉,这就是有些人能学会摆耳朵的缘故。究竟是什么特殊因素使我们放弃了优势,而使自己成为高级生物中的另类?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在我们的进化历程里,肯定有某种重要因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使我们放弃了对听力的追求。人类的耳朵具有一项“传统兼职”,过去通常不受重视,那就是“辅助平衡”功能。人耳内的平衡装置精巧绝伦,包括椭圆囊、球状囊和三个半规管。首先阐述的是“半规管”。
    
  基于人类“内耳”的复杂,一般惯称为“迷路”。其中,展现“迷路”风采的首选,是那三个互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瞬间发射脉冲,通过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至于为什么半规管不是两个或四个,而恰巧是三个?兼且又互相垂直呢?一般的推论认为:既然高级动物都是生活在三度空间之内,可以有前后、左右和上下三种互相垂直的运动方向,故必须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才能全面监控。少于三个不够用,多于三个不需要。人体的“三管”虽然出类拔萃,但在动物界决非“孤例”,哺乳类例如黑猩猩,同样具有略显粗糙的“三管”;至于在天空飞行的鸟类,其平衡装置“三管”,亦与人类的相似度颇高。
    
  部分科学家不认同这样的推论,他们的理由是:除了“明三管”之外,人体尚有“暗三管”。人类既然不是在天空里自由飞翔,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前+左+下”这样复杂的运动方向。“下”是什么?那是大地,难道史前人类拥有“瞬间穿地术”?而且参照空中飞行的鸟类,它们也不需要这般“繁复”的设置;我们祖先在陆地上更为简单的行为,真有必要采用这般高端的配套器械?
    
  “三管”的疑问延续至“双囊”。紧接半规管的“椭圆囊”和“球状囊”处理“直线平衡”,它们兼顾地心吸力和身体浮升力。什么?浮升?难道人类曾经是“飞人”?除此之外,“双囊”还具有更怪异的使命,那就是“前进、后退加速度”。前进可以理解,后退则殊不可解,难道史前人类已习惯于“倒跑”、“倒走”来锻炼身体?难道百万年前,人类已过分悠闲兼且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
    
  球状囊和椭圆囊构造相同,均有“耳石膜”,二者又合称“耳石器官”。进一步分析,球状囊感受头部在“额状面”的静平衡和加速度,影响四肢内收和外展的肌张力,现代人在宇宙飞船的失重环境里,竟然还可以飘浮空中以“狗刨式”爬行前进,不会完全失衡翻滚,正是属于球状囊的功劳。椭圆囊同样暗藏玄机,囊上有一长圆形囊斑,与“三管”中的“外半规管”平行,组成隐蔽的另一组“暗三管”,制约“明三管”——陆生兽类甚至是鸟类,均不具备这“天字第一号”的神奇配置。
    
  “双囊”联手“三管”以“零死角”的方式,全面管辖运动中的“旋转平衡”与“翻滚平衡”,或者你会说:高台跳水、蹦床、体操等技巧性运动项目需要这样的装置。确实如此,但对于生物的进化,这无疑过分奢侈。难道人类是一瞬间跃上万物主宰的宝座?
    
  动物的平衡系统与生存环境有关,所以呈现千姿百态。高等动物当然具有“内耳”,但结构与神经脉冲均与人类迥异。现代人备受“晕船”、“晕车”、“晕飞机”的困扰,这种种“眩晕症”源于“第八神经”。第八神经即“位听神经”,属于大脑第八对“颅神经”。它在身体失衡时,不断发射电脉冲,“强迫”大脑修正四肢和躯干的位置。然而,不断摇晃颠簸的船舱、车厢以及飞机之上,我们并没有能力解决这种状态;第八神经却不屈不挠,不断申诉抗议,使脑部不胜其烦,“眩晕”症状随即产生。
    
  现代人失足从高处堕落,并不具备如猫科等动物的四肢先落地的本能。这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大脑“潜意识”不认可这属于“危险”;其二是第八神经单向汇报,四肢躯干并不反馈信息,中枢系统无法启动“智能分析”。依此而论,人类恐怕不是陆地生物。可以想象,史前人类对于起伏参差的地貌根本无法适应,更勿论树枝间跳跃。然而陆地平衡翘楚——猫类,却无法超越人类充满“观赏性”的“非生物类”平衡。现代人经过训练,能够获得例如体操、跳水等各种复杂的“绝技”,这是高速运行中瞬间达成的“组合式平衡”,证明人类的高端平衡装置以及“单向脉冲”方式具有特殊优势。难道人类真由外星人创造,培训完成后,将作为“太阳系马戏团”的主演?
    
