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48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486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坏佛教形象,人家一看,学佛人是这个样子,招惹许多人毁谤佛教,你要承担这个因果责任,这个太可怕了!破坏佛教的形象就是等於出佛身血,果报在哪里?阿鼻地狱,我们将来堕到阿鼻地狱不知道为什么堕到的,到阎罗、判官来把你这个事情揭穿、宣布的时候,你后悔莫及。
  所以在《还源观》里面,贤首给我们讲的,清凉的老师贤首国师讲的,四种净德第二种,「威仪有则」。这句话什么意思?佛弟子,学佛的人要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威仪有则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做得好,能修得好,别人跟我们接触,赞叹佛教,不会毁谤佛教;我们做得不好,人家毁谤佛教,他不说我不好,他说佛教不好,你说麻烦不麻烦!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说,佛弟子要给佛脸上贴金,不要让众生在佛脸上涂粪,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够修得好,依照佛法的戒律去修行,别人看到,赞叹佛教,那就是给佛脸上贴金,一切荣耀归佛;我们做得不好,人家骂我们,连佛教统统都骂上,这是在佛脸上涂粪。经论里常常教我们,祖师大德也时常指示我们,我们有没有听清楚?有没有搞明白?有没有依教奉行?常常想著不跟众生结恶缘,跟一切众生结法缘,你是真学佛,你是在积功累德,你做了好事。所以这是不但不报怨,对於冤亲债主要常常想到我怎么样帮助他,我怎样能让他得到真实利益。
  现在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些事情,你看给冤亲债主立牌位,每天早晚上香,把一天诵经拜佛的功德都回向给他,希望他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事情,好心、好意,这个行动很好,可是眼前的这些众生就忘掉了,跟眼前的众生还是结怨。是不是等他死了时候再来超度他?这事情能行吗?如果我们这种心行,自己冷静去思惟观察,我们天天立牌位能有效吗?这些冤亲债主能饶恕我们吗?不言而喻。这些冤亲债主看到你现前这种行为,他不尊敬你,他瞧不起你,换句话说,你所回向,供牌位什么,全落空了,还是找你麻烦。必须自己真正依教修行,那个是功德,那个功德才能回向,他看到你做得很好,真佩服你。不要说别的,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这个事情是我们亲眼看到的,早年我在新加坡,在居士林讲经,讲《华严经》从那里开始的。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老居士生病,在家里面养病,要求李木源居士把我们讲经的录像带,那个时候还是录像带,十年前,拿回去天天听经,每天听八个小时,不听经就念佛,求生净土。他真学佛是生病,没生病之前工作很忙,只是到寺庙去拜拜佛,对佛真的他不了解,生病是个增上缘,他不能工作了,所以每天,我听他家人告诉我,听八个小时经,念八个小时佛,再就睡眠休息。两年他就预知时至,跟李木源居士说他想往生。李居士跟他讲:你现在还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稳定,只要你活在世间,大家都没话说。他点点头,又住了两年,还是在病中,每天还在床上,就又待了两年,听经念佛四年。哪一天往生他知道,三个月之前就晓得,往生前一天找我给他做三皈依,第二天他就走了。
  那个时候居士林有一个弘法人才培训班,有十几二十个同学,轮流给他助念,四个人一班,出家人,日夜不断的轮流给他助念。有一天助念的同学回到居士林,居士林一个女居士被附身,杜美璇,她的名字杜美璇,被鬼附身。这个鬼说话了,说他们人很多,有几百人,是林长的冤亲债主,他们看到林长念佛往生,心里非常欢喜、非常尊敬,不找麻烦了。你看人家功夫,念佛功夫,真有功夫,冤亲债主看到了生欢喜心。他说我们得到护法神的,门口有护法神,居士林,护法神的容许,进到居士林里面来,跟著法师一起来的,来求皈依。那个时候正好我在香港讲经,那几年我是每个月到香港去讲五天,往返一个星期,每个月去讲五天,我在香港讲经。那边同修打电话给我,我说赶快给他做皈依,给这些附身的老林长的冤亲债主做皈依。问他还要求什么?要求听经,老林长听经四年,他们要求听经。听经就介绍他到讲堂,他说讲堂的光太大,他们受不了。那怎么办?他们要求在斋堂,在斋堂放一个电视机,特别要求听《地藏经》。我们就播放《地藏经》的录像带,日夜不停止,播放了两个多月,统统走了。有的善根深厚的也生净土,少数,有生天道的,有生人道的,这是真实利益,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事实。所以我们警觉到,於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做的好事,我们有力量要帮助他、要成就他,我们没有力量,欢喜赞叹,这都是功德,都属於随喜功德。决定不能够嫉妒、障碍、毁谤、去破坏,那个罪过就大了。不是对他结罪,是对他所做的这个事情影响大众那个面有多大,时间有多长,结罪从这里结罪。所以这个事情很可怕,为什么不学随喜功德?为什么不能恒顺众生?这十大愿王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个科目,「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利益心』才真正能生得起来。
  我们再接著看第二段,「於贫苦众生,欲令远离,故起悲心」,这是讲的『大悲』。慈悲这两个字都是爱心,慈跟悲有一点不同,慈是与乐,悲是帮助他离苦,离苦与乐这叫慈悲。我们在中国用一个爱心就都代表了,佛说得比较微细,他把爱分做两方面。特别是对於贫苦众生,我们想想现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大众是不是贫苦?是,这个世间少数人拥有财富,不是多数人,科学报导里面数据都说得很清楚,全球这些资源操纵在极少数的百分之二、三的这些人手上,在饥饿边缘的这些众生,每天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地方住的,在十亿人以上。全世界的人口六十七亿,还有十亿人得不到温饱,那是贫苦,这从物质上讲的。如果从精神上讲,那可以说不止百分之九十九,不止,不止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贫苦众生,精神生活没有。我们中国古人所谓「富而不乐」,虽然拥有财富,他不快乐,「贵而不乐」,他有很高的地位,他每一天的生活,生活在烦恼跟痛苦之中,这些众生在大乘教里面统统称之为「可怜悯者」。
