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

第17章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第17章

小说: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是:因为在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驱车到乐游原上看夕阳,让夕阳解除心中的不适。夕阳多么美好啊!夕阳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它正在黄昏这个时候黄昏有什么不好!

  这首诗写于何时不详,李商隐的一生活了四十多年,按理说不应该有岁月迟暮之感。他的另一首《乐游原》:〃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就全无消极迟暮之感。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他一直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好是他积极生活态度的写照。 
第66节:《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画家开涮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画家开涮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有人说这是春景图,这样说并不错,这些确实是苏轼写作的目的。但是,这首《惠崇春江晚景》还是苏轼的调侃、逗趣戏作,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惠崇和尚是北宋的大画家,他擅长的是江南春景,尤其是水禽小景,其《溪山春晓图》、《沙汀烟树图》、《秋浦双鸳图》让人叹为观止,被称为宋人图画的绝品。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又称《春江晓景》,画面有竹,有桃花,有鸭子戏水,但蒌蒿、芦芽,绝不是画的主题,只不过是背景而已,至于,河豚已是画面之外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从画中的鸭子看出了春水的温暖,画得好,评得也好。这是规规矩矩地说画,说得合情入理,以鸭说水,以鸭说春,这正中惠崇的笔意。说得惠崇心中美滋滋的。可这不应该是诗眼,诗才写了两行,还没评论到关键处,人家惠崇正等着下文。惠崇想的是一定有更高的评价美辞将要出来。没有想到的是,这老苏笔头子一转,说到了〃蒌蒿满地芦芽短〃,说到了画最不重要的枝梢末节。这让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这倒也行,诗有抑有扬,一般的诗到了这句也多是这样,抑过之后定有崇山峻岭,最后一句,定是出人意料的好评语。惠崇和尚正等着听好戏。可这姓苏的忽地来了个〃正是河豚欲上时〃,结句了。

  〃正是河豚欲上时〃完全是苏轼自己的想象,完全与画面无关。人家画的竹、桃花、戏水之鸭,最用笔墨的是鸭子。这些他说完后,眼睛却盯上了不起眼的蒌蒿和芦芽,又由蒌蒿和芦芽联想到了吃,吃河豚。拼死吃河豚,河豚可是个怪玩意儿,味道极美,但是吃了却能毒死人。据说,蒌蒿、芦芽这两种东西与河豚同煮,毒性就小了,就可以吃了。不沾荤腥的惠崇自然是一丁点儿吃河豚的意思也没有的,人家画的就是美水美景,可苏东坡这个馋嘴巴子,却自顾自地从人家的画里想出了吃,吃吃别的也行,偏偏是吃要人性命的河豚,这不是成心气死人吗?要是先生您写了〃风吹草低见牛羊〃,找个高人评评,那位评出了涮羊肉,您能不生气吗?

  其实读这诗时,读者就已经能觉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节,〃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另是一节,说的不是一回事。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行诗,就已经将画的最好处评完,剩下的就是开涮了。

  对朋友的游戏之作,戏谑得高,糟蹋得好,又于看似不经意中留下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来说去,还是高。高人就是高人。

  有人说,苏轼与惠崇是同时代的人;有人说,苏轼与惠崇不是同时代的人。这事说不清楚。即使苏轼没有见过惠崇,也是拿人家的画开涮了。 
第67节:是〃有女如芸〃


  成语

  是〃有女如芸〃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诗的第一节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历来都解释为:在东门那地儿,有许多女人。认为〃如云〃即众多的意思。可是,我们想一想,女人众多,就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女人,诗中的主人公总不至于认为各种各样的女人全都是美丽的吧?也有的人说:走出了城东门,看到了美女多得像彩云。这也不好解释,为什么诗中的主人公一出城,美女就全都集合了呢?

  其实,这〃有女如云〃的〃云〃,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天上的云彩。从整首诗来看,第一节是〃有女如云〃,第二节相对着的是〃有女如荼〃。第二节其实是第一节的同义反复,意思是一样的,语气是一致的,结构也应该是对称的。可如果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植物,那就不好对称了。

  从用语习惯看,《诗经》中〃有女如……〃、〃有女……〃的句子很多,如《野有死麇》的〃有女怀春〃,《有女同车》的〃有女同车〃、〃有女同行〃中的〃有女〃应当解释为:有一个女子。〃有女如荼〃应该解释为〃有一个女子像荼一样〃,而不可能是有许多女子全都〃如荼〃。如此,到了〃有女如云〃就成了〃有许多女子〃,这也讲不通。

