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20章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20章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徒鸩榫£爸D巳帐颖憷镎陕蛘摺M跻晕羝涓负酰扛缸硬煌葱母饕臁T肝鹎病!ㄍ踉唬骸钢弥峒埔丫鲆印!ɡ冈唬骸ㄍ踔涨仓从胁怀疲梦匏婧酰俊ㄍ踉唬骸ú灰病!ɡ刃校摹H嗳眨员埽ㄋ谰病M跻岳赶妊裕首洳患又铩

  《列女传》小说也,不可当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见,直到赵括战死时,赵军仍旧能够保持有四十万的主力,赵括显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而长平之战差一点儿成为武安君白起的滑铁卢。武安君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拒绝出任指挥官,指出〃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伤亡过半,国内空……〃秦军〃伤亡过半〃,这是赵括的杀敌成果。

  胡三省说〃赵之丧师蹙国,不特以赵括代廉颇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计(联楚、魏以合纵牵制对抗秦)也〃(《资治通鉴》卷五胡注)。这是说,赵国战败是由不得赵括的。

  当代诗人熊东遨《过长平古战场》:〃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这是说,赵括一直战斗到最后,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应该表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赵国之所以用赵括为将,是因为秦国用了反间计,秦人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可是,我们想想,秦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不会一点儿依据都没有就把赵括端出来吧?如果赵括一点儿作为也没有,只是看了许多兵书,这反间计能成功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话《列女传》也说了,通过这话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成为赵国的将了,赵括不但已经是赵将,而且还得到了赵王〃所赐金帛〃。赵王是不会无缘无故就赏赐赵括的,一定是长平之战前赵括已经立过战功,是打过仗的,而且打过胜仗。

  赵括并不只是纸上谈兵。 
第77节:〃抱薪救火〃实是〃抛薪救火〃


  〃抱薪救火〃实是〃抛薪救火〃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不断侵吞东方六国,扩大自己的版图。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魏安釐王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又派军队攻打魏国,魏国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联军被杀十五万,最后还是被打败。魏将段干子提议割地向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的,就像抱薪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苏代的话见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一般理解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抱就是抱。这不是〃引火烧身〃吗?〃薪不尽,火不灭〃,这抱着薪的人不早烧死了吗?

  《康熙字典》〃抱〃字条说:〃与'抛'通,弃也,掷也。〃〃抛〃字条下又曰:〃或作'抱'。〃由此可见,成语〃抱薪救火〃原意当为抛薪救火也,就是向火势扔柴。〃薪不尽,火不灭〃,是说柴不扔完,火就烧不完。

  《史记·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也。〃《汉书·李广传》也作〃抱儿鞭马南驰〃。〃推堕〃与〃抱〃是同义词,〃抱儿鞭马南驰〃,就是推下胡人少年打马向南跑。这〃抱〃就是〃抛〃。

  《史记·三代世表》:〃姜嫄以为无父,贱而弃之道中,牛羊避不践也。抱之山中,山者养之。又捐之大泽,鸟覆席食之。姜嫄怪之,于是知其天子,乃取长之。〃

  这是个著名的传说:姜嫄踩了一个大脚印,就怀有身孕,生下一个孩子。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父亲,脸面上不好看,就将孩子扔在道上,可是牛羊都不踩这孩子;姜嫄又把孩子扔到山里,山里人将他收养了;姜嫄又把孩子扔到水泽里,鸟儿们飞来用羽毛给孩子当被褥,给他叼来吃的东西。姜嫄感到惊奇,知道这个孩子不是凡人,将来会有天下,就养大了他。这个孩子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后稷。

  〃抱之山中〃就是扔到山里,〃抱〃就是〃抛〃,与〃弃〃、〃捐〃是一个意思。 
第78节:〃土崩瓦解〃不是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不是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是个常用的成语,比喻的是崩溃了,彻底垮台了。许多人认为〃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的原意,自然就是〃土崩了,瓦碎了〃。多数辞典就是这么解释的,《辞源》解释〃土崩瓦解〃说:〃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这么解释对不对呢?不对。因为〃土崩瓦解〃不是〃土崩了,瓦解了〃,而是〃房子倒塌了〃。

  正常情况下,是不存在〃土倒塌〃的问题的,要是说陡处的土倒塌了,多少还有一点儿垮台、崩溃的意思,可是〃瓦碎裂〃了,可就跟垮台、崩溃搭不上边儿了。古时那种瓦片并不大,以小瓦块的碎裂描述崩溃之势是远远不够的,是不恰当的。