  在东方,特别是古印度跟古老的中国,从前的人对於物质生活并不重视,重视精神生活,贫而乐,在社会上没有很高的地位,也没有财富,可是他的精神生活非常充沛。孔子最赞叹他的学生,那物质生活是非常缺乏的,夫子赞叹他,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这个生活在别人过不下去,可是颜回「不改其乐」,天天快乐,你跟他接触,时时刻刻他真的是常生欢喜心。他乐从哪来的?箪食瓢饮这说明他生活贫苦,吃饭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一个篓当作饭碗盛饭,喝水没有杯子,用葫芦瓢,过这样的生活,你就晓得他贫穷到什么地步。夫子学生当中他最快乐,他学习的成就最优秀。喜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欢喜、快乐从哪来?从学习当中得来的。所以《论语》头一句话就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能把你所学的统统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你是第一等人。为什么?佛家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是圣贤的一个样子,哪有佛菩萨天天愁眉苦脸?哪有圣贤人天天不高兴?没有这个道理。
  圣贤人再穷困,他还是欢欢喜喜,他喜乐从哪里来?喜乐在明道,正是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个道就是我们世俗人讲的觉悟,开悟了,这真乐。开悟是什么?对於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明白了,这个真乐,在佛法里面讲,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你真正通达明了,他怎么会不欢喜?所以对於贫苦众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这个世间人就太贫苦了。所以佛菩萨生到这个世间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就是帮助他远离贫苦?佛菩萨所用的方法是教学,帮助他破迷开悟,就离苦得乐了。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来的,你要把根找到。迷惑是什么?对於事实真相不知道、不了解,所以你对於一切人事物想错了、看错了,於是你说错了、做错了,这就是你造业了。思想错了是迷惑,言行错了是造业。不善的业就带来不善的果报,这个不善叫苦报。佛家讲有花报、有果报,果报在三途,饿鬼、地狱、畜生,从哪来的?从你恶业变现出来的。花报是什么?花报是你现在、你现前的遭遇,处在逆境,遇到的是恶缘,事事不如意,身心的病苦,身有病,心里面烦恼忧虑,那是心病,你会得这些。
  所以佛知道,佛来教导你,而且佛是做出榜样来给你看,这个榜样告诉你贫贱不苦。释迦牟尼佛示现贫贱,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你看看舍弃王位,这是贵,古人讲贵为天子,他舍弃了,不要;富有四海,他也不要,他是富贵人,他不是没有,他没有人家没有话说,他有,有,不要了,舍弃掉了,过什么生活?过乞丐的生活。所以比丘称为乞士,乞是乞丐,士是什么?士是读书人,就是说有学问、有道德的乞丐,不一样,他过著乞丐的生活。日中一食,托钵,沿门托钵,树下一宿,晚上找个大树底下休息,过乞丐的生活,快乐无比。受到国王大臣、大富长者的尊敬,人家有德行,真有学问,什么疑难杂症你去向他请教,他都能帮你解决,名闻利养边都不沾,这值得人尊敬,不但人间尊敬他,连天神都尊敬他,所以称天人师。没有一定居住的所在,游化在世间,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顺境逆境、善缘恶缘统统不执著,天上人间什么样的境界都不能动摇他的心,这称为大圣,称为大贤,印度人称之为佛菩萨。
  他怎么教?他是用身教,他做出来给你看,让你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感悟。真觉悟什么?你不能像他那样彻底放下,你至少可以放下一些。你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得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得二分自在,二分智慧。他彻底放下了,所以他得到是圆满的;我们凡夫做不到,对这个世法还贪恋。这种教诲好,你对於这个世缘淡一分,智慧就开一分,真正的受用你就得到一分。所以从事於教学,教学主要的是帮助人破迷开悟,没有觉悟的人、初学,教他断恶修善;已经断恶修善的人,就帮助他破迷开悟;已经破迷开悟的人,帮助他转凡成圣,这是佛陀一生教人三个阶段。众生根性不相同,要帮助他不断向上提升,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心就是此地讲的「十种心」。他活在世间不为自己,为谁?为一切众生。
  我们学佛要从自己真正依教修行做起,这个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哪些地方错了,把错的地方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声佛,磕多少个大头,不是这个。所以真正会修行的人在什么地方?在起心动念,念头才起,这个念头是正念还是邪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一起自己就清楚,这叫智慧。是邪思、是恶念,赶紧就放下,是正念、是善念,要让它念念增长。佛家善恶有一个标准,标准是什么?为自己是恶,为众生的是善。这个说法有许多人不能接受,有人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