  1922年,在古都洛阳发现了汉代石经,共有几十块。著名的金石学家罗振玉将这些发现写入《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一书。其中有鲁诗《诗经·郑风·出其东门》残字〃虽则如芸〃。既然〃虽则如云〃是〃虽则如芸〃,就可以推测出来,〃有女如云〃也应该是〃有女如芸〃。可惜,今日的注释家,没有注意到这一信息,依然在朱熹等人解释《诗经》的圈子里打转。

  芸是一种草本植物,《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芸始生〃,郑玄注〃芸,香草也〃。

  将〃云〃看成〃芸〃,〃有女如芸〃就成了:有一个女子像芸草一样。〃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就可以译成:走出东门,遇到一个女子美丽如香芸,即使是这样美丽的姑娘,也不如我的心上人。这样一来,语意通顺了,结构整齐了,也合乎事理了。 
第68节:〃惟楚有材〃的〃惟〃


  〃惟楚有材〃的〃惟〃

  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院,书院大门一边写的是〃惟楚有材〃,一边写的是〃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说着,充满自豪,可是,有些外地人听了却多少有一点儿不舒服。原因是将〃惟楚有材〃这几个字理解成:只有楚地有人才。〃惟楚有材〃,只有你楚地有人才,我们这地儿就不行!是有点牛气。问题出在〃惟〃上,将〃惟〃理解成〃惟有〃、〃只有〃。其实,这个〃惟〃并不是〃惟有〃、〃只有〃的意思。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了这么件事: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声子的人,因国内有乱,投奔郑国。一次,他回到楚国,楚国令尹子木问他晋国国情。子木问:〃晋城大夫与楚孰贤?〃声子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声子说的意思是:晋国卿一级干部水平不行,可是他们的大夫一级,全是可以做卿的人才。这就如同晋国上等的木材、皮革一样,全是从楚国弄去的,这些人才本是楚国的。虽然楚国有好的材质,但是,全给人家晋国用了。

  声子说的是〃虽楚有材〃,并不是〃惟楚有材〃,〃虽〃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是〃虽然〃,〃材〃指的是木材、皮革。声子是以木材、皮革比喻人才,想要表达的是:楚国的人才全到了晋国,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后来,声子的话变成了成语〃楚材晋用〃,意思成了引进人才,利用外地、国外人才。

  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是声子说的〃虽楚有材〃的引用,但是,〃虽〃改成了〃惟〃,物直接换成了人。〃虽〃改成〃惟〃,不再是转折语气了,但这个〃惟〃也并不是〃惟有〃、〃只有〃,而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为了与〃于斯为盛〃对称成四个字,形式上整齐。

  〃惟楚有材〃就是:楚地有人才。并不是只有楚地有人才。

  〃新婚宴尔〃本是离婚之作

  我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这人很爱开玩笑,他说:〃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觉得有点道理。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这个成语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全诗共六个小节,前两节是: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本来生活如春风和煦好天气,可你却偏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合力,你却使性发脾气。葑茎菲叶本是美食,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我的心志一直没有改,原想生死与你在一起。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甘荠。看你婚礼上高兴的那个样子,和那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只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反感。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的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写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时的欢乐样子。 
第69节:〃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学富五车〃本指写书

  现在,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的学问大、读书多,〃五车〃就是说人有五车书。其实,原来这个成语并不是这个意思。

  咱们先看看五车书到底是多少书?

  〃学富五车〃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成书在战国时期,得先说说战国时候的车。《墨子·鲁问》中,墨子说,自己造的车,质量极好,可以〃任五十石之重〃。这话是极力说自己的车子造得好,超出一般,从墨子的自豪感可以看出,日常的车是载不了五十石(石又写成担)的。1957年和1960年在安徽省寿县分别出土了可以合为一组的带铭文的战国青铜器,叫《鄂君启节》。〃启节〃就是符节,是当时的关防通行证。《鄂君启节》记载了当时水运过关的规定,其中有〃如担徒,屯二十担以当一车〃,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用人挑担,二十担按一车计算。从这话可以推测出,一车的载重是二十担。杨宽《战国史》〃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一节中说,一石120斤,一斤合252?9克。

  一担120斤,一车20担,就是2400斤;5车100担,就是12000斤,依杨宽教授的算法,也就合现在的重量6000公斤多一些。如果是现在,谁要是有6000公斤的书,那可算是不少了。

  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那个时候书并不是用纸制的,而是竹子、木头做的简。这一来可就不一样了。《汉书·刑法志》中记,秦始皇〃昼断狱,夜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