  第八神经仿佛暗示,史前人类曾生存在可以“自作主张”的环境,这究竟是什么环境?天空?恐怕不现实,答案无疑只有“海洋”——只有在浩瀚大海的怀抱里,我们才毋须考虑诸如山势起伏、树木参差等各款地貌,身躯不必回馈信息,单向接受平衡装置的指令即可。
    
  对于生命系统而言,拥有超高威力与实用价值是两回事,就象用“血盆大口”去捕捉苍蝇一样,只会吃力不讨好,适得其反。现代人在陆地上的平衡适应性,在动物界居于中游,与河马、长颈鹿类似,但他却拥有首屈一指的高端装置。“怀才不遇”的苦衷,你能体会吗?
    
  十年前,有一次偶然的事故发生在死海。死海由于拥有大量盐分而浮力超强,一般人都可以轻易浮在上面看杂志。或许是看杂志太专注而疏于照顾,一条狗和一个婴儿不慎掉进海中。结果是不幸中的大幸,狗被淹死了,婴儿安然无恙——小家伙浮在了海面上。科学家大感兴趣,分别用猴子和狗再做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猴子和狗都是倾斜着在水中挣扎翻滚,无法保持平衡,都有被淹死的危险;与之相反,即使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成人,甚至是婴儿,掉进海中都能保持相应的平衡。
    
  科学家由衷感叹:人类在特殊环境的平衡能力是如此的出类拔萃!我们耳朵内的精妙装置被再度热捧,“三管”和“双囊”均大出风头,后来争论延伸至“人类是大海的宠儿”终于偃旗息鼓。因为众所周知的苦衷,各方均对“人耳为海洋而设计”这一推论忌讳莫深。但事实证明了,在进化成现代人的路途上,我们放弃了耳朵的部分功能,而赋予了它更庄严的使命。这一双“误入歧途”的耳朵,使我们在水中获得超凡的平衡能力,成就了一项“鸡肋”般傲视同侪的荣誉。
    
  海洋是具有“浮沉作用力”的“立体空间”,人类独特泳姿“仰泳”等同于“倒行”……但凡“三管”、“双囊”的疑问,放之于海洋,尽可完满解决。
    
  对很多动物来说,游泳是一种“技术”,倘若离开可供游泳的环境,将会完全遗忘,必须重新练习。而对人类而言,游泳只是一种“平衡习惯”,一旦掌握,终生不渝。
    
  由于人类身体的疑点确实太多,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假设:一种水栖或半水栖的高等智慧生物,通过某种方法,与陆生的猿猴杂交,繁衍出“智人”这原创物种。这一个“假想中的祖先”,神奇而智慧,我们暂且称之为“神慧人”。作为神慧人的后裔,现代人听力的减退、拥有精致但固定的耳廓、“鸡肋”式的水中平衡力……凡此种种,皆源于此。
    
  既然先贤留给我们这一双耳朵,惟有选择欣然接受。至于人耳限制所能接收的声波频段,也并非一无是处。假如将“危险迫近、猎物出现……”诸如此类的声波,划定为有价值的声波,海洋里的“有价声波”不似陆地复杂,几乎与人类能感知的频段类似,但海洋里毫无价值的各种声音却是汹涌滂湃。这个时候,或者就该庆幸,我们不是“分耳朵总目”的另一名成员——大象。
    
  大象在进化历程里,运用次声波远程联络,至今仍敏锐地感知次声波。尝试带一只大象到海边,此时大海纵然是风平浪静,大象也会显得烦躁莫明,那是归结于远离海岸的风暴、旋涡等杂七杂八的声波困扰着它。比较其它听力出色的动物,人类拥有它们不具备的优势,在大海旁边,我们听到应该听到的,放弃不应听到的——海风吹拂,海天一色,轻松愉悦,优哉游哉。
  
  第八章、娥眉双刺的前世今生
  
    
  “勇于探索”是人的天性,尤以童年为甚。然而成年之后,通常会变得谨小慎微,就如刺猬般蜷缩成球状,以利刺来掩盖心底的柔弱。天性源自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起源于“食虫目”,该目名下现存物种有鼩鼱类、鼹类和刺猬类。由于前两类长得不够漂亮,因此我将刺猬认作远祖。(另有一个小小的原因是:我分辨不清“鼩鼱鼹”这三个字)除了刺猬是人的法定父母之外,还有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也参与其中,它就算不是原配也是“小三”,它们导致了“人”这一杂交品种的诞生,并遗传了我们“勇于探索”的基因。
    
  本文就是基于“勇于探索”而出现,最终的愿望,是找出谁是“小三”,为我们扑朔迷离的身世提交一个定论。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现代人与猿猴的外观相距甚远,以至于身上长毛都被褪得一干二净,人类自此成为“裸猿”。何以“脱毛”?这成为人类起源当中数一数二的难题。通常的论调是:因为人学会了穿衣服,所以通过“进化”将毛褪掉;由此推论,没“毛”的才是人,有“毛”的是动物。
    
  这样的解释体现了成年人的共性——强调“惟我独尊”来掩饰内心的软弱。按这样的论调,河马将会很兴奋地宣告:基于人类和河马均没有毛,因此都应划归哺乳纲名下的“河马总目”。
    
  现今地球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