  〃土崩瓦解〃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总结秦的灭亡时说:〃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言秦国败坏,若屋宇崩溃,众瓦解散也。〃张守节将〃瓦解〃释为〃众瓦解散〃,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很明显,〃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是个比喻句,意思是说,由于秦国的弊病积累已经很久了,它的灭亡就像是房子倒塌一样。房子垮塌时,土墙倒了,房顶上本来排列有序的瓦片,忽地一下子全散开了,落到地上。这样的阵势,用于比喻秦国的灭亡才是合适的。

  土崩瓦解是房子倒塌时的部分现象,土崩瓦解是房子倒塌的借代。〃土崩瓦解〃的原意,并不是像《辞源》解释的那样〃像土倒塌,瓦碎裂〃。 
第79节:〃人自为战〃本不是各自作战


  〃人自为战〃本不是各自作战

  成语是固定了的语言,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特定含义,而这含义与它的出处常常是相差很远的,怕的就是有人用成语的意思阅读古代作品。〃人自为战〃就是一例。

  现在,成语〃人自为战〃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各自单独作战或干事情,而它的原来意思根本就不是这样。

  〃人自为战〃与成语〃背水一战〃出自同一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说,韩信带了几万不大听指挥的兵远道攻打赵王歇,而赵王有兵二十余万,据井陉之险以逸待劳。战斗开始,韩信说灭了赵军再吃饭,就将一万人背水布阵。赵军见了韩信这等的阵势不禁哈哈大笑。可是战斗的结果却是韩信大胜,赵军大败。战后总结时,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讲,布阵应背后是山陵,前方是水泽,这回将军您却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灭了赵军后再吃饭,当时大伙全不服,可是最后咱们竟然打胜了,这是用的什么战术?〃

  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众将军这才全服了。

  韩信这里说的〃人人自为战〃,没有一点儿各自单独作战的意思,而是说,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生存而尽力作战。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九年(公元204年)〃秋七月,(袁)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 
第80节:夜郎是怎么自大的


  夜郎是怎么自大的

  夜郎自大是最难听的贬义成语之一,因为这个成语,夜郎国为人熟知,但一点儿光彩也没有。可是,我们看看历史,就觉得夜郎自大并不是简单的自高自大,而是情有可原。

  我们是通过《史记·西南夷列传》才知道曾经有个夜郎国的。

  其实汉王朝及汉之前的王朝也并不知道有个夜郎。是汉武帝想要通过西南地区寻求到一条通向身毒(印度)的通道,才知道有一个夜郎。

  汉武帝的使者是先到滇国的,一到滇国,滇王就问汉使者:〃'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足事亲附。天子注意焉。〃

  滇王与夜郎侯的事,在《史记》中也不是著名篇章,以后也并不大为人注意。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才有了〃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这才有了成语夜郎自大,成语夜郎自大就是从这儿来的。从此,夜郎背上了坏名声。

  我觉得夜郎委屈有下面几点:

  一、〃汉孰与我大〃是滇王说的,并不是夜郎君说的。《史记》只说了〃及夜郎侯亦然〃,也就是说,夜郎王只是说出了与滇王类似的话,但到底是不是说了〃汉孰与我大〃,并不清楚。

  二、再说了,即使是夜郎王说的也是〃汉孰与我大〃,这也算不上是〃自大〃。〃汉孰与我大〃只是问一下,打听打听,并没有说:我比汉朝大或者我与汉朝一样大。

  三、只许你汉朝自大,人家问一下就不行了,就得受贬斥,若这话是汉使者说的,就不会遭到非议,其实这是汉朝自大。

  四、不知道汉朝有多大,原因是〃道不通故〃,是条件所限,并不是滇王、夜郎王自己有妄自尊大的缺点。互相不了解,其实,不光是滇王、夜郎国君对汉不了解,汉也同样对滇、夜郎不了解。怨不得人家。

  五、《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就夜郎王眼光所及,与周围比较,夜郎、滇也确实是大。

  成语还是成语,原来怎么用还怎么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贬低夜郎。

  有意思的是,20世纪末,竟然出现了〃抢夜郎〃的闹剧。夜郎国的疆域、中心区域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者们分歧最大、争论最为激烈的话题。目前,贵州省内就有安顺、桐梓、六枝、望谟、惠水、长顺和三都等地,认为古夜郎的中心在今天自己的行政区域内。云南省的宣威,广西和湖南也认为在自己的区域之内。各方都能引经据典,甚至找出学术论文。有的县甚至都想改名为〃夜郎县〃。夜郎又成了〃香饽饽〃。

  据记载,夜郎国灭于西汉末期,汉成帝河平年时(公元前28…前25年),夜郎与南方小国发生争斗,不服从朝廷调解。汉廷新上任的牂牁郡守陈立深入夜郎腹地,斩杀了夜郎末代国王,平定了叛乱。此后,夜郎不再见于史籍。夜郎国存在了约三百多年。以后,晋朝曾在贵州设置过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